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论语”-第61天

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做表率取信于民,然后才能役使人民。”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为政之道。孔子说:“给手下负责办事的官吏作表率,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良人才。”仲弓又问:“怎样才能知道是贤良人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舍弃他们吗?”


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那一定是纠正混乱的名称。”子路说:“什么,您竟然这么想吗?您也太迂阔了吧?这名有什么可纠正的呢?”

孔子说:“好你个仲由,真粗野!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该先搁置不论吧。混乱的名分不纠正,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那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那礼乐就不能重兴。礼乐不能重兴,那刑罚就不能适中。刑罚不能适中,那百姓就手足无措,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所以,君子关于名分,一定要能够顺当地说明白,能顺当说明白的也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词,力求没有一点儿马虎的地方才算罢了。”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pǔ)。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迟请求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经验丰富的老农。”樊迟又请学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经验丰富的老菜农。”

        樊迟退出后,孔子说:“樊迟真是个粗俗的小人。(他怎么就不明白?)居上位者喜好礼,老百姓就没人敢不尊敬;居上位者喜好义,老百姓就没人敢不服从;居上位的人喜好信,老百姓就没人敢不真诚。要是能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襁褓中的小孩来投奔,哪儿用得着亲自去种庄稼呢?”

知识点:

      孔子的目标是礼乐教育,培养君子人格,成为在社会公共事务中能够发挥领导作用的人。

      -----怎么看“名正言顺”这句话的呢?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可以来印证“其身正不令而行”的道理呢?


      名正言顺在任何场合都非常重要,除了孔子,各时期的明人都把名正视为成事的第一个条件。名正是理顺整个社会关系的前提。社会关系顺了,才能高效运转,才能克服困难,才能力往一处使,才能成事。

      《国富论》里提到,人只需要做符合自己身份和利益的事情,自然就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这里面也暗含有先名正,后才顺的道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论语”-第6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