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随时调整的计划方式
>> 历代做大决策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无知”,如此才能求贤、寻贤、用贤而臻于大智大慧。
【所谓无知,乃是一种空杯心态、无我心理,分别心弱,对知识怀有旺盛的好奇心,而不是觉得自己懂点什么不得了的东西,拿着四处炫耀并凭借此蔑视打压不懂的他人。】
>> 凡事以诚心诚意来考虑股东安不安、员工安不安、顾客安不安、社会大众安不安,那就是至诚,就可以预测未来的变化。
【胖东来的例子,老板把员工摆在公司建设的第一位,对员工近乎无限地好,员工也会当家一样来经营,加之对顾客亦是真诚无套路,大大方方,明明白白,超市这样的企业就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 组织有了明确的目标,必须进一步做成具体可行的计划,以便有把握地处理现在的事情,使其顺利开创出预期的未来。
【定下明确的目标,目标并不会自动实现,要靠研究分解目标、分工任务和分配资源,并制订成明确详实的实施计划,把要怎么干、谁来干、干到什么程度和标准、谁来检查验收等等事务,都定下来,才有可能使目标顺利实现】
>> 从设立目标开始,订立计划,安排进度,以至有效完成工作,都需要相当人员的积极参与。
【不要单打独斗,不要一言堂,不要觉得自己是领导,安排你干啥就必须干啥,领导者必须学会团结人、安排人与带领人】
>> 中国人善变也知变,计划订立之后,仍然边做边修改。所以计划时大多确立方向,抓住要点,做出一些智慧型的决策,然后视实际情况,逐渐调整细节,以求落实。
【为什么要调整,因为形势在变化,环境在变化,原本的具体计划肯定会出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甚至原本目标都可能会变,计划又如何不需要修改调整呢?】
>> 预测是需要的,至诚可以前知。退而求其次,用“安人”来推理。提出计划的人,若是居于至诚或责任感,都应该合理地坚持,大家才能体会到它的可信度。
【出发点的问题,初心初衷的问题,只要不存私心,或别人不认为你有私心,你的坚持就是有价值有力量。】
>> 第一,不可偏离组织的既定目标。
【咬定青山不放松,青山就是目标;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就是目标】
>> 第二,不可以存心迎合上级的喜好。
【实事求是,不以个人私心屏蔽事实,不以领导好恶扭曲事实】
>> 我们可以在提出计划之前,设法事先和上级沟通,极力营造良好的气氛,使上级欣然同意并且大力支持,却不能用讨好的方式,诱使上司做出不合理的决定。这会对将来计划的执行,以及计划执行的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领导即使不是正人君子,亦会趋利避害,部属做什么事情,要向领导寻求助力,就要想方设法把目标计划融进领导考虑的大盘子中去,既是为己,也是为领导计,自然会受支持。如果只是顺从奴才,平时好好好,最终却误了事,领导也会干掉你】
>> 计划时应仍然以合理性和可行性为主要原则,然后再设想各种有效方法,促使上级接纳并加以支持。
【超出客观实际,超出能力范畴的目标计划,有点常识的上级都不会接受同意。】
>> 第三,不可以伪造证据或虚报信息来瞒骗上级。
>> 最好先把计划的目标简化,过滤那些不必要的创意,务求做出合乎目标需求的简易可行的计划。
【目标简单清晰明确,计划实用好用可行,执行起来方便,实现目标就不难,就怕好高骛远、自以为是之徒,难成事,易坏事。】
>> 所以提出计划时,最好同时提出甲案、乙案、丙案,使大家认为是大家的决定,而不是提出计划的人自己就可以做决定,因而比较容易让大家表示同意,也比较愿意做出选择。
>> 在拟订计划的时候,多和相关的同人沟通,让他们有参与感,实施时才会自动协助,而不故意阻碍。
>> 执行计划时,必须把功劳推给同人,而将过失归于自己,才能一路顺利而和谐地实施下去。
【以上所说,就是领导要特别重视人关注人,要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始终把人团结凝聚在自己身边,始终让他们跟随自己甚至主动作为,去执行定下来的计划,实现既定的目标。以上无非是威逼或利诱,利诱又好于威逼。满足他们的自尊需求,也是利诱。】
>> 《大学》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管理学著作。它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管理的要领,在修己,在安人,在时常调整。
>> 管理的最高目标在安人,管理者的任何决策,都必须站在“实现安人”的基本目标,先找出令人不安的原因,再设法加以调整。管理者做决策之前,固然没有办法预知可以获得什么程度的安人,但是以正大光明为标准,拿正大做思考的出发点,一切为公不为私,应该是合理的选择。
【领导者若成为孤家寡人,单打独斗,没有伙伴,他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已经失去了成为领导的根基,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 直觉也需要相当的开发和训练,以期灵敏地由尽己之性,推及尽人之性,再扩展到尽物之性,因而发于隐微,却能够获得很大的效果。
>> 所以从事计划的人,以“不出事”为第一优先考虑的课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 试一试计划者的把握,到底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