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贞:6岁做童养媳,18参加革命,47岁成中国首位开国女将军

1955年9月27日,北京中南海举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仪式,此次大会上共授衔大将10名、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798名。在这1038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军官中,有一名叫做李贞的少将格外耀眼,因为她是开国将帅中唯一的女性

当毛泽东主席将一级解放勋章交给她时,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周恩来总理亲手把少将军衔授予她时,还握住了她的手表示亲切地问候:“祝贺你,李贞同志,你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

此时,李贞将军47岁。

后来,为了表达对李贞将军的思念和敬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在《人民日报》上称赞她:“为党为人民戎马俊惚,艰苦奋斗了64个春秋的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我们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投身中国革命事业和妇女解放运动的革命家,人民军队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

1955年9月,毛主席为李贞将军授勋章。

李贞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从童养媳到开国将军,李贞靠着顽强的意志、个人的努力拼搏逆天改命,谱写了不朽的诗篇,她常说:

是党给了我信心和力量。”

一、6岁送作童养媳 因投入革命被休

李贞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一个农村家庭,父母接连生了6个女孩,因为没钱养不活这么多孩子,陆续都送出去到其他人家做童养媳。李贞6岁的时候,也没能逃脱这个命运,被送到姓古的一户人家。那时候她连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爷爷随口给了她一个称呼“旦娃子”就算名字了。


古家三女一儿,李贞不仅要包揽洗衣做饭等各种生活琐事,甚至还要照顾比她大的孩子,古家的儿女还经常欺负她,名义上的丈夫更是从小就经常对她拳打脚踢。


就这样,李贞时不时被揍得鼻青脸肿。长到了14岁,她的胆子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不甘屈服这样的命运,她想要抗争。她同附近其他家的童养媳商量了下,准备偷偷逃走去城里做女工。尚小的她们,还不太会保密,露出了端倪,被人察觉,计划还没来得及执行就落空了。


李贞的婆婆怕李贞真的逃跑,日夜提防着,在李贞16岁的时候,就匆匆让李贞和他的儿子拜堂行礼完成结婚仪式,赶紧圆房,生米煮成熟饭。


但是反抗的想法已经深深种在了李贞的脑海中。


1926年,刚刚成年的李贞,从姐姐那里得知家乡成立了一个妇女解放协会的组织,那时她甚至还不知道这个协会是做什么的,也并不了解革命的意义,仅仅是听着名字,她就心头火热,她迫切的想要摆脱这种无限循环的被压迫、折磨的生活。她偷偷跑去给自己报了名,自己给自己起了名字——李贞

组织里的同志对她关怀备至,教她认字,教她什么是革命,教她解放思想,告诉她再也不用回到过去那样的生活中,而且他们要去解救更多像她这样被压迫的人


李贞的心中升起一股磅礴的使命感,她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


她不顾婆婆和丈夫的反对,积极地游走在第一线,帮组织完成多项任务。胆小怕事的丈夫生怕被她牵连,赶紧写下一封休书与她断绝关系,她乐之不及,剪短长发,毅然决然的投入到革命中去。


因为胆气足,组织能力优秀,表现出色,李贞很快成为了妇女协会的中坚力量,也被国民党盯上,列入到通缉令中。


躲藏期间,她去看望了母亲。没想到有人摸上门来,表示自己要去自首,还劝她一起。李贞怒不可恕,将人撵了出去,表示自己绝对不会背叛革命。李贞的母亲虽然非常担心李贞的情况,但还是想办法帮助李贞逃了出去。

二、成立武装力量 扛起枪杆子

躲藏起来的李贞并没有放弃革命的想法,而是乔装成卖花生的姑娘,四处打探着同样藏起来的共产党员,久经波折,她终于联络上凑齐了一个五人小分队。


1927年,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队伍过浏阳的时候,李贞联络到组织,见到了毛泽东。毛泽东作了很多关于革命的宣讲,李贞受益匪浅,更加坚定了要搞革命的决心。会后毛泽东拉着她说了许多,一再强调一定要组建游击队,发动群众,建立武装力量,才能真正的改变沉疴旧疾,李贞牢记在心。


毛泽东离开后,李贞就开始联络志同道合的伙伴,策划行动,一起从地主手中抢了第一批枪。可是20个人,却只有两支枪。就是这样,李贞和同伴也依旧努力的组织着游击行动。直到后来,彭德怀又给他们发了20支枪,这只武装小队才算是真正的建立起来,这支小队就是后来有名的“浏东游击队”。


