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知识集合

目录
1、古代宫廷嫔妃名称 2
2、 年岁称呼 2
3、后宫等级(秦汉) 3
4、后宫等级(魏晋) 4
5、后宫等级(南北朝) 4
6、后宫等级(隋唐) 6
7、后宫等级(宋金元明清) 7
8、时辰对应 8
9、官阶等级(唐) 9
10、官阶等级(宋)  14
11、官阶等级(元) 16
12、官阶等级(明) 21
13、官阶等级(清) 23
14、地点对应 26
15、官阶等级(常见官名) 36
16、官阶等级(使用术语) 40
17、官阶等级(清-官服&俸禄) 40
18、女性衣裙 41
19、宫眷服饰(唐) 42
20、皇子服饰(清) 43
21、服饰演变 45
22、一些称呼 51
23、古代发髻 51
24、神仙品级 54
25、兵器暗器 59
26、穴位位置 62
27、一些礼仪 66
28、传说神兽 67
29、求爱诗词 69
30、沐浴之事 71
31、后宫史记 72
32、四大古琴 74
33、单位换算 76
34、古代颜色 77
35、经典毒物 85
36、常见名字 97

1、古代宫廷嫔妃名称
1.1秦帝国
设皇后、左右昭仪、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九嫔(上嫔:光猷、昭训、隆徽,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九嫔之下又有九位婕妤、九位美人、九位才人,称为二十七世妇,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二十七世妇之下又有二十七位宝林、二十七位御女、、二十七位采女,合称「八十一御妻」。八十一御妻(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
1.2北齐
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

2、年岁称呼 
不满周岁:襁褓
幼年泛称:总角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成年待嫁:待年、待字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青少年:束发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3、后宫等级(秦汉)
秦——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并立八品: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汉——
  汉武帝时增加婕妤、经娥、容华、充依,各有爵位。
  汉元帝时又创昭仪,后宫已达三千人,除皇后外,以下定制十四等:
  1)昭仪,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2)婕妤,视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经娥,视中二千石,爵比关内侯(第十九等爵);
  4)容华:视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5)美人,视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子,视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7)充依,视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子,视八百石,爵比右庶长(第十一等爵);
  9)良人,视八百石,爵比左庶长(第十等爵);
  10)长使,视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11)少使,视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视三百石;
  13)顺常,视二百石;
  14)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均视百石;
  15)太子妻称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级;
  16)皇孙妻称夫人,妾无位号,皆称家人子。
4、后宫等级(魏晋)
  魏——
  曹操时,皇后下定五等: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
  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
  明帝时,又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在皇后以下定制十二等级:
  1)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2)贵嫔,位次皇后,在夫人下,爵无所视;
  3)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4)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5)昭仪,爵比县侯;
  6)昭华,爵比乡侯;
  7)修容,爵比亭侯;
  8)修仪,爵比关内侯;
  9)婕妤,视中二千石;
  10)容华,视真二千石;
  11)美人,视比二千石;
  12)良人,视千石。
  
  晋——
  武帝时,取汉魏之制,参用古法,始设三夫人、九嫔:
  1)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2)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3)九嫔以下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5、后宫等级(南北朝)
  南朝——
  孝武帝时,袭晋制:
  1)三夫人:贵嫔比丞相、贵妃比相国、贵人比三司;
  2)九嫔:淑妃、淑媛、淑仪、昭仪、昭华、昭容、婕妤、容华、充华;
  3)又置中才人、充衣为散役。
  明帝三年时:
  1)三夫人:贵嫔、贵妃、贵姬
  2)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3)五职:婕妤、容华、充华、承徽;
  4)散位:美人、才人、良人。
  齐武帝时,袭晋制:
  1)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
  2)九嫔: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
  3)散职:美人、中才人、才人。
  齐武帝三年,太子宫置三内官: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北朝——
  □□道武帝时,立皇后,余妾或称夫人,皆有品次。
  世祖太武帝时,增设左右昭仪及贵人、椒房、中式数等,□□渐多。
  高祖孝文帝时,改定内宫:
  1)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
  2)后置女职,以典内事:
  a)内司视尚书令、仆;
  b)作司、大监、女侍中三官视二品;
  c)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书史、书女、小书女五官,视三品;
  d)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视四品;
  e)春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视五品。
  
  北齐——
  武成帝时,颁布河清新令:内命妇依古制有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置有:
  1)昭仪,有左右二人,比丞相;
  2)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3)上嫔:光猷、昭训、隆徽,比三卿;
  4)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六卿;
  5)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
  6)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
  7)散号:才人,采女。
  
  北周——
  1)三夫人:贵妃、长贵妃、德妃,位视三公,武帝建德二年(573年)改称三妃;
  2)三弋:员额三人,位视三孤;
  3)六嫔:员额六人(其中之一称昭化嫔),位视六卿;
  4)御媛:位视大夫,其中上媛、中媛、下媛分别位视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5)御婉:位视士,也分上中下三等,分别位视上士、中士、下士。

