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喜欢的东西,买。看见好看的东西,买。
铺天盖地的购物节,似乎大家都习惯了用买来表达自己,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更增加了每个人的消费机会。
有个朋友跟我吐槽说,以前他们玩电脑游戏时,充钱要跳转这个页面又要跳转那个页面,还要输入卡号账号。还没等充钱,头脑就先冷静下来了。
现在小孩可好了,手机游戏方便,连金额都给你设置好了,再加上指纹支付或者刷脸,付款分分钟的事。
近几年的新闻也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缺少了正确的金钱观,孩子在花钱的事情上越来越随便。
年纪小的十几万十几万地给游戏充值、给主播打赏,年纪大的被消费主义迷惑,深陷还不尽的校园贷当中……
剑桥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儿童用钱的习惯在他们7岁时就形成了,因此对孩子金钱观的培养真的是刻不容缓。
一、和孩子聊聊,建立家庭消费观
美国伊利诺伊州专攻物质主义课题的蒂姆·卡塞尔教授曾做过一个消费行为的介入实验。
后续跟进中发现经过介入的孩子有了更强的自尊心,更可喜的是并不是价值观的输入让他们改变。
而是这种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对话,牵涉的对金钱的情绪特别能与青少年产生共鸣。
所以,越早和孩子展开关于金钱的对话,越能给孩子带来良好的影响。
开启谈话,与孩子确立家庭的价值观念
国外财富网站是这样推荐与孩子的话题:
3-5岁:介绍钱(赚钱、花钱、存钱、捐赠)
6-10岁:怎么花钱(商品和服务、想要和必要、短期和长期的目标)
11-13岁:介绍后果(信用、债务、利益、预算、身份盗窃)
13-15岁:累积财富(工作、银行、投资)
越早与孩子科普,他们越不会乱花钱。美国普信集团在2017年对父母、孩子做的调查中发现,与孩子讨论金钱话题的家庭,他们的孩子普遍在用钱上就更谨慎更聪明。
广告游戏,以理智的心态进行购物
波士顿大学心理学家朱丽叶·修尔在对外部环境如何影响人们花钱方式所做的解释中提到,人们会受到参照群体垂直延伸的影响。
孩子平时接触到越奢侈、华丽的广告,越会觉得这些事物平常,自己也能拥有。
网络的传播更加剧了这种消费刺激,我们在看到这些广告的时候可以和孩子来个小游戏,“看谁能先说出广告想传达的潜在信息。”
虽然要让孩子一直保持理性的判断很难,但是经常与孩子分享、讨论可以提醒孩子到底要以什么样的心态进行购物。
定期整理物品,学会分辨事物价值
学会“断舍离”,隔一段时间让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
能让他们说出留下或是丢掉这件物品的理由,挑出不用的衣服或者是不看的书本,进行捐赠或者丢掉都是非常好的。
这个动作在很多老一辈人看起来是浪费的,但事实上孩子通过这一步能让他们越来越明白很多东西买回来其实是浪费了的。
这会让他们在下次购物时更加有意识地思考物品的价值。
二、让孩子重视与人的关系,而不是手上的物品
在没有安全感的环境中长大的人,容易有生成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倾向,所以家长真的要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
要让孩子知道真正值得拥有的东西与值得去做的事,父母一定会为他掏钱。
但是家人有多爱他取决于他得到了多少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在于为他花了多少钱。
用更有趣的方式庆祝节日
小孩子都喜欢特别的日子,父母也喜欢买上一件礼物送给孩子与他们一起庆祝。
假如孩子有特别想要特别喜欢的可以给他们买,但是如果没有我们不妨把这笔钱花在更能带来持久快乐和回忆的物品或体验上。
美国会特别重视孩子掉牙的日子,有些家长会孩子掉一颗牙给他们一笔钱。
但有位家长是在《纽约时报》上分享了一个做法,他们也给孩子钱,不过是不同国家的硬币。并告诉他们不同国家的风俗,让孩子想象生活在不同国家上的故事,开阔孩子的眼界。
与众不同的做法,却更加有纪念的价值。
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说“不”
孩子年纪小,抵抗诱惑的能力当然还需要培养和提高。所以,更需要我们家长在旁边把关。
父母本身就很愿意为孩子花钱,在天猫最近统计的2019亲子消费报告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越是年轻的父母越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
但是我们要小心,因为小时候不被父母允许花钱,而长大后很难拒绝孩子的“爱心怪圈”。
我们可以偶尔满足一下孩子的愿望让孩子感受我们的爱,或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让孩子说出自己需要这件物品的理由说不定真的能说服你,说不定你说服了他。
理解孩子需要同伴的接纳
孙瑞雪在《捕捉儿童敏感期》写到,交换物品,开心,不在乎价钱,就是孩子交换的原则。而交换是孩子开始交往的第一步。