李贞看着身边同志们的革命热情,深受感染,她坚信男人能做到的事情女人一样也可以,包括行军作战,所以她一马当先,坚持奋斗在第一线上,无惧枪林弹雨,不少人都对她刮目相看。后来这支小队在她的带领下从20人发展到了200人,队伍日益壮大。


也是在此期间,她与张启龙相知相惜,结为夫妻,这是她的第二段婚姻。可是生活并没有停止对李贞的磨炼。

在一次行动中,李贞的队伍处于弱势,敌众我寡,伤亡惨重。为了掩护伤员们安全转移,李贞没有过多犹豫,就和几位战友主动作饵牵引敌人视线,为伤员争取转移时间。她们边打边退,渐渐地,他们被逼入到狮子崖。子弹用尽,他们就扔石头反击。


激战一天,他们只剩下五个人了。混乱之中,李贞听到敌人大声叫喊,要捉活的。眼看就要被抓住的时候,李贞大喊,不能让敌人活捉,二话不说率先往崖下跳去,队友随后跟上。这一段事迹后来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就是《浴血浏阳河》。


幸运的是,李贞被树枝挂住,缓住了冲势,活了下来。不幸的是,她感觉到一阵阵腹绞痛,腿间流下大量鲜血,她发现自己流产了。可是当时的李贞甚至顾不上难过,清理了下自己,就和幸存的战友,将牺牲的战友收敛,而后相互搀扶,步行了六七十里路,才到达安全地带。


1928年,张启龙被抓,李贞带队营救。她敏感地警觉到,敌军可能为了防止他们营救,会偷偷地掉包张启龙,混淆视听。于是她提出,分成两支小队,一只负责侦查,一只埋伏在路上。然后自己一个人悄悄地摸进观音堂探查详情。果然,正如李贞所料,观音堂关押的张启龙早已被掉包。


李贞挟持了一位敌人,威胁他说出张启龙真正的关押地点,率队前去突击,双方对阵,游击队端掉了敌军,成功营救出了张启龙。


可惜好景不长,没有多久,张启龙卷入肃反被暂时革职。张启龙担心会影响到李贞,不顾李贞的反对毅然决然的同她离婚。

三、结识甘泗淇 喜结良缘


离婚后的李贞,被派到瑞金学习。1934年,李贞重回湘赣苏区任职。


任弼时的妻子陈琮英,觉得李贞不能一直这样一个人单着,决定给李贞介绍对象,那人就是甘泗淇。


甘泗淇当时在军区就算得上是一位风云人物。他本名姜凤威,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的农民家庭。加入共产党以后,被组织选派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去学习,直到1930年才学成回国加入到革命中来。


说起来他归国后的安排还与李贞有些渊源。


当时组织上看到李贞出色的领导能力和勇往无前的拼劲,决定任命李贞作为湘赣苏区的省委宣传部部长,但是李贞觉得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不能胜任这个岗位,坚决推辞,希望组织能搞找到一位有学识的人来担当此任。几番游说失败,组织认真考虑过后,才决定派甘泗淇来担任宣传部部长一职。


1933年,两人被调派到同一团,李贞担任红六军团组织部部长,甘泗淇为政治部主任兼代政委。因为工作关系,接触的机会多了起来。

所以李贞对于甘泗淇是很熟悉的。一听到陈琮英介绍的人选是他,李贞的第一反应就是拒绝,“不行不行,我现在不想结婚,也配不上甘主任。我从小就当童养媳,没上过学,没多少文化,人家甘主任可是留过苏联的知识分子呀!”


她怎么也没想到陈琮英要牵线的人会是他。


陈琮英却觉得两人很相配,她认为李贞的理由都不是问题:“怕什么!我也是童养媳出身。他文化高,那正好可以帮助你学习嘛。”


李贞的内心还是有些抗拒的。一方面,前夫陈启龙也随军湘西,毕竟在一片地方,想到要改嫁,她内心多少有些纠结,她还是很顾虑陈启龙的想法的。另一方面,她确实觉得自己配不上甘泗淇。所以并没有答应此事。


可是甘泗淇对她的印象却很好。早在很早之前,他和政治部的人去红军学校检查的时候,就看到过当时任职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的李贞。梳着短发,穿着草鞋,朝气蓬勃的样子。他几乎是立刻就注意到了她,这也是他对李贞心动的开始。回到住所,他在本子上悄悄写下了李贞的名字。此后甘泗淇时常对人夸奖李贞,说她泼辣能干,作风扎实。还几次主动找到李贞,约她详谈,帮她写工作总结。


被拒绝后,陈琮英没有放弃,而是在两人中间穿针引线,开导李贞解开心结。李贞也因为工作因素同甘泗淇慢慢熟悉起来,对甘泗淇的好感越来越多,觉得这位留过学的领导很是平易近人。最终在贺龙的主持下,两人喜结良缘。


