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享整理自自发光J小姐的直播,并加上小熊的个人体会~
现在的消费环境太好了。我们看个文章可能就在文末买了东西;刷个朋友圈看到代购发的图片可能又买个东西;各种平台上测评也有,产品分析也有,还有明星种草;多平台打通,以前需要填写很多资料才能买,现在链接点进去付付款就搞定。有时候不知不觉手就没了。
如果没有自己的消费决策系统,就会被商家支配,赚多少钱都不够花。辛辛苦苦去省一点外卖打折什么的,省下来那么点钱和回头花掉的根本没法比。
商家在消费诱导上越来越厉害了。最近小熊在给宝宝买衣服的时候,看到299减100,本来只需要买100块钱的东西,愣是凑到了299。
所以说,建立自己的消费决策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忍不住剁手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有三点。
1.有用的东西重复买。
比如衣服,鞋子,口红。会不停重复地买。今天李佳琦说这个面霜好用,明天薇娅说那个面霜好用,后天你的淘宝达人朋友说另外一款好用。你就买了三罐。及时单价不会,这个一百多,那个三百多,加起来也是很多的。
而我们每天其实只要一瓶面霜就可以了。用完了再买就可以。
上面的行为,就像一个企业雇佣了十个会计。老板总不能因为觉得这些会计能力都不错就全部招进来对吧。如果真这样,管理就混乱了。
这个行为的后果就是,我们以为有用,其实没有用。
2.可能看起来有用,实际上没用。
比如,校长在抖音上看到的垃圾桶,觉得很好用。买回来之后会增加很多步骤,丢垃圾的时候要按一个按钮,换垃圾袋还要整一个卡扣儿,反而还不如普通的垃圾桶。
3.以为好用,实际上不好用。
比如校长的麻麻买了玻璃的切菜板,以为好用,实际上摩擦力不行,很不好用。
再比如,觉得好看的衣服,买回家一次也不穿。
以上行为都容易导致压箱底。因为咱们一个人一天也就那么多时间。我们的生活场景也就那么多个。我们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使用那么多产品。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衣柜里一堆衣服,但是能穿的没几件。瓶瓶罐罐超级多,心里堵得慌。这就会给我们带来能量上的损耗。
那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我们总是忍不住剁手呢?
我们来看看商家都是怎么引诱大家消费的。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是行为设计,他非常了解消费者的动线。比如商场一楼,就是香水,进去之后闻到味道,情绪都放松了。一般名表等奢侈品都在香水专柜旁边。
超市里,狗粮等宠物零食基本摆在货架的最底层,为什么呢?因为一般都是大人带着孩子逛超市的时候,孩子想要给狗狗买零食。
超市根据消费者会设置主妇的动线,小孩的动线,自己进去买个东西就出来的人的动线。
再比如水果店里,水果堆成一大堆,会给人一种丰收的感觉。就容易吸引人。
另外一个设计是消费者心理设计。下面列举几种。
1.补偿心理
对自己的补偿:你每天挤地铁上班那么辛苦,还要照顾孩子,整理家务。给自己买一个好一点的四件套犒劳自己。看到这样的广告词我们就很容易消费。
对父母的补偿:不在父母身边,节日给他们买点东西。
你是否经常为了补偿孩子,父母,伴侣买了很多东西?
2. 落后心理
这一款产品,明星都在用,时尚达人都在用。那你不用你是不是就落后了?
还有很多课程会说:同样毕业三年,有的人有房有车,为什么你没有呢?就是因为你没有学习这个副业课。
小熊最近看到一个公众号发说,她的助理毕业三年就月入三万。点进去一看,是因为她有社群运营能力。小熊心想,原来社群运营能力这么重要,是不是要学习一下呢?然后再往下看,就看到文末的社群运营训练营的报名链接。要不是小熊这月已经没预算了,可能就买了~
这就是把我们怕落后,怕赶不上别人的心理利用的淋漓尽致。
这类文案就是对你暗搓搓地进行分类。时尚之选,品味之选,贵妇之选,心理上觉得远了这些东西就能避免土气,低品位。
3.优越感心理
奢侈品就是利用人们的优越感心理。什么定制,专属,限量,这些都意味着只有少部分人甚至只有你一个人可以拥有。
最近还流行一些打着小众名号的。也是利用了了人们不想和别人一样的心理。
包括什么“明智之选”,都是利用优越性来掏空我们的钱包。
4.理想自我
比如李佳琦卖口红的时候,就给人一种我买了这个口红就可以在职场上大展自我。买口红的时候仿佛可以看到理想中的自己。
还有比如前男友后悔色。这也是理想中的自己。
在他描述的场景里,你又美又厉害。他帮你完成了你自我理想的蜕变。
有很多课程里也是这么宣传的,比如,你学完这个美妆课就可以变美。学完那个excel课就可以在职场上走出一片天地。
5.占便宜心理
现在打折,不买就亏了。
现在有优惠券,不买就浪费了。
现在澳门买二送一,要不要一起拼单呀!
6.焦虑心理
知识焦虑。不学习我还能跟上时代吗?
