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并发编程可以总结为三个核心问题:分工、同步、互斥。
所谓分工指的是如何高效地拆解任务并分配给线程,而同步指的是线程之间如何协作,互斥则是保证同一时刻只允许一个线程访问共享资源。
01 | 可见性、原子性和有序性问题:并发编程Bug的源头
CPU、内存、I/O 设备都在不断迭代,不断朝着更快的方向努力。但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个核心矛盾一直存在,就是这三者的速度差异。CPU 和内存的速度差异可以形象地描述为:CPU 是天上一天,内存是地上一年(假设 CPU 执行一条普通指令需要一天,那么 CPU 读写内存得等待一年的时间)。内存和 I/O 设备的速度差异就更大了,内存是天上一天,I/O 设备是地上十年。
程序整体的性能取决于最慢的操作——读写 I/O 设备,也就是说单方面提高 CPU 性能是无效的
源头之一:缓存导致的可见性问题
一个线程对共享变量的修改,另外一个线程能够立刻看到,我们称为可见性。
源头之二:线程切换带来的原子性问题
操作系统允许某个进程执行一小段时间,例如 50 毫秒,过了 50 毫秒操作系统就会重新选择一个进程来执行(我们称为“任务切换”),这个 50 毫秒称为“时间片”。
高级语言里一条语句往往需要多条 CPU 指令完成,例如代码中的count += 1,至少需要三条 CPU 指令。
指令 1:首先,需要把变量 count 从内存加载到 CPU 的寄存器;
指令 2:之后,在寄存器中执行 +1 操作;
指令 3:最后,将结果写入内存(缓存机制导致可能写入的是 CPU 缓存而不是内存)。
我们把一个或者多个操作在 CPU 执行的过程中不被中断的特性称为原子性。
CPU能保证的原子操作是 CPU 指令级别的,而不是高级语言的操作符,这是违背我们直觉的地方。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高级语言层面保证操作的原子性。
源头之三:编译优化带来的有序性问题
02 | Java内存模型:看Java如何解决可见性和有序性问题
什么是 Java 内存模型?
导致可见性的原因是缓存,导致有序性的原因是编译优化,那合理的解决方案应该是按需禁用缓存以及编译优化。
具体来说,这些方法包括 volatile、synchronized 和 final 三个关键字,以及六项Happens-Before 规则
使用 volatile 的困惑
volatile 关键字并不是 Java 语言的特产,古老的 C 语言里也有,它最原始的意义就是禁用CPU 缓存。
Happens-Before 规则
前面一个操作的结果对后续操作是可见的。
1. 程序的顺序性规则
这条规则是指在一个线程中,按照程序顺序,前面的操作 Happens-Before 于后续的任意操作。
2. volatile 变量规则
这条规则是指对一个 volatile 变量的写操作, Happens-Before 于后续对这个 volatile 变量的读操作。
3. 传递性
这条规则是指如果 A Happens-Before B,且 B Happens-Before C,那么 A HappensBefore C。
4. 管程中锁的规则
这条规则是指对一个锁的解锁 Happens-Before 于后续对这个锁的加锁。
管程是一种通用的同步原语,在Java 中指的就是 synchronized,synchronized 是 Java 里对管程的实现。
5. 线程 start() 规则
这条是关于线程启动的。它是指主线程 A 启动子线程 B 后,子线程 B 能够看到主线程在启动子线程 B 前的操作
6. 线程 join() 规则
这条是关于线程等待的。它是指主线程 A 等待子线程 B 完成(主线程 A 通过调用子线程 B的 join() 方法实现),当子线程 B 完成后(主线程 A 中 join() 方法返回),主线程能够看到子线程的操作。当然所谓的“看到”,指的是对共享变量的操作。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在线程 A 中,调用线程 B 的 join() 并成功返回,那么线程 B 中的任意操作 Happens-Before 于该 join() 操作的返回。
03 | 互斥锁(上):解决原子性问题
那原子性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呢?
原子性问题的源头是线程切换
简易锁模型
Java 语言提供的锁技术:synchronized
当修饰静态方法的时候,锁定的是当前类的 Class 对象,在上面的例子中就是 Class X;
当修饰非静态方法的时候,锁定的是当前实例对象 this。
04 | 互斥锁(下):如何用一把锁保护多个资源?
