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掌握在自己手里。
文/漫随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写到:想太多而不做,或是不想而假装接受,这才是上帝发笑的原因,因为这种思考,叫做自己骗自己。
光想不做,是我们无法更进一步的直接原因,也是大多数人的常态。其实我们都知道做的重要性,但就是行动不起来。
就像买了很多书却没看几本,报了很多课却连作业都不做,脑袋里有太多想法却只能留在失眠的晚上。我们每天都幻想着诗与远方,却又迫于眼前的苟且。
因为从想到做,堪比愚公移山。幻想太美好,我们会提前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尽管它是虚无的,但我们的本能脑和情绪脑得到了满足,也就间接地削弱了行动力;想象太实际,又会觉得前方困难重重,还没做就开始否定自己,打起退堂鼓,行动力彻底被瓦解。
可见,想太多和想不清楚,都会消解我们的行动力。如《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的作者周岭所说,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讲讲如何说到做到。
1.想清楚是一切的关键
巴菲特曾说,真正的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没想清楚就开始行动,往往很容易走错方向或者无效努力。所以在做之前一定要想明白你要做什么,为什么做,以及怎么做。
很多时候我们害怕、拖延、犹豫不决,并不是因为有多困难,而是因为认知模糊。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排斥不确定性,因为这让它没有安全感。想不清楚就没法选择,更没法行动。
造成我们认知模糊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思考耗能,二是欲望太多。
美团创始人王兴曾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因为思考是一件极为耗能的事情,而我们天性喜欢享乐。在漫长的进化中,生存是第一要义,想要活下来就要保存能量,所以任何耗费能量的事情都是对生存的威胁。
这使得人类天生就不喜欢思考,而不思考,就无法强化意识。我们的思维会被潜意识掌控,做出一些让自己舒服、享受的选择,自然就会变得不思进取。
同样,欲望太多,什么都想做,也会使我们认知模糊。周岭在《认知觉醒》中讲到,当一个人面临很多任务的时候,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
这里的心智带宽,指的是心智的容量,它包括人的认知力、行动力和自控力。心智带宽的降低,会使我们丧失判断力,进而做出不明智的选择。越忙越容易出错就是这个道理。
当你想做的太多时,注意力会被无限分散,意志力也被不断消解,反而什么都想不清楚,什么都干不好。
所以,想清楚才是提高行动力的关键。具体如何做呢?只需要以下三点。
首先,要事第一是原则。“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这是我们要清楚的第一点。只有当你把目标放在一件事情上的时候,你才会极度专注、全力以赴。所以每天睡觉前都想一想第二天最重要的事情,然后把它安排在自己精力最好的时候去做。
其次,真正热爱是前提。心之所向,行之所往,这是我们要清楚的第二点。只要当你了解真实的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在何处,你自然而然就会变得自律起来,根本不需要任何意志力。这比任何外在的驱动力都要强大。
最后,记录下来是方法。大脑的内存是有限的,人的短时记忆只有5~9个记忆组块,也就是说,你一下最多能记住九件事,这是我们要清楚的第三点。记录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清晰,制定计划会增加掌控感,反思复盘会使我们不断精进。“计划+复盘+调整”,并向上循环,就是最有效的记录方法。
2.不计得失地行动起来
通常情况下,行动不起来的原因有三点,分别是:
第一,结果导向。就像投资一样,人们会在看到回报后再继续投入,如果不确定回报,就会犹豫不决。然而周岭在《认知觉醒》中提出的一个成长悖论是: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看不到结果。
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去尝试,你永远不知道你会收获什么。纠结于结果,只会让我们止步不前。因为不迈出这一步,你就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
第二,完美主义。很多人不愿意行动是因为觉得自己做不好,如果做了却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还不如不做。但实际上,做不好才是正常的,没有人一开始就会成功。
脑科学研究也证明,经过不断练习后,神经元之间才会建立起强关联。就像鲁迅说的那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我们要对自己多一些包容,要允许自己有犯错的权利,只有先行动起来,才有完美的可能。
第三,想得简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事情都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如周岭在《认知觉醒》中提出的另一个成长悖论:当自己从未主动做成一件事时,总会以为做成一件事很容易,于是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和欲望,而欲望越多,越不成事。
纸上谈兵终究是行不通的,存在于脑海中的幻想只能是幻想,除了拉垮行动力没别的用处。因为只有当我们真正做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才会知道自己能做的其实很少。
事实上,不行动的原因不止这三种,因为当你不想做的时候,你可以找到无数的借口。但没关系,这个时候你只需撸起袖子开干。如果你还没有自己的想法,那就依据前人的假设先行动起来。
比如你想学写作,你可以先找一些如何写作的书来看,然后按照上面教的方法去尝试;也可以找一些靠谱的课程,认识专业写作的老师,然后跟着老师的指导来做;或者什么都不要管,先写起来发到网上,通过读者的反馈来不断改进。
现在网络科技十分发达,基本上只要你想学,就能找到门路。关键在于你要找到适合自己模仿的对象,然后开始行动,并通过得到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将别人的成功经验转化为自己的,最终找到自己要走的路。
所以,当我们无论如何都想不清楚的时候,就不要再想了,先干起来。只要你开始行动,就会对自己所做之事产生认知,越行动,认知就越清晰,也会走得更远。
3.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
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科学家罗伯特·普尔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这里“正确的方法”指的是认知,“大量的练习”指的是行动。所以,达到“知行合一”,我们也可以成为专业人才。
那么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呢?
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就像箭靶一样,你只有知道它在哪儿,才有可能射中。没有目标,就像无头苍蝇,东一下,西一下,看似忙碌,实则无效。
目标越明确,精力越集中,技能也越精进,也就更容易达成目标,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如果目标不够明确呢?你就把它不断地分解,越具体越精细越好。
其次,要保持极度的专注。这里有两个要求,一是找到关注点,也就是你现在需要做的事,二是将注意力完全放在当下,务必达到身心合一状态。
《学习之道》的作者芭芭拉·奥克利曾说,大脑在学习的时候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意识”的专注模式,一种是“潜意识”的发散模式。所以,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潜意识才会促进相关神经元的连接,从而达到更高效的状态。
然后,要获得有效反馈。就像健身一样,有健身教练和自己单练的效果完全不一样,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能否获得有效反馈。在及时的反馈下,我们才能在做错的下一刻就纠正过来,也能在做的好同时得到肯定,然后更加有信心;反之,我们就会容易出错,容易走神,也很难提升自己的能力。
最后,要处于舒适区边缘。如果我们选择的任务过于简单,就会没有挑战性,很容易无聊,也看不见进步;如果我们选的太难,也容易打击自己的信心,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想要放弃。所以,最好的办法是,选择那些稍微有点难度又能做到的事,这样不断适应,不断提高。
有了“正确的方法”,还要加上“大量的练习”。这就要看我们能否坚持了,就像苏轼所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但凡成功的人,没有一个不坚持。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人上人。
从想到做,是一个艰难的跨越。跨过来,你会离你想要的未来更进一步;跨不过来,大概就只能坠入庸常,碌碌一生了。怎么选,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