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与套装软件的“湿地”遭遇战

SaaS与套装软件的“湿地”遭遇战_第1张图片

在牛透社2月18日发表的《连接与赋能:珠三角2B们正在干这个?》文章中,提到了珠海飞企史玉洁先生启发的一个理念,在为企业服务的机构里面,大体可以分为以套装软件基因为代表的“老2B”,以及以SaaS为代表的“新2B”。我们清楚新老的划分不是以技术形态为衡量标准的,而是以价值输出方式与定价方式为标准的。

另外一个划分标准,可能更直接,在企业价值链的“高速公路”上,你提供价值的方式是在辅路上,还是主路上,是在正面还是侧面?

最近几年企业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过早地让已经习惯了森林生态的老2B们和刚刚习惯海洋生态的新2B们过早的在湿地生态里遭遇。对于企业来说,不管什么样的生态,都希望某一个厂商能提供all in one的服务,这些本来是老牌套装软件公司的菜,即便到现在我们还会发现,这些公司的一些应用并不如垂直公司提供的好,但是企业用户还是会信任他们,委托他们。然而随着新一批新锐企业的伴生成长,传统的套装软件已经不是首选与必选对象,市场的“铁板”开始融化。

在IT帮助业务、改善业务、提升业务、迭代业务方面,企业有了更丰富的选择,尤其是决策周期更短的拿来就用的SaaS应用的选择。新2B虽然羽翼未满,但是已经形成了与老2B分庭抗礼的力量。在2011年,作者曾经预测两股力量开始角力,并认为最终走在前台的是用户本身。观点正确与否暂时不论,从时间与空间方面去对我们的产品进行投影,似乎更有必要。

主笔最近几天在北京的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新2B具有罕见的专注特性,撇开市场上的喧嚣与资本的企望,耐心打磨产品,积极融入用户的核心价值链,充分利用IT与互联网的红利。

这篇5年前的老文章,希望带给大家一些启发。

另外,关于“湿地”,可以衍生了解湿经济、湿营销、湿件(相对于硬件、软件)等表述。因为这里就是我们今年的战场。

河东河西三十年——中国企业信息化回顾与展望

文/王甲佳(原载于国家核心期刊《企业管理》2011年1月刊)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企业信息化终于跟第一批80后一起过了而立之年。在一个与时俱进的新时代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载体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信息化又以什么样的角色发挥它的价值?

与时俱进三十年

1978年,沈阳鼓风机厂从意大利引进大型压缩机制造技术的同时,在全国率先引进了IBM计算机系统。八十年代初,针对企业瓶颈问题,沈鼓在全国最早进行了 CAD、CAM、MRPII 的开发和应用。产生这个标志性的事件的1978年,通常被理解为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元年,虽然那时候还有一些外国专家说“中国没有企业”。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轰轰烈烈的“甩图版”、“扔算盘”工程,开创了在企业普及信息化的高潮,计算机在企业的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财务软件与ERP厂商开始了辛劳的市场培育工作,以至于到现在很多人还把ERP当作是企业信息化的同义词。

2003年,当时的信息产业部以电子行业规范的方式推出的《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第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而备受争议,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管理”与“电子”之间许多关系还没有办法充分厘清。

这种争议远远早于2003年,但争议却并没有把道理辨明。在不“规范”的企业管理领域,信息化被继续当作电子工程一样机械地看待,有悖于管理规律的企业信息化过程,使许多刚刚尝到甜头而希望进一步推进的企业产生了畏难情绪,将本来应该逐步平民化的信息化工作又还给了掌握“高深”技术的软件公司,使企业信息化的自主权再旁落十多年。这个趋势还在继续,但是随着技术门槛降低了的可以自行开发的平台软件的广泛引入,这个格局有所改变。当然直到现在,企业管理软件依然以软件公司提供为主,从开发到实施。

在另一个画面中,大概从2005年开始,电子商务就进入状态了,其交易额逐年攀升。根据商务部发布《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08—2009)》分别在2008、2009年达到3.1万亿元及3.8万亿元人民币。报告指出,中国电子商务已步入务实发展阶段,呈现出六个方面特点:

一是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开始进入协同商务阶段;

二是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意识普遍提高;

三是网络购物规模迅速扩大;

四是电子商务专业化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五是电子商务在社会经济生活各领域中应用日趋广泛;

六是电子商务在应对金融危机、举办北京奥运、抗击自然灾害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专家预测,2010年超过4.4亿元没有悬念。中国上网人群超过电子商务所需人群的平衡点以来,还在持续增长,尤其是80后、90后的持续接力,未来2~3年内我国的电子商务必将进入一个爆发期,很多企业的命运将由此彻底改变。

