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人常用“豆蔻”比喻少女,“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以豆蔻花比喻少女青涩年华曼妙的身姿。
杜牧诗中的豆蔻,应该是山姜属的植物草豆蔻、白豆蔻植物的花朵。少女的容颜像刚开花的豆蔻一样“初如芙蓉花,微红”,正是如实的写真。
自此,豆蔻年华也常常用来代指青涩的少女,成为“少女感”的代名词。然而豆蔻应用在人类生活中的历史可是着实不短了。
其实,并没有一种植物的官方名称是豆蔻,豆蔻可指肉豆蔻、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均可做香料之用。而且豆蔻的故事也并不是青涩这么简单。简直可以用“来自天堂的魔鬼”来形容豆蔻。
豆蔻趣谈
中国最早使用的豆蔻——草豆蔻是中国很早就开始使用的一味香料,古书《飞燕外传》中记载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和昭仪争宠。
赵飞燕用五蕴七香汤洗澡,坐卧都用香料醺自己;昭仪用豆蔻汤洗澡,用露水调百花粉涂身。汉成帝偷偷跟女官说:“皇后虽然浑身异香,但不是昭仪的娇躯自然生香啊……”
由此可见赵飞燕掌中起舞的好身材也抵不过豆蔻迷人的香味。
“豆蔻”其名,最早出汉末成书的《名医别录》,谓“主温中,去腹痛、臭气”。其时中国的豆蔻种类稀少,近来名气很大的肉豆蔻要到唐时才传入中土。所以昭仪所用的豆蔻汤的原料大概率是草豆蔻。
而汉成帝如此痴迷昭仪,或许是汉成帝挺爱吃火锅,因为草豆蔻在火锅底料中常用,还经常被认为是罂粟壳。
大名鼎鼎的肉豆蔻,原产地是印度尼西亚境内的摩鹿加群岛,即著名的“香料群岛”。杰克·特纳在《香料传奇》一书中对原产地的肉豆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用作名贵香料的豆蔻,指的就是肉豆蔻的果仁(豆蔻核仁)和果仁外面一层红色网状的假种皮(肉豆蔻皮)。
肉豆蔻在中世纪时传入欧洲,据杰克·特纳记载:“1248年时在英国一磅肉豆蔻皮值4先令7便士,相当于买3只羊的钱,这对于家境富裕的农民来说也是极昂贵的。大约在同一时期,1磅肉豆蔻可以换回半头牛。”
不少古文明对肉豆蔻都十分看重。印度人用肉豆蔻处理肠的问题(你看,不讲卫生肠胃肯定爱出问题);
埃及人则用它来防腐尸体,木乃伊的制作过程中把尸体内脏掏出来之后,需要塞进香料(有点重口味);
意大利用肉豆蔻和月桂、丁香、杜松、没药、香桃木、玫瑰,制作香薰产品,用焚香的方式以防御瘟疫(这个不一定有效哈~)。
从迷幻药到“忘忧酒”
迷人的肉豆蔻被印度人称为“令人心醉的果子”,他们认为能减轻“心灵和感官的苦难”。
肉豆蔻内含一种元素叫肉豆蔻醚,这个肉豆蔻醚可在肝脏中被胺化为MMDA(安非他明),而MMDA就是一种已知的致幻药。会在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上产生麻醉迷幻之感。
肉豆蔻醚在体内被胺化为MMDA
据说,非洲土人爱随身携带一些肉豆蔻的果实,每当身体患病或精神痛苦时,便服食少许,能很快进入美妙的幻境,暂时忘却自身的痛苦与不幸。
梵高的自杀与致幻植物肉豆蔻有关,当年梵高爱喝苦艾酒。苦艾酒还曾是海明威、毕加索、王尔德和莫奈的宠儿,被誉为“绿色仙子”,更是他们创作的“灵感源泉”。
在《梵高传》中有描写凡高饮用苦艾酒的描述:凡高白天在阿尔卡萨的乡间写生,金黄的烈日让这头寂寞的兽干渴难耐,便在星夜里一头扎入“绿色缪斯”的怀抱。
苦艾酒,有绿、红和透明的茴香酒,除了苦艾、绿茴香和球茎茴香外,神祕的真正主角,是有迷幻作用的肉荳蔻,以及其他成份不多以调色为主的药草。
王尔德曾说:“苦艾酒可能是世界上最富诗意的东西,一杯苦艾酒和一轮落日又有什么区别呢?”他在进入佳境之后形容自己看到的情景:我感觉大簇大簇的郁金香,在我脚边挨挨擦擦。苦艾酒又叫忘忧酒,当你进入幻觉,所有的烦恼都结束。
或许是苦艾酒中苦艾脑和肉豆蔻的致幻作用,吸引了一代大师对绚丽色彩的运用,创作出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致幻剂对艺术来说,是灵感的良药,但也是夺命的恶魔。
结语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豆蔻一直未变,变得是世界各地的人文风情。
中国文化中豆蔻年华代指的青涩与美好,并没有因为豆蔻“魅惑众生”的功能所破坏。
用娇俏的青涩写就豆蔻年华,用令人心醉的魅力铸造艺术大师。
作者 | 轻功水上漂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1] 改变世界的香料:一部由诱惑衍生的历史[J].董燕梅 石雷.生命世界 2019(06)
[2] 迷惑感官的苦艾酒[J].允芳.书屋 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