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诗人面对中秋月,不由心起相思之情

时至中秋,天心月圆;金秋送爽,桂子飘香。一年一度秋风劲,半生路途叹艰辛。华发早生,回眸有恨。无数日子中的一个,却又情怀别抱,兴来醉酒高歌,愁去沉默孤寂。挥一挥手,云彩依旧,面目全非。

《中秋月》

【唐】张祜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

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与中秋有关的诗歌何其多,可谓名篇佳作累累,在此不再举例。至于张祜这首《中秋月》,搁置在浩瀚无际的诗歌海洋里,是泛不起多大的泡沫来的。它非名诗,注意之人,欣赏者当然少去关注。可是,想来诗人创作之时,流露的情感当然不是平白无故,一无是处的。就凭这一点,仍然值得仔细考量,用心体会一番。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碧落,天空和青天,杨炯《和辅先入昊天观星瞻》诗云:“碧落三乾外,黄图四海中。”含姿,带着美好的姿态,韩愈《同冠峡》诗云:“宿云尚含姿,朝日忽升晓。”素期,平素所期望的。无论是挺拔的桂树,抑或是明净爽朗的天宇,这些都是平时所盼望着的事物。此处之“桂”,也可理解为月中桂,使人想到神话故事“吴刚伐桂”,“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诗人写晴朗的天空,昂扬的桂树,淡泊的日子,甚至是内涵的神话典故,都是为了渲染出一副平和而又宁静的岁月图画,以及在这样安好的环境中发生着的诸般景象。这种祥和的氛围,不仅仅是诗人出于自身的真诚诉求,更多的源自于无数寻常百姓人家内心的共同渴望。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往往令人欲罢不能。

“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点题,落笔写所见中秋月。一年中最好的日子,就在今夜,能够相逢在此,是多么的幸运。为什么说今天此夜最为美好呢?因为天朗气清,硕大无朋的明月,高悬夜空,显得离人更加近距离。此时此刻,月光所照之处,人皆可见。仿佛瞬息间,人与人的心灵可以互通。

事实上,美好的夜晚其实是无时不在,心情顺畅则无所不妙。在这里,诗人之所以专门强调今天是一年中的最“好夜”,或许是因为逢了“中秋节”的缘故。“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成为很好的导火索,引爆了平常隐匿于内心深处的情愫。种种思绪大多来源于以情感为基础的平台,所有的铺展都在为感情的表露而努力着,宣扬着。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写月亮升起或落下,暗含着命运运行轨道的无常,及其不可捉摸性。在深厚的情感世界里,距离或空间,都不再是问题。绝域,极远之地,指僻壤,人迹罕见处,赵嘏《昔昔盐》诗:“良人征绝域,一去不言还。”高城,高高的城墙,指城镇,繁华都市,杜甫《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幕府秋风日夜清,澹云疏雨过高城。”

有人说“唯有春风不世情”,人生而不平等,所谓的均匀只会存在于梦乡之中。但在今夜,月光却和“不世情”的春风做了相同的事情,不管是偏远的“绝域”,或者是繁华的“高城”,皎洁的明月都会雨露均沾,毫不吝惜自己的慷慨,一一浸润着枯燥的灵魂,使人得到情感上的升华。升或是落,起或者伏,一切平常心视之。

“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所有的状物之后的落脚点,终归是对准着情感,就好像本诗结尾两句,同样如此。情事,情意,《庄子·天地》:“毕见其情事,而行其所为。”相思,此处特指彼此想念。人类社会虽然复杂无端,却依靠着诸多情感来维系并发展,今夜恰逢佳节,无论在什么地方,不管对什么人物,都会不约而同地产生思念之情。

人类与自然万物不同之处,便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情感,正是这一点造就了人类社会。同样的,无数悲欢离合,纷纭奇诡故事,也因此而产生出来。或许感受到“情事”的伟大魅力,诗人才会如此感慨,推己及人,以切身之体会来揣测人间之众生。生命的美与丑,根本源自内心的分辨率。

对于诗人来说,抛弃技巧,老实抒发内在情思,或许正是与蠢蠢欲动的诗情不谋而合。事实上,本诗也基本上建立在即景生情的“情”字之上,以睹物而顺笔为之,开始叙述所睹物乃是“中秋月”,“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焦点对准之后,情绪的酝酿恰好基于此。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构成,并非是一日之功夫所能成就,而是经过无数代先贤努力奋斗的结果和积累,历经漫长岁月的淘汰与风霜雪雨的洗礼,才慢慢逐渐形成富有特定象征意义和内涵的文化符号。这一切,都非常值得我们去取长补短地继承与革故鼎新地发扬。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诗人面对中秋月,不由心起相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