主持婚礼的时候,贺龙打趣道,两人没拜天地,也没拜祖宗,这婚姻是完全新式的,一点也不含封建色彩,这是一对革命夫妇。众人一下子就笑开了。


夫妻二人自此相伴一生,新中国成立后,两人一起被授衔,甘泗淇为上将,李贞为少将,是罕见的一门二将传奇佳话。

四、漫漫长征 二失孩子

1935年11月,李贞跟随红二、红六军团开始踏上漫漫长征路,环境恶劣,生活艰苦。


李贞怀孕了,可是同时兼任红二军团组织部长和红六军团组织部长的她,忙得团团转,根本顾不上这个来的不是时候的孩子。


组织上考虑到李贞的身体情况,劝说李贞就地留下来,生了孩子再归队。可是李贞看着一路相伴的战友们,却放不下心中的担子。本来环境就很艰苦,气候多变不说,物资也很贫瘠,人员紧张,每个干部手上都是一堆的工作等待处理,这种情况下她怎么好意思一个人留下来,把摊子留给别人。而且别人在前面受苦受累冲锋陷阵,让她一个人在后方安逸享福,她怎么也接受不了。


她思虑过后,还是决定跟随队伍一起,同甘共苦,完成任务。


白日里她要负责行军打仗,照顾伤员,做好统计工作,安排后勤。到了夜晚,她时常帮助队里的一些小战士们缝补衣服,照顾他们生活。组织上给她配置了一顶帐篷和一匹马。可是每到天冷的时候,她就会将自己的帐篷让给年纪小、身体弱的战士们,有的时候连御寒的冬衣都给他人披上。行军的时候,如果有跟不上的战友,连马都会让出去。

可以想见这样繁重的工作、艰难的环境对于一位孕妇意味着什么,在奔波劳碌中她在长征途中早产了。可是当时就连大人都吃不饱、穿不暖,生存都很困难,拿什么照顾一个弱小脆弱的婴儿呢。即使战友们都在努力地想办法帮助她,可是孩子依旧早夭了。这是李贞第二次失去了孩子,这对一位母亲来说是沉痛的打击。


可是她不想因为自己影响到战友们的情绪,所以产后的李贞也没能够得到很好地休息,藏起悲伤,掩藏情绪,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依旧穿梭忙碌着。


就在快要出草地的时候,因为饥寒交迫,操劳过度,李贞病倒了,病得还很重。她高烧不退,一度昏迷不醒,确诊得了伤寒病。队伍里缺医少药,她还将自己手中仅有的他人赠送的三副药,送给了别人。过渭河时,因为李贞昏迷不醒,队友不得不将她绑在马上渡河。


由于工作原因,任务不同的李贞和甘泗淇时常不能在一起,所以李贞病倒的时候,甘泗淇并不知道此事。此时甘泗淇的状态也不是很好。他因为要承担不轻的战斗指挥工作,还要做好沿途的群众工作,忙得脚不沾地,身体暴瘦,时常头痛。


直到李贞病重,还是贺龙和任弼时通知了甘泗淇,要他立刻去陪伴在李贞身边。看到病重的妻子,甘泗淇内心愧疚不已。可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儿女私情只能退让到家国大义之后。李贞病重的已经无法自己骑在马上了,更无法行走,甘泗淇就背着她前行。后来还是战友出了主意,用野外的材料制作了一副担架,抬着李贞行军。甘泗淇感激不已,自己抬了一头,陪伴在李贞身边。


直到到达哈达铺,他们才有机会休整。甘泗淇带着李贞看病吃药,因为囊中羞涩,没钱买药,甘泗淇卖掉了自己唯一的财产——一只读大学时学校奖励的金笔。幸好,李贞吃了药以后病情转好了不少,终于退烧,缓慢康复起来。可惜李贞因为接连的重病患上了习惯性流产,基本失去了生育能力。夫妻二人虽然悲伤沉痛,但是革命尚未完成,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两人互相激励、安慰,回到队伍中去与战友们继续奋斗。