手里有好玩具,会让孩子在社交中更加顺利。有时候满足孩子对自尊的渴望,帮助他们获得同伴的接纳,也是我们做父母的责任,也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是好父母。
但是我们不能对孩子无限退让,要留意着那些过度的需求,假如孩子身边有这种过于物质的朋友,我们就要考虑怎么隔开他们了。
三、重新评估事物价值,学会为渴望的事物等待
“延时满足”是我们都知道的概念,也知道这个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
培养这种能力其中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通过存钱的方式购买自己想要的物品。
假如孩子遇到一件真正想要也真正值得的物品后,我们可以帮孩子设定计划。
但是我们要学会进行评估,这样才能让我们避免许多的消费陷阱。
帮助孩子设定购买计划
首先我们必须要让孩子停下来思考一下,这个东西是否真的值得我们购买。
跟孩子做个约定,隔多久后我们还会再回来,假如回来后孩子还是想要这件物品。我们就和孩子一起设定一个购买计划,帮助他们在合理的时间内达到目标。
每当孩子在储蓄罐中加钱时,帮助他计算里面有多少钱,与他讨论还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达到目标的程度,以及何时达到目标。
纽约时报畅销书《Get a Financial Life》作者Kobliner说到:“所有这些行为对孩子们来说都很有趣,它让他们感受到等待,耐心和存钱的重要性。”
钱是有限的,做出明智的选择很重要
当我们和孩子去商场的时候,我们可以与他们讨论同样的商品你选择这个的理由。
我们也可以给孩子10块钱,让他们去为我们挑选水果,增加他们用钱做出选择的经验。
还可以在购物的过程中把自己思考的过程说出来,“我们真的需要这个吗?”“家里还剩下多少瓶牛奶够孩子喝多久呢?”“过些日子商场会开展促销活动,能便宜不少,我能等到那时候再买吗?”……
这些无形的价值观输入,都会让孩子在下次购买时停下来想一想。
允许孩子犯错
假如孩子买了一件你觉得并不值得这个价钱的东西回来,别着急。我们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我们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要买这件东西,你觉得这件东西划算吗。再与他一起去商店里、去网上看看同类产品的价格。
如果孩子仍然觉得这是很划算的买卖,说不定背后藏着什么故事。
只要这件事孩子给出的理由是能自圆其说,解释他的行为,我们都不应该有太大的反应,因为学习是一个过程性的东西。
四、给孩子示范聪明的消费技巧
正确的消费技巧是只要在产品价格合理的情况下进行购买都能叫做正常消费。
聪明的消费技巧则是如何用更优惠的价格去买下自己想要的东西。
以身示范,把这个当做游戏,孩子会在其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也能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动用他们的小脑瓜,孩子很喜欢这种游戏。
运用优惠类信息,让钱花得更值
现在各种的团购APP、银行推出的APP、还有商家的公众号,都隐藏着许许多多的优惠信息和优惠券。
我习惯出去吃饭前,出去买东西时让孩子留意一下有没有优惠信息,教他们使用这些优惠,让他们感受聪明消费的好方法。
如果孩子发现了你没发现的优惠方式,或者计算出更划算的组合,你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给孩子提供一些奖励,这会让整个过程都变得很有趣。
引入二手的概念
国外的二手商店很流行,很多家庭会将在二手商店购物的过程当做一个“寻宝游戏”。
我朋友家的孩子就特别喜欢到超市的特价衣服堆里淘货,虽然她自己不能穿我朋友也穿不了。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会特别开心,在一堆物品当中找出“超值的物品”,能让他们得到大大的满足。
国内的二手商店不多,但是国内有些大商场或者是小区会定期举办一些跳蚤市场,还有一些二手商品转售的APP。
想买书、买玩具都可以在上面看看,用较低的价钱买入损耗不是很大的商品,真的是不一样的感受。
计算快乐产出比
科学家玛丽·马修森提出的“计算快乐产出比”,她的做法是让孩子先估算一下花在任何他想要的物品上的每1美元,会提供几个小时的快乐感受。
比如说一副扑克牌,只要不搞丢一副可以玩一辈子,而且花费还不超过二三十块钱。可以说扑克牌是最划算的交易了。
这个方法对于那些孩子“想要”但不是“必要”的物品,有特别好的效果。
前段时间娃想要买游戏碟,一张两百多我们没答应。
他就拿这个方法来跟我们“讨价还价”,一个两百多的游戏碟可以玩上千个小时,一块钱就能获得7个小时的快乐,所以这笔买卖非常划算。
当然孩子可能玩着玩着就放弃了,可能到最后十几个小时就腻了,但是这个逻辑的运用还是非常能打动人的。
至少孩子开始学习思考物品能带来的价值了。
结 语
早点和孩子谈钱并不会让孩子变俗,反而会让孩子在面对消费陷阱时变得聪明,也能保持理智。
越早对孩子进行金钱的教育,孩子在面对物质世界时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才不会轻易地迷失在消费主义当中。
文章来源:毛妈Carol,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