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上一节高阶阅读课》有感

今天抽空把之前未听完的讲座内容补完。闫学老师从我们常说的阅读素养入手,带领我们回顾阅读素养定义,让我们语文教师明白真正上好一节阅读课应该把握哪些重点,尤其是在我们备课中,有没有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交流做进一步的策划和安排,老师也必须对文本做深入的分析和查阅。其实在我们平时的阅读课中,我们最容易上手的可能就是导读课,因为导读课设计的内容从封面,读的作者相关的作品,目录,某一个学生觉得有趣的小故事等,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如果第一步的导读课就不成功的话,学生就不想读下去,更别说后面的交流课,汇报课了。所以上阅读课是非常考验老师的文学功底和对书本文字的敏锐性,看的书籍多了,自然而然感受和关注的面就不一样,我想这也就是我们语文老师不得不捧起书来,逼着自己多读书,唯有我们自己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的带领学生一起遨游在书海中,感受文字的魅力,经典书本带给我们的不一样感受和更多丰富的人生哲理。

  闫老师结合自己的授课案例让我们明确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不能是教师直接传递给学生信息,而是老师设计有效的话题,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交流和分享,这样的过程就是思维生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思维水平也提高了不少。《祖父的园子》是萧红的作品,闫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通过四个步骤层层递进,由简到难,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本背后隐藏的信息,从找关键词句入手,反复品读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也是对文本的回顾,万物为什么是自由和快乐的,结合生活实际去谈谈,拓宽学生的思维,最后老师涉及书中的相关人物对比体会。《少年闰土》是鲁迅的作品,闫老师抓住对闰土的外貌描写的段落品析,在教学中她引导学生去改编段落,老师也参与进来,然后对比作者的用词,比一比,为什么作者这样写,这样的教学设计也是引发思考,无形中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我想我们老师在备课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试想一堂课你问学生的问题,学生不用经过思考,立马脱口而出,这样的课堂是一节有效的所谓的好课吗?教学的过程本来就是学生主动参与这个学习过程,老师只是旁敲侧击,抛出问题,让学生们思考,交流,得出不同的答案,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的学习氛围是不是学生和老师更喜欢呢?这样的教学设计就是告诉我们,一定要给读者就有空间去思考,不能写太多,写太具体,要留有空白,才更有神秘感,人就是这样,对未知的一切总是好奇,想去追问。鲁迅老师的这段对闰土的外貌描写是紧紧抓住人物特点来写,也教会学生以后在写人物时可以用这种方法。

从这节课中,引发了我一些思考,今后的阅课课一定要抓住文本和策略,引导学生去深入的思考和交流,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再上升一个台阶。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上一节高阶阅读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