05 | 一不小心就死锁了,怎么办?
细粒度锁。使用细粒度锁可以提高并行度,是性能优化的一个重要手段。使用细粒度锁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可能会导致死锁。
死锁的一个比较专业的定义是:一组互相竞争资源的线程因互相等待,导致“永久”阻塞的现象。
如何预防死锁
并发程序一旦死锁,一般没有特别好的方法,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重启应用。因此,解决死锁问题最好的办法还是规避死锁。
那如何避免死锁呢?要避免死锁就需要分析死锁发生的条件,有个叫 Coffman 的牛人早就总结过了,只有以下这四个条件都发生时才会出现死锁:
1. 互斥,共享资源 X 和 Y 只能被一个线程占用;
2. 占有且等待,线程 T1 已经取得共享资源 X,在等待共享资源 Y 的时候,不释放共享资源 X;
3. 不可抢占,其他线程不能强行抢占线程 T1 占有的资源;
4. 循环等待,线程 T1 等待线程 T2 占有的资源,线程 T2 等待线程 T1 占有的资源,就是循环等待。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破坏其中一个,就可以成功避免死锁的发生。
1. 破坏占用且等待条件
1. 对于“占用且等待”这个条件,我们可以一次性申请所有的资源,这样就不存在等待了。
2. 破坏不可抢占条件
2. 对于“不可抢占”这个条件,占用部分资源的线程进一步申请其他资源时,如果申请不到,可以主动释放它占有的资源,这样不可抢占这个条件就破坏掉了。
3. 破坏循环等待条
3. 对于“循环等待”这个条件,可以靠按序申请资源来预防。所谓按序申请,是指资源是有线性顺序的,申请的时候可以先申请资源序号小的,再申请资源序号大的,这样线性化后自然就不存在循环了。
06 | 用“等待-通知”机制优化循环等待
如果线程要求的条件(转出账本和转入账本同在文件架上)不满足,则线程阻塞自己,进入等待状态;当线程要求的条件(转出账本和转入账本同在文件架上)满足后,通知等待的线程重新执行。其中,使用线程阻塞的方式就能避免循环等待消耗 CPU 的问题。
用 synchronized 实现等待 - 通知机制
如上图所示,当调用 wait() 方法后,当前线程就会被阻塞,并且进入到右边的等待队列中,这个等待队列也是互斥锁的等待队列。 线程在进入等待队列的同时,会释放持有的互斥锁,线程释放锁后,其他线程就有机会获得锁,并进入临界区了。
尽量使用 notifyAll()
notify() 是会随机地通知等待队列中的一个线程,而 notifyAll() 会通知等待队列中的所有线程。从感觉上来讲,应该是 notify() 更好一些,因为即便通知所有线程,也只有一个线程能够进入临界区。但那所谓的感觉往往都蕴藏着风险,实际上使用notify() 也很有风险,它的风险在于可能导致某些线程永远不会被通知到。
07 | 安全性、活跃性以及性能问题
安全性问题
存在共享数据并且该数据会发生变化,通俗地讲就是有多个线程会同时读写同一数据。
活跃性问题
所谓活跃性问题,指的是某个操作无法执行下去。我们常见的“死锁”就是一种典型的活跃性问题,当然除了死锁外,还有两种情况,分别是“活锁”和“饥饿”。
有时线程虽然没有发生阻塞,但仍然会存在执行不下去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活锁”。
所谓“饥饿”指的是线程因无法访问所需资源而无法执行下去的情况。
性能问题
使用“锁”要非常小心,但是如果小心过度,也可能出“性能问题”。“锁”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串行化的范围过大,这样就不能够发挥多线程的优势了,而我们之所以使用多线程搞并发程序,为的就是提升性能。
有个阿姆达尔(Amdahl)定律,代表了处理器并行运算之后效率提升的能力,它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具体公式如下:
公式里的 n 可以理解为 CPU 的核数,p 可以理解为并行百分比,那(1-p)就是串行百分比了,也就是我们假设的 5%。我们再假设 CPU 的核数(也就是 n)无穷大,那加速比 S的极限就是 20。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串行率是 5%,那么我们无论采用什么技术,最高也就只能提高 20 倍的性能。
解决办法:
第一,既然使用锁会带来性能问题,那最好的方案自然就是使用无锁的算法和数据结构了。
第二,减少锁持有的时间。互斥锁本质上是将并行的程序串行化,所以要增加并行度,一定要减少持有锁的时间。