6、后宫等级(隋唐)
  隋——
  隋炀帝时,自制嘉名,著之于令,总共一百二十员:
  1)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2)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品正第二;
  3)世妇:婕妤十二员,品正第三;美人、才人十五员,品正第四;
  4)女御:宝林二十员,品正第五;
  5)御女二十四员,品正第六;
  6)采女三十七员,品正第七;
  7)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唐——
  唐高祖武德初年,于皇后下设有:
  1)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秩正一品;
  2)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秩正二品;
  3)婕妤(秩正三品)、美人(秩正四品)、才人(秩正五品)各九人为二十七世妇;
  4)宝林(秩正六品)、御女(秩正七品)、采女(秩正八品)各二十七人为八十一御妻。
  唐高宗龙朔二年,曾改制,于皇后之下设置有:
  1)赞德二人以代夫人,秩正一品;
  2)宣仪四人以代九嫔,秩正二品;
  3)承闺五人以代美人,秩正四品;
  4)承旨五人以代才人,秩正五品;
  5)卫仙六人以代宝林,秩正六品;
  6)供奉八人以代御女,秩正七品;
  7)侍栉二十人以代采女,秩正八品;
  8)添置侍巾二十人,秩正九品。
  咸亨二年复旧。
  唐玄宗开元年,再次更定,于皇后之下设置有:
  1)三夫人:惠妃、丽妃、华妃,正一品;
  2)六仪:淑仪、德仪、贤仪、顺仪、婉仪、芳仪,正二品;
  3)美人四人,为正三品;
  4)才人七人,为正四品;
  5)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为正五品;
  6)六品至九品,即诸司诸典职员品第而序之,后亦参用前号。
  唐制太子之妾可设:
  1)良娣二人,正三品;
  2)良媛六人,正五品;
  3)承徽十人,正六品;
  4)昭训十六人,正七品;
  5)奉仪二十四人,正九品。

7、后宫等级(宋金元明清)
  宋——与唐制大同小异,只有少许差别(如增置了贵仪、妃仪、婉仪等)。
  
  金——基本沿用唐制:
  1)元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
  2)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
  3)世妇:婕妤,各九员,正三品;美人,各九员,正四品;才人,各九员,正五品;
  4)御妻:各二十七员,宝林,正六品;御女,各二十七员,正七品;采女,各二十七员,正八品;
  贞佑时,稍有增改:
  1)贵妃下有真妃,淑妃下有丽妃、柔妃,而无德妃、贤妃;
  2)九嫔同;
  3)婕妤下有丽人、才人为正三品;
  4)顺仪、淑华、淑仪为正四品;
  5)尚宫夫人,尚宫左夫人、尚宫右夫人、宫正夫人、宝华夫人、尚仪夫人、尚服夫人、尚寝夫人、钦圣夫人、资明夫人为正五品;
  6)尚仪御侍、尚服御侍、尚寝御侍、尚正御侍、宝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为正六品;
  7)司正御侍、宝符御侍、司仪御侍、司符御侍,司寝御侍、司饰御侍、司设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药御侍、仙韶使、光训良侍、明训良侍、遵训良侍、从训良侍为正七品;
  8)典仪御侍、典膳御侍、典寝御侍、典饰御侍、典设御侍、典衣御侍、典药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为正八品;
  9)掌仪御侍、掌服御侍、掌寝御侍、掌饰御侍、掌设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药御侍、仙韶掌音、祗肃良侍、祗敬良侍、祗愿良侍为正九品。
  金海陵王时,妃子多达十二员: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
  
  元——汗妻称大皇后,贵妾也可称皇后,没有娘娘一称。后宫位号简单朴素,只设有皇后、妃、嫔三等,但人数不定。以斡儿垛来区分后妃的地位,斡儿垛是宫帐的意思,一座宫帐里面可能同时住着好几位皇后和嫔妃,而在众多宫帐中,以第一宫帐中的第一皇后地位最尊。
  
  明——
  □□洪武帝时,立六局一司:
  1)诸妃位号,除贵妃外,亦惟取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为称;
  2)后妃以下,杂置宫嫔,而间以婕妤、昭仪、贵人、美人等名号;
  3)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司为宫正,秩皆正六品,每局领四司。
  
  清——
  □□初起时,宫闱未有位号,俗称妃为“福晋”。
  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
  1)乾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
  2)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
  康熙以后,典制大备:
  1)皇后居中宫;
  2)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东六宫为景仁、承乾、锺粹、延禧、永和、景阳宫;西六宫为永寿、翊坤、储秀、启祥、长春、咸福宫。3)。每三岁选八旗秀女,户部主之;每岁选内务府属旗秀女,内务府主之。秀女入宫,妃、嫔、贵人惟上命。选宫女子,贵人以上,得选世家女;贵人以下,但选拜唐阿以下女。宫女子侍上,自常在、答应渐进至妃、嫔,后妃诸姑、姊妹不赴选。

