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颐逝世二十二年后,朱熹(公元1133至1200年)出生于福建。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朱熹在中国学术史上,被称为朱子。他学问渊博、深思明辨,写下大量著作,仅语录就有一百四十卷之多。程朱理学是中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学派。
中国历代朝廷用科举制度来提拔人才,读书人必须按照官方审定的儒家经书及其注释、注疏,撰写文章为朝廷献策。
新的儒家认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儒家最重要的“四书”。朱熹的《四书集注》是他最重要的著作。公元1313年,元仁宗发布诏书以“四书”为开科取士的标准,直至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办学校,才废除这套做法。
儒家思想在汉朝取得优势地位,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儒家成功地把思辨思想和学问结合起来。这两方面的特点在朱熹身上充分显示出来。朱熹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要人物不是偶然。
“理”或原理
程颐关于“理”的理论,朱熹阐述更加明晰:“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物是它的理的实例,若没有某个理,便不可能有某个物。
《朱子语类》有两段话:“问:枯槁之物亦有性,是如何?曰:它合下有此理。故曰:天下无性外之物。因阶行云:阶砖有阶砖之理。因坐云:竹椅便有竹椅之理。”“问:理是人、物同得于天者,如物之无情者,亦有理否?曰:固是有理。如舟之可行之于水,车之可行之于陆。”宇宙万物莫不如此。任何事物开始存在,它的理便进入该物之中,成为该物之性。各类事物的特性,就是它们的“理”。
在具体事物存在之前,这些事物的理便已存在。“徐问:天地未判时,下面许多理都已有否?曰:只是都有此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理是早已存在,理是永恒的。
太极
“理”是事物之所以然,“理”就是该事物的“气”。整个宇宙必定有一个终极的标准,它包括了万有万般之“理”,又是一切“理”的概括,由此称为“太极”。
朱熹还说:“无极,只是极至,更无去处了。至高至妙,至精至神,是没去处。濂溪(周敦颐)恐人道太极有形,故曰无极而太极。是无之中有个至极之理。”太极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的地位,相当于柏拉图的“善”或亚里士多德的“神”的观念,比它们更具神秘性。
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太极不仅是宇宙万有之理,同时还内在于每类事物的每个个体之中。朱熹说:“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
如此说,太极是否失去它的统一性?朱熹说:“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
在柏拉图哲学中,理念世界和感觉世界的关系;“一”和“多”的关系要解释清楚是个难题。一类事物之理和个别事物之理之间的关系是否涉及“理”被分裂的问题同样是道难题。
气
朱熹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关于理和气孰先孰后的问题,在宇宙本体论上是没有意义的。
《语类》中说:“问:有是理便有是气,似不可分先后。曰:要之也先有理。只不可说,今日有是理,明日却有是气。”朱熹认为:“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理”和“气”哪个是“第一推动力”?“理”不是,因为理自身缺少意志和设计,从而没有创造力,但它有“动静之理”。气一旦“禀受”动静之理,就开始“动”或“静”。气之动是“阳”,气之静是“阴”。阴阳相交生五行,由此生万物。
太极如同亚里士多德的神,他虽不动,却是万物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