性能方面的度量指标有很多,我觉得有三个指标非常重要,就是:吞吐量、延迟和并发量。
1. 吞吐量:指的是单位时间内能处理的请求数量。吞吐量越高,说明性能越好。
2. 延迟:指的是从发出请求到收到响应的时间。延迟越小,说明性能越好。
3.并发量:指的是能同时处理的请求数量,一般来说随着并发量的增加、延迟也会增加。所以延迟这个指标,一般都会是基于并发量来说的。例如并发量是 1000 的时候,延迟是 50 毫秒。
08 | 管程:并发编程的万能钥匙
什么是管程
管程和信号量是等价的,所谓等价指的是用管程能够实现信号量,也能用信号量实现管程。
所谓管程,指的是管理共享变量以及对共享变量的操作过程,让他们支持并发。
MESA 模型
在管程的发展史上,先后出现过三种不同的管程模型,分别是:Hasen 模型、Hoare 模型和 MESA 模型。
在并发编程领域,有两大核心问题:一个是互斥,即同一时刻只允许一个线程访问共享资源;另一个是同步,即线程之间如何通信、协作。这两大问题,管程都是能够解决的。
await() 和前面我们提到的 wait() 语义是一样的;signal() 和前面我们提到的 notify() 语义是一样的。
wait() 的正确姿势
对于 MESA 管程来说,有一个编程范式,就是需要在一个while 循环里面调用 wait()。这个是 MESA 管程特有的。
notify() 何时可以使用
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 notify() 和 notifyAll() 的使用,前面章节,我曾经介绍过,**除非经过深思熟虑,否则尽量使用 notifyAll()**。那什么时候可以使用 notify() 呢?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所有等待线程拥有相同的等待条件;
2. 所有等待线程被唤醒后,执行相同的操作;
3. 只需要唤醒一个线程。
09 | Java线程(上):Java线程的生命周期
通用的线程生命周期
通用的线程生命周期基本上可以用下图这个“五态模型”来描述。这五态分别是:初始状态、可运行状态、运行状态、休眠状态和终止状态
这“五态模型”的详细情况如下所示。
1. 初始状态,指的是线程已经被创建,但是还不允许分配 CPU 执行。这个状态属于编程语言特有的,不过这里所谓的被创建,仅仅是在编程语言层面被创建,而在操作系统层面,真正的线程还没有创建。
2. 可运行状态,指的是线程可以分配 CPU 执行。在这种状态下,真正的操作系统线程已经被成功创建了,所以可以分配 CPU 执行。
3. 当有空闲的 CPU 时,操作系统会将其分配给一个处于可运行状态的线程,被分配到CPU 的线程的状态就转换成了运行状态。
4. 运行状态的线程如果调用一个阻塞的 API(例如以阻塞方式读文件)或者等待某个事件(例如条件变量),那么线程的状态就会转换到休眠状态,同时释放 CPU 使用权,休眠状态的线程永远没有机会获得 CPU 使用权。当等待的事件出现了,线程就会从休眠状态转换到可运行状态。
5. 线程执行完或者出现异常就会进入终止状态,终止状态的线程不会切换到其他任何状态,进入终止状态也就意味着线程的生命周期结束了。
Java 中线程的生命周期
Java 语言中线程共有六种状态,分别是:
1. NEW(初始化状态)
2. RUNNABLE(可运行 / 运行状态)
3. BLOCKED(阻塞状态)
4. WAITING(无时限等待)
5. TIMED_WAITING(有时限等待)
6. TERMINATED(终止状态)
Java 线程中的BLOCKED、WAITING、TIMED_WAITING 是一种状态,即前面我们提到的休眠状态。也就是说只要 Java 线程处于这三种状态之一,那么这个线程就永远没有 CPU 的使用权。
1. RUNNABLE 与 BLOCKED 的状态转换
只有一种场景会触发这种转换,就是线程等待 synchronized 的隐式锁。synchronized 修饰的方法、代码块同一时刻只允许一个线程执行,其他线程只能等待,这种情况下,等待的线程就会从 RUNNABLE 转换到 BLOCKED 状态。而当等待的线程获得 synchronized 隐式锁时,就又会从 BLOCKED 转换到 RUNNABLE 状态。
2. RUNNABLE 与 WAITING 的状态转换
第一种场景,获得 synchronized 隐式锁的线程,调用无参数的 Object.wait() 方法
第二种场景,调用无参数的 Thread.join() 方法。