8、时辰对应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黄昏一更一鼓甲夜 19-21点
  人定二更二鼓乙夜 21-23点
  夜半三更三鼓丙夜 23-1点
  鸡鸣四更四鼓丁夜 1-3点
  平旦五更五鼓戊夜 3-5点
  
  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又划为一百刻。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昼夜滴完一桶,划分为一百刻。时和刻实际上是两套计时系统单位,换算比较麻烦,平均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
  
  午时三刻是将近正午十二点,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
  以24小时制计算:午时三刻大约是11点45分。
  以一日一百刻计算:午时三刻是11点43分12秒。
  
  蓂荚 míng jía 帝尧时,有一种奇异的小草生于帝庭,小草由每月的头一天开始,每日生出一片叶子,十五天后,每天落一片叶子,至月尾最后一天刚好落尽;如果此月为小月(少一天),最后的那片叶子就只凋零而不落下。帝尧奇之,呼为“蓂荚”,又名“历草”。人们认为是象征祥瑞的草。

9、官阶等级(唐)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王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镇军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勋:骁骑尉
  
  正六品下: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文散官:承议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从六品上: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文散官:奉议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勋:飞骑尉
  
  从六品下:
  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文散官:朝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勋:云骑尉
  
  正七品下: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从七品上: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勋:武骑尉
  
  从七品下: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文散官:宣义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
  
  正八品上:
  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文散官:给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
  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节副尉
  
  从八品上: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
  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务郎
  武散官:御侮副尉
  
  正九品上:
  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
  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文散官: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

10、官阶等级(宋)  
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分为18个级别,但资料不全: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丞相,少师,少傅,少保,亲王 ;
  从一品:主要是枢密使和郡王,还有太子太保等;
  
  正二品:太尉和参知政事(就相当于宰相);
  从二品:御史大夫,六部尚书和金吾卫上将军以及节度使;
  
  正三品:翰林学士,散骑常侍等;
  从三品:御史中丞,开封尹,上将军,护军,正议大夫、通奉大夫;
  
  正四品:通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卿,宗正卿,秘书监,诸卫大将军,殿前副都指挥使,承宣使,开国伯,上轻车都尉;
  从四品:太中大夫,保和殿、龙图、天章、宝文、显谟、徽猷、敷文阁侍制,左、右谏议大夫,权六曹侍郎七寺卿,国子祭酒,少府、将作监,诸卫将军、轻车都尉;
  
  正五品:中大夫,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观察使,通侍、正侍、宣正、履正、协忠、中侍大夫,开国子,上骑都尉;
  从五品:中奉、中散大夫,太常、宗正少卿,秘书少监,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太子左、右庶子,枢密都承旨,中亮、中卫、翊卫、亲卫大夫,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驸马都尉,开国男,骑都尉;
  
  正六品:朝议、奉直大夫,集英殿修撰,七寺少卿,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尚书左、右司郎中,国子司业,军器监,都水使者,太子少詹事、左右谕德,入内内侍省、内侍省都知副都知,宣庆、宣政、昭宣使,拱卫、左武、右武大夫,入内内侍省、内侍省押班,枢密承旨、副承旨,骁骑尉;
  从六品:朝请、朝散、朝奉大夫,起居郎,起居舍人,侍御史,尚书省左、右司员外郎,枢密院检详诸房文字,右文殿、秘阁修撰,开封少尹,尚书诸司郎中,开封府判官、推官,少府、将作、军器少监,和安、成和、成安大夫,陵台令,飞骑尉;
  
  正七品:朝请、朝散、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左、右司谏,尚书诸司员外郎,侍讲,直龙图、天章、宝文阁,开封府司录参军事,枢密副承旨,枢密院诸房副承旨,武功至武翼大夫,成全、平和、保安大夫,翰林良医,太子侍读、侍讲,两赤县令,云骑尉;
  从七品:承议郎,左、右正言,符宝郎,监察御史,直显谟徽猷、敷文阁,太常、宗正、秘书丞,大理正,著作郎,崇政殿说书,内符宝郎,正侍至右武郎,武功至武翼郎,和安至保安郎,翰林医官,閤门宣赞舍人,太子中舍人、舍人、诸率府率,亲王府翊善、赞读、直讲,判太医局令,翰林医效、医痊,武骑尉;
  