亮剑在2011

2010年淘宝商城“双十一”活动到了第二届,也就是11月11日的“光棍节5折大促销”活动创造了9.36亿元单日交易额,这个水平超过了购物天堂香港的一天交易额,当然也同时让供应链遭遇始料未及的灾难性考验。与其理解为考验,其实不如说是管理信息化与电子商务两个一直并行发展领域的一次交汇。表面上是淘宝商城有策略地在高歌猛进,实际上由于传统的线下品牌商的经营思路被桎梏于传统经营模式,长期以“能更多地卖出”为最高需求的商家对“峰值”没有概念,在一个极短时间被“超卖”,服务能力瞬间抵达瓶颈,更是引发物流行业几乎绵延两三周的爆仓。

这个尴尬的场景出现在B2B和B2C的中间地带,平常不容易被发现,在这次出现的极端情况下被暴露无遗。其实这是管理软件公司和电子商务公司一直暗战的领域,由于客户——广大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屁股转得太慢,才使得大家还在一个“旧的经济世界”中没有回过神来。实际上这个B2B到B2C的价值链的打通,正在引发一场更大规模的产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什么样的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就看如何在管理信息化和电子商务领域充分利用好既有的资源。让它们为我所用。

多数传统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缺乏想象力,而草根类淘宝品牌则长期野蛮生长,在“规范化”和“标准化”上严重不足。管理软件公司则埋头于自己的“技术创新”,以及为自己圈子里面的竞争对手落后半拍或者出了什么样洋相而频频举杯。这个僵持阶段或许还有3~4年,但在短兵相接之处,已经有了分晓: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借助IT为自己的价值链保驾护航的公司,已经赢得了部分先机。

中国电子商务的兴起,恰是在2000年前后国际互联网领域泡沫后的反思之时,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企业的已经崛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网上交易体系已经形成。它们为中国企业的升级,深度融入国际经济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另外,国内领先的几家管理软件公司也在本世纪初完成了从财务软件供应商向管理软件供应商的第一次蜕变,到了2010年开始进行管理软件供应商向企业信息化服务商的转变,也就是陆续推出基于产业应用的云战略,为企业提供私有云和公有云的各种服务,一旦进入预定轨道,这样业务的成长倍速将会超越我们的想象,在十二五期间,变局会相当的大。

和广大企业利益关系比较密切的是软件收费制度的变化。软件之所以能够实现大规模、可重复的销售,一个重要的“发明”就是软件许可证制度,也就是说用户购买了软件,相当于是购买了软件授权。其前提条件是知识产权制度必须非常明晰,执行非常严格。进入了新世纪,软件业的产业形态也发生了改变——软件服务化,软件开始成为一种服务。但是服务化的软件业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商业模式。云计算会是一种颠覆性的交付模式,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和运营平台。从技术的角度来讲,是将企业所有的服务器、存储等基础设施以及网络整合到统一的云平台上。在“云的世界”里,将技术和业务结合起来交付给用户使用。企业的运营管理决策分析都将基于云平台展开,企业将会过起一种“云上的日子”。云计算具备五个特征——虚拟化的资源池,基于网络的访问,按需自助式服务,快速、弹性,使用成本可计量。

2011年,我们将看到基于云计算的软件服务出现对用户企业利好的诸多消息,不过与传统软件服务一样,让用户企业头疼的选型问题将增加更多的不确定性。

企业业务边界消亡与产业集群数字化和数字化产业集群

生产关系的改善或者是革命可以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可以解放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最直接的最和谐的最低成本地解放生产力的路径。就我们所熟悉的情形来看,将从属于大工业(尤其是消费资料生产的大工业)的能力单元从有限的供应链中释放出来,融入更广阔的供-需网络中,增强其复用几率,必然带来本质上的解放。这个解放是进入一个有秩序的经济世界,一个更低的资源消耗,更少的浪费的经济世界。

制造业领域的信息化基本上有三个层面:管理信息化、装备信息化、产品信息化。两化融合的特别诉求在管理信息化与装备信息化的融合上。长期以来两者以各自的逻辑在发展,虽然装备信息化兼有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特点,但是它仅仅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的浅层次,我们更需要将对现场的各种支持有序地通过对装备工作(统一的说法是对能力单元的工作,所谓能力单元就是由人、机、料等资源组成的具有能完成特定生产任务的生产能力的单元)的支持。

诚如是,则不仅仅是生产力的重大提升,更是生产方式的重大革命,还是网络化生产关系的萌生。

每一个单体企业都将发生这样的变化,一方面是消费者的需求力量所促使,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这个在电子商务领域已经有了俏丽的身影!过去我们去商场买东西,需要在商场开门的时候,和营业员进行沟通和交易。现在你可以自己半夜上网,比较几十种商品,挑上心仪的,不用说话就将订单下了,付款和物流都有专门的公司的为你服务,实际需要做的,就是签收一下快递。这个情况在商业里面已经相当普遍,在制造业里面同样逻辑的事情也已经发生,只是我们觉得整个变化还会有待时日而已。

单体企业的变化如此,产业集群又如何呢?

