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理想课堂 师生幸福成长

    上个礼拜的一天,我在上数学课的时候,告诉同学们:“学好数学不但要学好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多动脑思考多动手操作,多做多练是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同时我还说道:“孩子们,学好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间的实际问题,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家知道石头的形状是非常不固定的,那么如何来测量一块石头的体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这时我拿出了两块凹凸不平的没有规则石头来,让同学们考虑如何来算出它们的体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有的说那。

图片发自App

      “我知道,我知道。”一个男孩儿突然飞速站起来。此时班里面一下子静了下来,同学们看看这个孩子又看看我。这个男孩一脸尴尬,似乎感觉到没经过老师的允许,是不应该站起来的。但是我用微笑的眼神看着他,鼓励他说下去。“把石头放在一个规则的容器里,比如长方体,还有我们现在学的圆柱体容器中……”他的话还没讲完,教室里一下子像炸了锅一样,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说:“我知道”“我也会”。此时,我鼓励了那个大胆发言的男孩。其他的同学们都把手举得老高,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我随手把准备好的直尺、软尺、一个圆柱形的玻璃缸,还有一桶水,展示了出来。然后,让孩子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应该如何来利用我准备的工具最后算出这块石头的体积。一会儿功夫,班里面又像炸开了锅一样,议论纷纷,甚至有些同学还站起来,高声地说对方:“你说的不行不准确。”

图片发自App

        待同学们稍微安静后,我并没有让同学们立即发言说出他们的探究结果,而是选择了其中一个小组的三个同学上台来操作实验。我让两个孩子进行操作,另一个孩子做记录。只见进行操作的两个孩子,一个孩子手拿直尺来测量圆柱水缸的底面直径,可是测量了好多次,答案都不一样,尽管测量的答案非常接近。这个时候,后排的同学已经站了起来专注地看着。其中一个女生说:“不能这样测直径,可以用软尺测量它的周长。”片刻功夫,圆柱玻璃桶的周长测出来了。然后一个孩子开始往里面加水,并用直尺测量出水的高度,这个时候,一个孩子又把石头放了进去,水并没有淹没石头。“不行,不行,必须要把石头全部淹住。”一个孩子大声地说。进行测量的两个孩子,似乎受到启发,又把石头再次捞出来,重新加了水,又进行了测量,然后把石头放了进去,再次测量出淹没了石头的水的高度。当他们把这三个数字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其他孩子们也已经讨论结束,最终形成了这样的认识:上升了高度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这个时候,我又引导同学们反思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 直径不好测,因为圆心不好找,可以用软尺测量出圆筒的周长;同时必须把石头全部淹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边说边做,已经把答案全部算出来,并且非常统一。接着我又拿出了另外一个石头,环视了一下同学们:“谁来测量?谁来算它的体积?”有的同学举着手,有的甚至站了起来,大声地说“我,我”。看着同学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挑了三个平时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同学上来操作。当他们重复地把数据测量准确时,我又让他们进行了板演。看到他们三个答案一样时,他们也笑 了……就这样,一节课在轻松自由的氛围里,孩子们学会了动手操作,又学会了解决问题,同时我也感到很快乐! 

图片发自App

        这节课的成功让我思索,什么才是理想课堂?诚如朱永新教授说: 理想课堂一定包含了”六维度“,即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延展度和练习度;又在解释练习度中说到,练习度,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的,学习的效率与成果如何,取决于学生在互动与活动过程中能否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动器官。所以,一堂好课不在于它有条不紊,不在于它流畅顺达,而在于它真正地让孩子思考和实践。

        现在,反复拜读朱教授的《新教育实验》,我更是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尝试勇于创新,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在轻松愉悦之中快乐接受知识,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过程的美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生发展服务!

      践行新教育,构建理想课堂,我们永远在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构建理想课堂 师生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