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的顶峰与李白

余光中在《寻李白》里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盛唐

李渊依靠着显赫的身世和李建成、李世民两个能干的儿子,成功在隋末逐鹿群雄,建立了唐朝。

李渊虽然能干,但几乎完全被他的儿子盖过了风头,尤其是二儿子李世民。

在与太子李建成的权力争夺中,最终李世民来了个宣武门之变,把老子李渊逼下位,李渊有点突然的就成了太上皇。

唐朝在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之下,创造了贞观之治。可是,之后唐朝天下就落入了武则天手中。

随着武则天的年迈,在大臣狄仁杰等人的规谏,放弃立武承嗣为太子之念。李显被接回洛阳,立为太子。

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以张柬之为首的朝臣发动神龙政变,杀死了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兄弟,迫使武则天让位于唐中宗李显。

可谁知,李显懦弱无能,朝政大权慢慢落到了韦皇后和其女安乐公主之手,原来发动政变恢复唐朝的功臣、宰相张柬之也被他们贬官驱逐,太子李重俊被杀。

韦皇后效仿原来武则天的做法,让自己的兄长韦温掌握大权,对于女儿安乐公主的违法卖官鬻爵也不加制止,大加纵容。

公元710年,李显死于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被她们合谋毒杀。然后,韦皇后便想学习婆婆武则天,做第二个女皇。

没有等韦皇后动手,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苑总监钟绍京等,密谋策划,欲先发制人,发动了唐隆政变,平乱了韦后集团。

当时事变之前有人建议,把发动政变的事先向相王报告,李隆基胸有成竹地说:“我是为了拯救社稷,为君主、父亲救急,成功了福祉归于宗庙与社稷,失败了我因忠孝而死,不连累相王。怎可以报告,让相王担心呢!现在报告,相王若赞成,就是害他参与了危险的起事;若他不赞成,我计谋就失败了。”于是,决定背着相王,立即行动。

这个相王就是李隆基的父亲唐睿宗李旦。从中也能看出,李隆基做事有勇有谋,远胜李显和李旦等人。

原本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子,别名李三郎。由于唐隆政变中李隆基的显赫功劳,李旦长子宋王李成器坚决辞让:“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

参与消灭韦党的功臣也多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唐睿宗李旦顺水推舟,遂立李隆基为太子。

太平公主恃著拥立睿宗有功,经常干预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干,妨碍自己参政,总想另易太子。李隆基当然不愿任人摆布,亦想除掉太平公主。

唐睿宗李旦最初遇到困难先听太平公主的意见,再征求太子的意见。后来,愈来愈倾向太子。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公元711年正月,太平公主竟把宰相邀截到宣政殿光范门内,明目张胆地劝宰相更易太子,遭到宋璟的严词拒绝,阴谋才未能得逞。

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愈演愈烈,李旦对此感到不安。

公元712年,李旦怕在这样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乱,他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毅然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改元先天。只是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权: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和军政大事的决定权。李旦的让位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双方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公元713年,太平公主意欲发动政变的计划被李隆基得知后。李隆基先发制人发动先天政变,铲平了太平公主的势力集团,并拒绝了李旦免死太平公主的请求。太平公主最终被赐死家中。

自此以后,唐玄宗李隆基终于掌握了皇帝应有的权力。这一年,李隆基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李隆基虽然在清除太平公主之后,彻底巩固了皇权,但当时的形势不容乐观:兵变大大地伤了朝廷元气,吏治的混乱、腐败亟待治理。

所以,李隆基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在这方面,李隆基眼光精准,能够根据时代需求来选拔贤才。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在一批贤才的辅佐下,开创了开元盛世。


公元725年

公元725年,开元盛世达到了顶峰。朝中大臣上书力请玄宗东封泰山。玄宗刚开始自然是百般谦让,在君臣一番谦让后,玄宗欣然首肯,进行了封禅大典。

当时,张说为相。在张说的主持下,唐玄宗李隆基率百官、贵戚及四夷首领,从东都出发,至泰山封禅。

历史上进行泰山封禅的帝王大多功勋卓著,前后有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宋真宗之后,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

更巧的是,公元725年,24岁的李白正式出蜀,开始他的仗剑去国。

出蜀之后的第一站就来到了湖北,在千年古镇的河溶三星寺偶遇了在此修道的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常年在天台山隐居修行,以其“神仙亦人”的修仙理论,成功抓住了最高统治者追求永生的脾胃。因此他四次被召入皇宫之中,为武则天、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宣法讲道。因此,司马承祯有一个非常崇高的称呼“三代帝王师”。

就这么一位在大唐王朝呼风唤雨,有着巨大能量,享有仙翁之名的人物,初次与李白见面,就对李白大加赞赏道:“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这使得李白在极短时间内便名扬四海。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李白所到之处,不管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将他与“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句话联系起来。

接着,李白继续漫游了黄鹤楼、岳阳楼、庐山等。

在庐山写下了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

李白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

这就是盛唐的顶峰才能产生的夸张与想象。

其中的几个动词尤其值得回味。

“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这“挂”字更是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疑”,说明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

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公元725年,李白除了写了《望庐山瀑布》,在湖北省黄梅县蔡山峰顶山的江心寺所作《夜宿山寺》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诗风豪放雄健,想象极其丰富,语言自然婉转,音律富于变化而又和谐统一,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公元725年,李白虽然刚出蜀,却有种“出道即巅峰”的感觉,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已然到达了高峰。

更可贵的是,李白当时只有24岁,又遇到在世仙翁司马承祯“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的大加赞赏,当时的李白该是多么的英姿勃发、风流潇洒!而且,这时候的李白刚开始自己的求仕之路,善未接触到人世间的冷暖,有的只是对前途的信心满满,对盛世大唐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盛唐的顶峰与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