第三种场景,调用 LockSupport.park() 方法。其中的 LockSupport 对象,也许你有点陌生,其实 Java 并发包中的锁,都是基于它实现的。调用 LockSupport.park() 方法,当前线程会阻塞,线程的状态会从 RUNNABLE 转换到 WAITING。调用LockSupport.unpark(Thread thread) 可唤醒目标线程,目标线程的状态又会从WAITING 状态转换到 RUNNABLE。
3. RUNNABLE 与 TIMED_WAITING 的状态转换
1. 调用带超时参数的 Thread.sleep(long millis) 方法;
2. 获得 synchronized 隐式锁的线程,调用带超时参数的 Object.wait(long timeout) 方法;
3. 调用带超时参数的 Thread.join(long millis) 方法;
4. 调用带超时参数的 LockSupport.parkNanos(Object blocker, long deadline) 方法;
5. 调用带超时参数的 LockSupport.parkUntil(long deadline) 方法。
TIMED_WAITING 和 WAITING 状态的区别,仅仅是触发条件多了超时参数。
4. 从 NEW 到 RUNNABLE 状态
Java 刚创建出来的 Thread 对象就是 NEW 状态,而创建 Thread 对象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继承 Thread 对象,重写 run() 方法。
从 NEW 状态转换到 RUNNABLE 状态很简单,只要调用线程对象的start() 方法就可以了
5. 从 RUNNABLE 到 TERMINATED 状态
线程执行完 run() 方法后,会自动转换到 TERMINATED 状态,当然如果执行 run() 方法的时候异常抛出,也会导致线程终止。有时候我们需要强制中断 run() 方法的执行,例如run() 方法访问一个很慢的网络,我们等不下去了,想终止怎么办呢?Java 的 Thread 类里面倒是有个 stop() 方法,不过已经标记为 @Deprecated,所以不建议使用了。正确的姿势其实是调用 interrupt() 方法。
那 stop() 和 interrupt() 方法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
stop() 方法会真的杀死线程,不给线程喘息的机会,如果线程持有 ReentrantLock 锁,被stop() 的线程并不会自动调用 ReentrantLock 的 unlock() 去释放锁,那其他线程就再也没机会获得 ReentrantLock 锁,这实在是太危险了。所以该方法就不建议使用了,
而 interrupt() 方法就温柔多了,interrupt() 方法仅仅是通知线程,线程有机会执行一些后续操作,同时也可以无视这个通知。
10 | Java线程(中):创建多少线程才是合适的?
为什么要使用多线程?
度量性能的指标有很多,但是有两个指标是最核心的,它们就是延迟和吞吐量。延迟指的是发出请求到收到响应这个过程的时间;延迟越短,意味着程序执行得越快,性能也就越好。吞吐量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能处理请求的数量;吞吐量越大,意味着程序能处理的请求越多,性能也就越好。
我们所谓提升性能,从度量的角度,主要是降低延迟,提高吞吐量。
多线程的应用场景
基本上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优化算法,另一个方向是将硬件的性能发挥到极致。
简言之,在并发编程领域,提升性能本质上就是提升硬件的利用率,再具体点来说,就是提升 I/O的利用率和 CPU 的利用率。
创建多少线程合适?
I/O 操作执行的时间相对于 CPU 计算来说都非常长,这种场景我们一般都称为 I/O 密集型计算;和 I/O 密集型计算相对的就是 CPU 密集型计算了,CPU 密集型计算大部分场景下都是纯CPU 计算。
对于 CPU 密集型计算,多线程本质上是提升多核 CPU 的利用率,所以对于一个 4 核的CPU,每个核一个线程,理论上创建 4 个线程就可以了,再多创建线程也只是增加线程切换的成本。所以,对于 CPU 密集型的计算场景,理论上“线程的数量 =CPU 核数”就是最合适的。不过在工程上,线程的数量一般会设置为“CPU 核数 +1”,这样的话,当线程因为偶尔的内存页失效或其他原因导致阻塞时,这个额外的线程可以顶上,从而保证CPU 的利用率。
*最佳线程数 =CPU 核数 * [ 1 +(I/O 耗时 / CPU 耗时)]*
11 | Java线程(下):为什么局部变量是线程安全的?
