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易错点之中国古代史篇

百日行动派

最近给学生做题,发现有些知识点我以为学生都知道,但其实大家了解的并不透彻,我们今天就这些问题再说一下。

易错点1:唐朝三省制中,决策机构是中书省和门下省,执行机构是尚书省。大家都知道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书,门下省负责审议,因此中书省和门下省负责决策。很多同学至今认为只有中书省是决策部门。
易错点2:还是三省六部制,皇帝下发诏令后,如果没有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私自发出,这个诏令是会被认为无效的,说明此时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程度的制约。这一点以前我们在讲皇权加强的时候专门说过。【详见D6】

例(2013年江苏)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A

易错点3:科举制刚建立的时候,更注重平时成绩,在宋朝印刷术普及以后才以卷面成绩为录取标准。【详见D16穿越古代咋做官?】

材料

唐代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所谓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呈送到中央时,遍送政府中能文章有学问的先进大僚阅看。……在未考之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通榜是考后出榜,据社会及政府先辈的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但有些人便要借此制度之宽大处作弊,于是政府不免为要防弊而把制度严密化。但制度逐渐严密化,有事反而失却本义,而在防弊上着想。宋代考试制度,是远比唐代严格了,那时则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其实考试成绩,只是一日之短长,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而因是糊名,寻觅不出该人之卷,而该人终于落第的。如是则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而得不到真才。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易错点4: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意味着不准从事商业,而是轻视商人的身份地位,不准商人穿着华贵,不准商人之子参加科举等等。
易错点5: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不允许其他学派发展,而是重视发展儒学,大力鼓励加强,促使儒学的官方化。而汉代儒学杂糅各家学说,因此宋明理学认为其非正统,重归孔孟之道。

例(2014年江苏)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答案】B

易错点6:明清新思潮还是儒学范畴,虽然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反对君主专制,但只是反对皇帝独断专行,并没有反对封建制度。此时的社会发展程度还无法令思想家们实现思想自由去追求民主和平等。

今天的内容纯干货,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易错点之中国古代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