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中空的恐龙——虚形龙

虚形龙(拉丁学名:Coelophysis)又名腔骨龙,生存于距今约2.1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是最早出现的恐龙之一,主要分布在如今的南美洲、北美洲、欧洲和非洲的南部。它属于蜥臀目、兽脚亚目、腔骨龙超科、腔骨龙科、腔骨龙亚科、腔骨龙属。腔骨龙属下只有一个物种——鲍氏腔骨龙,而另两个物种(洛氏腔骨龙及威氏腔骨龙)因无法被鉴定而被认为是鲍氏腔骨龙的异名。生活于侏罗纪非洲南部的津巴布维腔骨龙有可能是属于此属的。

虚形龙是一种中小型食肉恐龙,其身长约2.5~3米,臀部高约1米,而体重仅有30~40公斤。它的头骨上面有许多洞孔,这样就减轻了头颅的重量,同时也为肌肉留出了许多空间。当虚形龙遭受其他动物袭击的时候,它会小心地保护自己的头部。如果头部遭到了撞击,它会感到非常疼痛,随之摆脱对方而逃跑,但是更多的时候它也会愤怒地进行报复。虚形龙的上下颚又长又窄,占去了头的一大部分,嘴里长满了向后弯曲的牙齿,牙齿虽小,却如剃刀般锋利,边缘还长着锯齿,这正合适切肉。当进食时,这些牙齿会毫不留情地插进猎物的身体,继而将其撕成小块儿吞咽。

虚形龙的腰带(后肢与脊柱连接的骨骼)显示了典型的蜥臀类特点。肠骨向前和向后扩大,并与包含了好几个脊椎骨的长长的荐部相连;耻骨从肠骨两侧向前、向下延长,坐骨则向后、向下伸展;耻骨和坐骨都较长,尤其是耻骨,它们与肠骨中间通过一种骨质的突起接合,而不是直接连接;容纳球形的股骨头的臼窝(关节窝)是开孔的,这一点是所有恐龙区别于其他爬行动物的特点。目前人们发现的所有虚形化石中,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比较强壮,一种比较纤细。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雄性和雌性的差别,即其中一种是雄性虚形龙,而另一种是雌性虚形龙。

虚形龙学名的意思是“空心的形式”,因为它的骨架非常纤细,而且四肢骨头又都是空心的,几乎和纸一样薄。这使得它体态轻盈,行动敏捷,能够快速奔跑。虚形龙的前肢比后肢短一些,纤细一些,但非常灵活,是它的捕食工具之一。每只手上都长有四指,但有一根手指隐藏在手掌的肌肉里面,而另外三根手指上都长着长长的利爪,很适合抓捕猎物。虚形龙的后肢修长,形似鸟腿,并且十分强壮。它很注意自己的整体形象,站立的姿势相当笔直,使它可以跨出更大的步伐。虚形龙的尾巴又细又长,有着不寻常的结构,呈半僵直状态,使其无法上下摆动。当虚形龙快速奔跑的时候,它会将前肢收紧并靠近胸部,而尾巴就起到了平衡身体的作用。

虚形龙的捕食对象主要是昆虫、蜥蜴或其他的小型恐龙,它还特别喜欢吃蜻蜓。寻到猎物时,虚形龙会奋力冲刺,用它可怕的爪趾来捕食,还能用长长的嘴和锋利的牙齿咬死蜥蜴或昆虫,出手相当凶残。虚形龙喜欢成群结队地捕捉猎物,因为这样捕到的食物远比单个虚形龙捕到的要多得多。当很多虚形龙一起出击的时候,连庞大的植食性恐龙也会被它们掀翻在地。1947年,人们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幽灵牧场中发现了虚形龙尸骨层,里边有一百多具虚形龙骨架,因此有理由相信它们是成群出动的。据推测,这些虚形龙当时应该是发现了一块食物丰富的地区,于是聚在一块摄食、或从废弃的水坑中喝水、或捕食刚出生的鱼类,接着被突发性的洪水所埋葬。

令人可疑的是,在幽灵牧场发现的两具虚形龙骨骸体内,有大量小虚形龙的骨头。有人据此认为某些恐龙会在体内生子,但这些小虚形龙的骨头过于凌乱,而且体积过大,不可能源于胚胎,因此这些骨头属于在母腹中未出生的胎儿之说被遭到驳斥。于是,又有研究指出虚形龙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是一种同类相食的动物。这种情形通常归功于极端压力与食物来源匮乏,当面临长期干旱的时候,为了在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虚形龙也开始同类相残,欺食弱小同类。但是,2002年的一项研究指出,这些所谓的幼年虚形龙标本其实是小型的镶嵌踝类主龙,如黄昏鳄,故此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虚形龙是吃同类的。2006年,这个研究得到了确证。不过要有新的证据来显示虚形龙胃部的生物,才能进一步了解真相。

你可能感兴趣的:(骨骼中空的恐龙——虚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