方法是如何被执行的
每个方法在调用栈里都有自己的独立空间,称为栈帧,每个栈帧里都有对应方法需要的参数和返回地址。当调用方法时,会创建新的栈帧,并压入调用栈;当方法返回时,对应的栈帧就会被自动弹出。也就是说,栈帧和方法是同生共死的。
调用栈与线程
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独立的调用栈。
12 | 如何用面向对象思想写好并发程序?
一、封装共享变量
将共享变量作为对象属性封装在内部,对所有公共方法制定并发访问策略。
对于这些不会发生变化的共享变量,建议你用 final 关键字来修饰。
二、识别共享变量间的约束条件
一定要识别出所有共享变量之间的约束条件,如果约束条件识别不足,很可能导致制定的并发访问策略南辕北辙。
三、制定并发访问策略
制定并发访问策略
1. 避免共享:避免共享的技术主要是利于线程本地存储以及为每个任务分配独立的线程。
2. 不变模式:这个在 Java 领域应用的很少,但在其他领域却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 Actor模式、CSP 模式以及函数式编程的基础都是不变模式。
3. 管程及其他同步工具:Java 领域万能的解决方案是管程,但是对于很多特定场景,使用Java 并发包提供的读写锁、并发容器等同步工具会更好。
宏观原则
1. 优先使用成熟的工具类:Java SDK 并发包里提供了丰富的工具类,基本上能满足你日常的需要,建议你熟悉它们,用好它们,而不是自己再“发明轮子”,毕竟并发工具类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发明成功的。
2. 迫不得已时才使用低级的同步原语:低级的同步原语主要指的是 synchronized、Lock、Semaphore 等,这些虽然感觉简单,但实际上并没那么简单,一定要小心使用。
3. 避免过早优化:安全第一,并发程序首先要保证安全,出现性能瓶颈后再优化。在设计期和开发期,很多人经常会情不自禁地预估性能的瓶颈,并对此实施优化,但残酷的现实却是:性能瓶颈不是你想预估就能预估的。
14 | Lock和Condition(上):隐藏在并发包中的管程
Java SDK 并发包通过 Lock 和 Condition 两个接口来实现管程,其中 Lock 用于解决互斥问题,Condition 用于解决同步问题。
什么是可重入锁
所谓可重入锁,顾名思义,指的是线程可以重复获取同一把锁。
公平锁与非公平锁
在使用 ReentrantLock 的时候,你会发现 ReentrantLock 这个类有两个构造函数,一个是无参构造函数,一个是传入 fair 参数的构造函数。fair 参数代表的是锁的公平策略,如果传入 true 就表示需要构造一个公平锁,反之则表示要构造一个非公平锁。
15 | Lock和Condition(下):Dubbo如何用管程实现异步转同步?
同步与异步
通俗点来讲就是调用方是否需要等待结果,如果需要等待结果,就是同步;如果不需要等待结果,就是异步。
Dubbo 源码分析
在 TCP 协议层面,发送完 RPC 请求后,线程是不会等待 RPC 的响应结果的。
调用线程通过调用 get() 方法等待 RPC 返回结果,这个方法里面,你看到的都是熟悉的“面孔”:调用 lock() 获取锁,在 finally 里面调用 unlock() 释放锁;获取锁后,通过经典的在循环中调用 await() 方法来实现等待。当 RPC 结果返回时,会调用 doReceived() 方法,这个方法里面,调用 lock() 获取锁,在finally 里面调用 unlock() 释放锁,获取锁后通过调用 signal() 来通知调用线程,结果已经返回,不用继续等待了。
16 | Semaphore:如何快速实现一个限流器?