过去,产业集群都是以地域为主要聚集特性的。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产业集群有了新的内涵,那就是在物流和信息流有新的载体而且得到几乎与传统产业集群一样的集聚效应的时候,产业集群本身也发生了蜕变,换句话说,即便是许多“长尾”,也有一定的方式进行集聚。我们清楚,集聚的最大特性是群体里面的各个经济组织的高度渗透和相互依赖,好比一个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一样。

行业SaaS(软件即服务技术平台)的雏形在许多大企业做供应链系统的时候就有了,不过它是相对封闭的,以单一品牌商的供应链为主体。行业SaaS则以多个品牌商为主体,若干成员加入,事实上一个行业的最终客户是另外一个行业或者多个行业的供应商。比如电气行业同时为建筑装潢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服务。这样行业SaaS的兴起并能提早进入角色,则必定会带来产业集群的伟大革命,个别觅得先机的品牌商甚至是协同商,则可能成为下一代集群中的英豪。

所以行业SaaS就是产业集群数字化,它是对既有的产业集群进行集中式的信息化服务,以采用SaaS模式为主。这些集群一般分布在地市级或者县市级行政区域,可以通过与地方政府及行业组织的合作来驱动,但是切入点往往是诸如订单跟踪,集群内物流服务等,为集群做阶梯性的升级服务。

而数字化产业集群,则是通过既有的SaaS 服务和背后的庞大老客户资源为基础进行展开。它的落脚点一般也是订单,所不同的是,通常是由采购订单切入。平台服务商为既有客户群体集中提供物资资源,包括钢材、油品及棉花之类,帮助客户节约采购成本实现价值。当然这些物资资源的供给者首先从既有客户群体里面选择,每类物资初始会有三五家获得推荐,渐次增加。物资种类也逐步增加,从生产资料到办公用品到生活资料。帮助一批客户做采购也就是帮助另外一批客户做销售。循环之后,“内部市场”必将形成。不管是产业集群数字化还是数字化产业集群都忠于订单。

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最大程度地通过“合并同类项”来实现内部交易成本的降低,内部诸多能力单元得以充分利用,边际成本也降低。诸如19楼、赶集网上的团购活动就是虚拟化产业集群的雏形。所以类似用友、金蝶这样的有较大规模产业客户资源的公司,以及行业协会组织等完全有条件去构建。

从河东到河西,书写历史由谁执笔?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信息化到底会带给我们什么?互联网到底会带给我们什么?除了直接改变我们商业环境之外,对于我们的商业逻辑会有什么启发?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不是技术革命,不是产业革命,更多的是思想革命,经济体微型化与网络联结普及化之下的经济组织管控及合作模式将会产生超出我们思维边界的新东西。当前已经有很多以自然人、家庭或者2~3人的小圈子为单位而组成的新型经济体,在工作时间上非常灵活。其业务一定还在演化,未来一个自然人可以很自由的成为几个经济体的一部分,或者说,他就是几个经济体。

它们现在与恐龙化公司形态的组织并存,在身份上往往还是其中一员。比如淘宝的店主,专业的电子商务网站,众包项目的承担人,1~2个月的小型咨询项目合伙人等等。往往一个自然人同时属于不同的经济体,并不是说他的行政人事隶属关系,而是在时空上的交错,参与不同组织的劳动,通过劳务交易、商品交易获得报酬,甚至还有有“负报酬”经济活动的存在(义务劳动成为他们的一项追求)。

这是经济体微型化的一个方面,这个趋势在未来几年内会以爆发的方式令我们瞠目结舌。

另外一个方面是,随着类似美特斯邦威、恒源祥等等在实务运营上具有强烈示范效应的虚拟企业的兴盛,早先恐龙组织才能做的事情被虚拟企业、敏捷企业做得更好,恐龙组织在逐步消融,或者在通过内部市场化的方式释放着产能,推进产业的演化。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恐龙组织以控制为目标对众多弱资本控制力的经济组织进行管控的同时,实际上增强了这些组织的边界清晰度和经济活动的独立性。

2011年,未来五年,未来十年,未来三十年……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历史如何?就看我们企业如何书写?我们的书写,必以互联网潮水为墨,网络联结架构为纸,灿烂亦或昏暗,不在笔划之间,而在恣情之处。活跃的越来越小的经济体细胞,正在重组这个经济世界,执笔人不再是任何软件公司、系统集成公司乃至操作系统公司,他们已经慢慢进入后台,执笔者就是我们企业,我们准备好了吗?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