年龄焦虑。不用最好的护肤品,就会老得快。
7.节能心理
我们都不想耗能量。所以看到那种不用减肥就能瘦,不用动脑就能学会东西,躺着就能赚钱之类的心意都会被吸引。节能心理会让我们买很多根本不切实际的东西。
8.代入心理
模特穿的很美,就觉得自己也能穿的很美。
上面这些都会让我们不停地跳进去。所以商家就很容易利用多层心理的利用来让我们产生非常冲动的消费。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需要满足自己的一些心理。所以我们本身就是等待收割的韭菜。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成为比较高级的韭菜。
防止剁手,我们对抗的是谁?对抗的是马云团队,而这个团队的年薪百万的人们正在致力于让你买买买。
去年,消费者因为“猜你喜欢”购买的东西远远大于主动搜索购买的东西。
我们单纯靠意志力去克制,对自己说不要买不要买,其实是很难的。
有时候把淘宝卸载了,或者憋上一个月不买,可能会导致下一个阶段的报复性消费。
就像最近疫情的原因,大家都憋在家里,等火锅店开门了,不得过去涮一个。
所以说,不要没事去动用意志力。意志力是越用越小的,要留着去对抗人生中很重要的事情。
平时的一些事情完全可以通过正反馈来激励自己。比如运动,练一练就会产生多巴胺。一看这种奖励机制就能坚持下去,而不是非得靠你的意志力去执行。
要往大脑中设置一套最好用的防剁手机制。这样才能去解决真正的问题。
那么怎么让大脑的消费决策系统更好用呢?我们来看看底层的客观规律。
我们要理解一个新的概念。消费者视角和用户视角。
商家在做商品广告的时候,他们考虑的是消费者视角。消费者就是购买的人。你吸引他过来买你的产品。
用户,就是实际使用这个商品的人。
很多商家服务的是消费者,而不是用户。
比如,明星推荐不粘锅,很有可能她并不使用。
再比如,设计师设计衣服,他自己也很可能不穿,他只要设计的很花哨,去吸引眼球,满足消费者想要与众不同的优越感心理。
我们应该采用用户视角,因为我们买东西的目的是要用。而大部分商家采用的是消费者视角,这就造成了断层。
当然也有少数商家采用用户视角。比如我们的28天课程。
如果28天课程只采用消费者视角,那么完全可以定价998,不设置作业,不设置社群,不设置那么多作业。还是那么多课程,你学的怎么样我不管,一切靠你自己。然后不停发文章,走量,发素人改造对比图,吸引更多的人买课。
只有从用户视角去设计产品,学完的姑娘真的变美,她走出去,才会真正地帮我们宣传。才能在生活中去点亮别人,我们的生意才会持久。
那什么是用户视角?
比如,商家卖美容仪,他会设计很多的功能,可能有红光有蓝光,加上很多明星对比图。
一个价钱买多个功能,触发我们的占便宜心理。明星对比图,触发了你对理想自我的向往。很有可能这种情况下就下单买了。
但从用户视角的话。比如小熊,我每天早上八点起床,化妆的时间有时候都没有,不太可能在早上使用美容仪。晚上回家,要带孩子,要做家务,也不太可能使用。周末可能了你使用一两次,但不能确保每个周末都用。每次使用也不一定用全所有功能。所以我基本可以判断这个美容仪并不是我生活场景里面的东西。
我的用户视角是,每天洗完脸,花一分钟时间拍水,一分钟时间面霜。多拧一下盖子都不愿意。
再比如,一双7厘米的高跟鞋,和好看。可是因为穿起来不舒服,所以几乎从来不穿。那么就没有必要买。
我们一定要知道,用户是受限制的。
比如,小熊家的面积小。那么我买床,买家具,都要充分考虑占地面积和收纳空间。
每次买东西,把应用链条整理出来,看看生活中有什么场景会使用到。
比如,我们买衣服的时候。从消费者视角来看,可能这件衣服模特穿的好看(代入心理),打折(占便宜心理),但是这些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从用户视角看,首先衣服得好打理,穿它是为了显品位,是为了表达我是一个知性的人。一定要设置一个应用场景。然后再看看家里是否已经有了一表达这样场景的衣服。
这里面还有一个特别需要的能力。就是怎么判断什么样的衣服可以符合你的应用场景。这个是要学习的。
比如,你想要表达温柔,那么要先知道什么样的衣服可以表达温柔。接下来才能进入下一步。
最核心的心法。我们要知道,想通过购物来满足自己的愿望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让自己活得真实有存在感,不是通过穿花花绿绿的衣服。我们不需要把自己的美好都交付给口红,护肤品,名牌包。
就像28天课程里说的,身姿挺拔,眼里有光,面容舒展。这样的你就已经是最美的自己。而这些衣服,装饰,是我们应用自己的逻辑能力用来装点自己的,服务于自己的形象的。
你是你人生的操盘手。我们要收回人生的控制权,交回到自己的手上。和公司一样,我们个人的人生也是需要管理的。
同时,我们要知道自己是用户,也要知道对方是用户。比如,小熊做了一个宝宝的视频。朋友看了说她也想学,而小熊只告诉她是用哪个app做的,并没有告诉细节,对方下载了app,觉得学起来很难,觉得自己肯定学不会,就放弃了。
这种情况下,小熊虽然成功安利了这个app。从消费者视角来看是一个成功的安利,从用户视角则不是。
再比如,教孩子写作业,消费者视角是把孩子强行摁倒书桌前,并告诉他,只有写作业才能有好成绩,有好成绩才能有好工作。别人的孩子成绩很好之类之类。孩子可能懂的了道理,也坐到了桌子前面,但是仍然没办法取得好成绩。
而用户视角是教他或者激励他找到好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得到正反馈,用正反馈再激励他继续往前走。这样成绩好反而成了一个顺带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