信号量模型
信号量模型还是很简单的,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个计数器,一个等待队列,三个方法。
这三个方法详细的语义具体如下所示。
init():设置计数器的初始值。
down():计数器的值减 1;如果此时计数器的值小于 0,则当前线程将被阻塞,否则当前线程可以继续执行。
up():计数器的值加 1;如果此时计数器的值小于或者等于 0,则唤醒等待队列中的一个线程,并将其从等待队列中移除。
如何使用信号量
Semaphore 可以允许多个线程访问一个临界区。
17 | ReadWriteLock:如何快速实现一个完备的缓存?
那什么是读写锁呢?
所有的读写锁都遵守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1. 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读共享变量;
2. 只允许一个线程写共享变量;
3. 如果一个写线程正在执行写操作,此时禁止读线程读共享变量。
读写锁与互斥锁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读写锁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读共享变量,而互斥锁是不允许的,这是读写锁在读多写少场景下性能优于互斥锁的关键。但读写锁的写操作是互斥的,当一个线程在写共享变量的时候,是不允许其他线程执行写操作和读操作。
快速实现一个缓存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获取写锁之后,我们并没有直接去查询数据库,而是在代码⑥⑦处,重新验证了一次缓存中是否存在,再次验证如果还是不存在,我们才去查询数据库并更新本地缓存。
18 | StampedLock:有没有比读写锁更快的锁?
StampedLock 支持的三种锁模式
ReadWriteLock 支持两种模式:一种是读锁,一种是写锁。而 StampedLock 支持三种模式,分别是:写锁、悲观读锁和乐观读。
其中,写锁、悲观读锁的语义和 ReadWriteLock的写锁、读锁的语义非常类似,允许多个线程同时获取悲观读锁,但是只允许一个线程获取写锁,写锁和悲观读锁是互斥的。
StampedLock 使用注意事项
StampedLock 的功能仅仅是 ReadWriteLock 的子集
StampedLock 不支持重入。
使用 StampedLock 一定不要调用中断操作,如果需要支持中断功能,一定使用可中断的悲观读锁 readLockInterruptibly() 和写锁 writeLockInterruptibly()。
19 | CountDownLatch和CyclicBarrier:如何让多线程步调一致?
用 CyclicBarrier 实现线程同步
CyclicBarrier 是一组线程之间互相等待,CyclicBarrier 的计数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而且具备自动重置的功能,一旦计数器减到 0 会自动重置到你设置的初始值。除此之外,CyclicBarrier 还可以设置回调函数,可以说是功能丰富。
20 | 并发容器:都有哪些“坑”需要我们填?
(一)List
List 里面只有一个实现类就是CopyOnWriteArrayList。CopyOnWrite,顾名思义就是写的时候会将共享变量新复制一份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读操作完全无锁。
(二)Map
Map 接口的两个实现是 ConcurrentHashMap 和 ConcurrentSkipListMap,它们从应用的角度来看,主要区别在于ConcurrentHashMap 的 key 是无序的,而ConcurrentSkipListMap 的 key 是有序的。所以如果你需要保证 key 的顺序,就只能使用 ConcurrentSkipListMap。
(三)Set
Set 接口的两个实现是 CopyOnWriteArraySet 和 ConcurrentSkipListSet,使用场景可以参考前面讲述的 CopyOnWriteArrayList 和 ConcurrentSkipListMap,它们的原理都是一样的
(四)Queue
一个维度是阻塞与非阻塞,所谓阻塞指的是当队列已满时,入队操作阻塞;当队列已空时,出队操作阻塞。另一个维度是单端与双端,单端指的是只能队尾入队,队首出队;而双端指的是队首队尾皆可入队出队。Java 并发包里阻塞队列都用 Blocking 关键字标识,单端队列使用 Queue 标识,双端队列使用 Deque 标识。
1.单端阻塞队列:其实现有 ArrayBlockingQueue、LinkedBlockingQueue、SynchronousQueue、LinkedTransferQueue、PriorityBlockingQueue 和DelayQueue。
2.双端阻塞队列:其实现是 LinkedBlockingDeque。
3.单端非阻塞队列:其实现是 ConcurrentLinkedQueue。
4.双端非阻塞队列:其实现是 ConcurrentLinkedDeque。
上面我们提到的这些 Queue 中,只有 ArrayBlockingQueue 和LinkedBlockingQueue 是支持有界的,所以在使用其他无界队列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是否存在导致 OOM 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