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书笔记

《傅雷家书》主要是傅雷写给他在国外的大儿子傅聪的书信,从中看到了傅雷对儿子培养的一片父爱之心,令人为之动容!不管是儿子的艺术学习、品德培养、生活琐碎,还是感情生活方面,傅雷都面面俱到,苦口婆心,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具有高超的文学素养,他翻译的《克里斯朵夫》,是我大学期间最喜欢的作品,印象深刻。不仅如此,他还对音乐和美术等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力。他经常听音乐会,听各种音乐唱片(包括儿子的),了解各个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在书信中和儿子探讨各个音乐家和作品的玄妙之处,经常顺手拈来古诗来描述音乐的意境。他和儿子像朋友一样地谈艺术。他认为“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认为情感与理性平衡的美,是最上乘的人生哲学、生活艺术,因为“感情的美近于火焰的美、浪涛的美、疾风暴雨之美,或是风和日暖、鸟语花香的美;理性的美却近于钻石的闪光、星星的闪光,近于雕刻精工的美、完美无疵的美,也就是智慧之美!”他强调亲近大自然和造型艺术(就是多逛博物馆),“过度的室内生活与书斋生活恰恰是造成现代知识分子神经紧张与病态的主要原因,而萧然意远、旷达恬静、不滞于物、不凝于心的境界只有从自然界中获得。”“只有不断与森林、小溪、花木、鸟兽、虫鱼和美术馆中的杰作亲炙的人,采回永远保持童心、纯洁与美好的理想。”他强调中国诗词的艺术之美,从傅聪的回信中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对他的音乐表达的作用。

其次,他对儿子礼仪人品的要求甚严。比如他多次提醒儿子写信给原来帮助过他的老师和长辈表达感谢,他说:“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忙着吸收新东西,并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万不要让人误会。”在礼仪方面,他甚至到了事无巨细的程度,比如他告戒儿子“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他告诉儿子“中国古代素来以不滞于物,不为物役为主要的人生哲学。”为了达到不为物役的目的,需要学习理财,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因为“唯有经济有切实保障才能维持人格的独立。”在为人处事方面,“事前未经考虑,千万不要轻率允诺任何事,不论是约会或茶会。”还要多帮助别人,因为“人的伟大是在于帮助别人,受教育的目的只是培养和积聚更大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绝对不是盲目的自我扩张。”

关于学习方法,傅雷还指出,学生本人先要具备条件:心中没有想法的人,再经名师指点也是枉然的。他要求儿子经常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不管在信中或是用别的方式),比光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所谓学习,不一定限于书本或某种技术”,要随时随地学习。而且,“人的发展总是波浪式的,和自然界一样;低潮之后还有高潮再起的可能。”关于学习,他还强调“慢就是快”,根基打不好,一切都筑在沙上。

傅雷也跟儿子谈到一些处事的态度。当他儿子为换波兰老师而准备回国再去苏联时,傅雷希望儿子能坦白跟波兰老师讲明白,明确向老师说明白原因并向老师致谢,因为“只要一个人真诚,总能打动人的”。他指出:“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诚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你怎么的”。直面解决问题,需要很大的勇气,于人于己却是最好的方法!他还告诉儿子,遇事“不要匆促决定,决定后勿轻易更动。”与人相处时,在没有认清一个人的时候,切忌随口吐露心腹。

他对儿子的健康和婚姻生活也极为关心,他多次提醒儿子去大自然放松。傅雷和夫人还经常和儿媳弥拉写信交流,鼓励儿子多多帮助弥拉成长,共同经营婚姻生活。儿子结婚后,傅雷为了使儿子巩固中文,也为了帮助弥拉,甚至每次写信时用中文和法文给儿子和儿媳分别写信。他还告诉儿子:“最要紧的是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日常生活一乱,精神绝不可能平静。”

傅雷是一个有理想而又品行高洁的人。他谈到中国文化的精华是“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我觉得这也是他一生追求和为之践行的理想,作为艺术家,他不断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艺术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不仅如此,尤其让我觉得很难得的是,身为艺术家的他同时具有高瞻远瞩的理性眼光,他说“我对人类抱有崇高的理想与希望,同时也用天文学地质学的观点看人类的演变,多少年前就惯于用“星际”思想看待一些大事情,并不把人类看作万物之灵,觉得人在世界上对一切生物表示“唯我独尊”是可笑的。”这在50多年前,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正因为如此,他在看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时,能看透生死,舍生取义!虽然他对家庭如此的热爱,但他在后期给儿子傅敏的信中说“我执著的时候非常执著,摆脱的时候生死皆置之度外。”他在自杀前20天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中,也丝毫未曾流露出对世界的愤恨,只是说“生活中困难重重,我们必须不断改造,…,尽力去满足当前加诸身上的种种要求…”傅雷夫妇的遗书主要是托付身后事,简单至极,却感人落泪。

《傅雷家书》大部分是傅雷夫妇对儿子傅聪呕心沥血的教导,傅聪的回信收录很少,除了一些回信傅聪本人不愿意公开外,回信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很多封家书都提到,傅雷夫妇很久都没收到儿子的来信,十分希望儿子多写信。孩子在外,就如放出去的鸟,绝不是风筝,对父母的唠叨早已烦腻,不知道傅雷去世以后,傅聪怎么想。我在百度资料里查到,傅聪说他之后很少看父母的信,因为不敢看,怕太伤心。这是自然的,我们作为读者已经感到了了傅雷夫妇对儿子至深的爱。此外,傅雷给二儿子傅敏的信只有两封,还说傅敏资质平平,可见他对傅聪有偏爱,不知傅敏对此怎么想。

读此书,还有一个较深的感受就是关于傅雷夫人朱梅馥,她自己出生书香名第,受过良好的教育,会读英文,她给儿子的信也体现了相当好的写作能力,是傅雷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好助手。她一生追随傅雷,历尽委屈,可以说极尽宽容,甚至原谅了傅雷年轻时的移情,最后和傅雷一起自缢,体现了传统女性与现代女性的完美交织。

这本书通过傅雷给儿子的书信,完整再现了傅雷在艺术思想、生活智慧、为人处事等多方面的思想,这些思想虽历经五十年,仍在平常琐事中泛出艺术、高洁和智慧的光芒!

(2020年3月16日 )

你可能感兴趣的:(《傅雷家书》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