让审题习惯成自然

最近我们处于考前冲刺阶段,但一个小题的出错率让我惊心。

这是一道语段修改题,要求是:“请提取第一句中的主语中心语”。这类题与我们经常做的一类题(提取句子的主干)非常相似,结果96%的学生写成了句子主干。下午再做语段修改时,又碰到找出“引发共鸣”的宾语,部分学生又想当然地认为答案是“动宾短语”。

诸如此类,让写选项的“序号”,学生写成了“词语”;让写“修改意见”,学生写成了“修改后的句子”;让写名著的“作者”,学生写成了“主人公”……每次考完试总有学生将这种现象归结为马虎、大意,而我却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种马虎大意其实是审题能力的薄弱。

语文核心素养明确提出语文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和习惯,我相信审题能力锻练出的认真、细心、谨慎的学习态度,也是学生人生之路上必须具备的品格。

于是我随机在教室做了个调查:在近一个月的练考中,你们因为审题丢分的有几次?哪些科目丢分了?总共丢了多少分?一阵叽叽喳喳的声音后,统计的结果连学生自己都感到惊讶:几乎每个人都因审题不认真而丢过分,所有科目都出现过,最少丢分5分,最多丢分21分,全班失分总计大约479分。这些分数平均到个人,每人大约12分。

我又询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一部分是没有认真读题;一部分学生刷题较多,自认为很有经验,做一些眼熟的题时,只凭经验不分析题目,想当然地认为这个题必定考察某个知识点,结果答非所问,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我做了小结:缺乏审题习惯,没有读题或者读题不认真;读题之后没有分析,凭做题的经验答题。

我郑重告诉学生:中考不仅考察各科知识、思维水平、答题技巧,也考察审题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审题至关重要,因为读题不准,审题不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方向不对,你答题再准确再全面,也是背道而驰,白费功夫。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审题的硬功夫。

与学生一番讨论之后,我们明确了审题三步法:认真读题是前提,圈点勾画找关键,咬文嚼字审题意。

首先,认真读题是前提。我知道教师率先垂范的重要性,因此在之后的一个星期,我都严格执行审题步骤:读题、找关键词、分析,让学生反复说审题步骤。从第二周开始每次上课做题之前我都要求学生朗读题目,但要想养成习惯,还需要我们坚持督促。我把这个任务教给负责任的学习委员和语文科代表,每次讲题,如果有学生没有读题,他们就会说“不懂规矩”,一提醒,答题学生就明白自己没读题。下课后,小组之间交流的时候,小组长负责提醒学生读题,写家庭作业时也必须读题,这样务必保证学生在做题之前先要认真读题。一个星期下来,学生读题已经蔚然成风。

其次,圈点勾画找关键。认真读题之后,就还要让学生用笔画出关键词,作为分析题意的基础。

比如:“请提取第一句的主语中心语”,关键词是“主语中心语”;

“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关键词是“赏析”“加点词语”,是从加点词语的角度赏析,而不是赏析句子。

作文题目是“追梦”,关键词是“追”,文章的主体内容应该是“如何追梦”,应该详写“追梦的过程或经历”。

最后,咬文嚼字审题意。关键词圈画出来之后就要分析题意,分析题干给了哪些条件?问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然后再去判断考察什么知识,考点是什么。

例如:

品味美文:朗读是体会语言美的重要途径。如果要让你从老舍、朱自清、冰心的作品中选一篇朗读,你会选谁的哪篇作品呢?请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

让学生先画出关键词:语言美、老舍、朱自清、冰心、选谁的哪篇作品、说明理由。

然后分析给的条件是“朗读是体会语言的重要途径”,问题是“如果让你从老师朱兴兵作品中任选一篇朗读,你会选择谁的哪篇作品呢?”要求是“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判断:从题型来看,这既是考察学生对常见作家语言风格的了解,又是考查对学生对学过的文学作品语言的鉴赏,而不是情节、内容、情感的分析,因此审题分析很关键。

如果是给例子的仿写题,还应该分析所给例子的语言特点:主题是什么?有没有运用修辞?是否句式整齐?语句前后有没有特定的关系?

比如:仿照加粗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

历史雄辩地证明,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源泉。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____,____;____,____。

分析:这是一道仿写句子题,仿写主题是“创新”,所给例句前后两个分句都是比喻句,字数一致,而且前一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刚好是后一句的喻体。如果这样分析之后再去答题,答案一定会符合题意。

经过这几个星期的审题训练,学生不但审题能力有所提升,做题更认真,更细心,更谨慎,而且失分现象也有好转。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育之举必作于细。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从细节和方法入手,长期训练。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审题习惯成自然,还能让他们形成做事认真、细心、谨慎的生活态度,帮助让他们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审题习惯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