五、智勇双全 巾帼不让须眉

李贞能够成为新中国第一位授衔的女将军,可不仅仅是因为能吃苦,还因为她卓越的作战能力。


“红军本姓天,居在高山尖,白天冒一个,晚上好几千,领头是女将,智勇又双全。”这首民谣形容的就是李贞和她带领的浏东游击队。


其实最开始,没有经验的李贞也没少受到教训。一次他们躲藏在山里,李贞提议晚上值守放哨,但是队友觉得这是大山里没有必要。结果晚上真的被敌人包围了,损失惨重。


从那以后,李贞的警惕性就变得很高,她的作战经验也越来越丰富。


1928年,攻打张家坊的时候,游击队打了两次都没能端下来,以至于张家坊敌军的防范性都高了不少。后来还是李贞和张启龙、王首道想出了乔装打扮混进去的主意。


队伍分成了两组。一组装扮成卖货的小贩、打短工的农民,枪藏在筐内,先混进城里好做内应。另一组则是由李贞扮成新娘子的迎亲队伍,轿子里也藏了不少枪,一路上吹吹打打正大光明地进入张家坊内。


果然,围观的人都在看热闹,猜这是谁家的新娘子,队伍这么大。混过关卡后,李贞就打起精神注意着外面的信号。轿子落地,李贞迅速往外递枪,自己拿起了最后一把,扯下盖头,冲了出去,加入战斗。与先进城埋伏的战友呼应起来,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端下了张家坊这块骨头。


1934年,西征的时候,李贞所在的红六军团被敌军冲散,李贞接到任务,找到分散的队伍,传递消息,把他们串联起来。


暴雨倾盆,草地湿滑,泥泞难走,地势又陡峭险峻,李贞寸步难行。急中生智,她借来了队里的脸盆,坐在脸盆上,顺着坡滑了下去。可是崎岖的地势,滑行也不容易,李贞坐在盆里直接撞上了半山腰的一棵树上,她被甩了出去。


她爬起来,擦了擦脸,就继续冲了出去。最后,一瘸一拐地圆满完成了上级的命令。

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她也没有安逸下来,抗美援朝的时候,她也跟着甘泗淇一起奔赴了朝鲜,还带了一包种子,准备在战场上种菜以备不时之需。


戎马半生,几经坎坷,她从不诉苦抱怨,也从不退缩。不是没有人质疑过女子能否适应打仗的艰苦,可是李贞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回去,女子不比儿郎差。

六、收养烈士遗孤 一生节俭

由于一直没有孩子,李贞对甘泗淇有些愧疚,甚至还劝甘泗淇跟她离婚再找一个。甘泗淇反过来安慰她,“我要的是爱人”,搞革命为的是革命的传承,可不是个人的传宗接代。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面临的考验依旧很多,不少战友都在战争中牺牲了,还有的则是因为疾病早早离去了。李贞同丈夫一商量,决定干脆抚养烈士的遗孤。一方面替国家减轻负担,另一方面也能让烈士们走得安心。


两人共计抚养了29名孩子,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不仅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也非常注重培养他们的精神追求。因为人多,每次家里开饭,都热热闹闹的。到了节假日和周末,夫妻俩还会带着孩子们去休闲,一家人温馨和乐,幸福美满。

这些孩子们也都很争气,后来都变成了国家的骨干力量。


虽然李贞和甘泗淇都被授衔,但其实工资并不算很高,尤其是他们还要抚养这么多的孩子,花销更不必说。


老两口一生节俭,即使组织上分了房子,两人依旧坚持住在原来破旧的四合院里,年久失修,卫生间还经常漏水。李贞的衣服破了也不扔,能缝就缝,能补就补,甚至多次重新浆洗染色,就当新衣一样继续穿着。身边的人都劝李贞,给自己重新做两身好衣服,以前日子不好,没得享受,现在日子好了,何必过得这么苦。


可是李贞却拒绝了,说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有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虽然以前是没有条件,现在有条件了,也不应该贪图安逸享受,尤其是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不能丢。

她一生都在为国家事业而奋斗,直到78岁高龄,才辞去工作清闲下来。


1990年,这位传奇的女子走完了这轰轰烈烈的一生。


后人为她整理遗物时,这位新中国的第一位女将军,资产仅有11000元人民币,2500元的国库券,两根小金条,几把旧藤椅,以及一台老旧的冰箱。纵使这样,她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依旧想的是,还能为人民做什么贡献。她将两根金条,一根送给了自己的家乡,一根送给了甘泗淇的家乡,用以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

她的这一生,说坎坷也坎坷,说辉煌也辉煌。她靠着自己的力量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很多其他人的命运,她照顾过的小战士成了开国上将,她开导过的妇女成了革命先锋,她抚养过的孩子成了国家的后备力量。


她有着钢铁般的意志,海洋般的胸襟。她的一生做过许多事,却几乎没有为了她自己做过什么,只除了那一年,参加革命,解放自己。她不只是自己的英雄,更是人民的英雄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贞:6岁做童养媳,18参加革命,47岁成中国首位开国女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