  正八品:奉议、通直郎,七寺丞,秘书郎,太常博士,枢密院计议官、编修官,敕令所删定官,直秘阁,著作佐郎,国子监丞,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国子博士,大理司直、评事,训武、修武郎,内常侍,开封府诸曹参军事、军巡使、判官,京府判官,亦畿县令,两赤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令,太史局五官正,中书、门下省录事,尚书省都事;
  从八品:宣教、宣议郎,御史台检法官、主簿,少府、将作、军器、都水监丞,寺、监主簿,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太常寺奉礼郎、太祝,太学、武学、律学博士,主管太医局,閤门祗候,枢密院逐房副承旨,东、西头供奉官,从义、秉义郎,太子诸率府副率,亲王府记室,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监判官,节度掌书记,观察支使,京府、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军事推官,诸州签判,节镇、上中下州录事参军,京府诸曹参军事、军巡判官,承直、儒林、文林、从事、从政、修职郎,京畿县丞,三京赤县、畿县丞,诸州上中下县令、丞,两赤县主簿,尉,诸府诸曹,节镇、上州诸司参军事,节度副使、行军司马,防御、团练副使,太史局丞、直长、灵台郎、保章正,翰林医愈、医证、医诊、医候,三省枢密院主事,守阙主事、令史、书令史;
  
  正九品:承事、承奉郎,殿头高品,郊社、籍田、太官令,国子太学正、录,武学谕,律学正,太医局丞,忠训、忠翊、成忠、保义郎,挈壶正,京畿县主簿、尉,三京赤县主簿、尉,诸州别驾、长史、司马,枢密院守阙书令史;
  从九品:承务郎,高班,黄门内品,承节、承信、迪功郎,中、下州诸司参军,诸州上中下县主簿、尉,城砦、马监主簿,诸州司士、文学、助教,翰林医学;

11、官阶等级(元)
  正一品:  
  职官:太师、太傅、太保、中书令、中书省右左丞相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特进、崇进、金紫/银青荣禄大夫  
  爵:王  
  勋官:上柱国  
  
  从一品:  
  职官:中书省平章政事、行省丞相/平章政事、枢密院/大抚军院知院、御史大夫、宣政院/宣徽院/太禧宗禋院院使、大宗正府札鲁忽赤、大司农司大司农、翰林国史院承旨、集贤院大学士、詹事院詹事  
  文散官:光禄大夫、荣禄大夫  
  爵:郡王  
  勋官:柱国  
  
  正二品:  
  职官:中书省/行省右左丞、枢密/宣政院/宣徽院/詹事院同知、御史中丞、大都督府大都督、大司农/群牧监卿、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史院/太医院/将作院/中政院/储政院/资正院院使、翰林国史/集贤院学士、奎章阁学士院大学士、侍正府侍正、内史府内史、大都/上都留守司留守  
  文散官:资德大夫、资政大夫、资善大夫  
  武散官:龙虎卫上将军、金吾卫上将军、骠骑卫上将军  
  内散官:中散大夫  
  爵:国公  
  勋官:上护军  
  
  从二品:  
  职官:中书省/行省参知政事、枢密院/宣政院/宣徽院副使、通政院院使、侍御史、大司农少卿、太仆寺卿、翰林国史/集贤院侍读/侍讲学士、奎章阁学士院侍书学士、隆祥使司/崇福司司使、詹事院副詹事、宣慰司(都元帅府)宣慰使、大都督府大都督、都护府大都护、都总制庸田使司都总制庸田使  
  文散官:正奉大夫、通奉大夫、中奉大夫  
  武散官:奉国上将军、镇国上将军、镇国上将军  
  内散官:中引大夫  
  爵:郡公  
  勋官:护军  
  
  正三品:  
  职官:中书省/枢密院断事官、各部尚书、治书侍御史、奎章阁学士院承制学士、各寺卿、内史府中尉/断事官、都漕运使司运使、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都指挥使、左右卫率府率使、都万户府都万户、上路/上万户府/上总管府达鲁花赤/万户/总管、左右都威卫使司使、元帅府达鲁花赤/元帅、宣抚司达鲁花赤/宣抚使、安抚司达鲁花赤/安抚使、招讨司达鲁花赤/招讨使、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总管府达鲁花赤/总管、都水庸田使司庸田使  
  文散官: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嘉议大夫  
  武散官:昭武大将军、昭勇大将军、昭毅大将军  
  内散官:中御大夫  
  爵:郡侯  
  勋官:上轻车都尉  
  
  从三品:  
  职官: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史院/太医院/中政院/储政院佥院、通政院副使、大司农丞、翰林国史/集贤院直学士、国子监祭酒、宣政院断事官、侍正府参府、武备寺同判、各监太监、都水监都水监、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副指挥使、宣慰司/大都督府同知、左右卫率府副使、都万户府副都万户、大都督府副都督、上万户府副万户、中/下万户府达鲁花赤/万户、下路/下总管府达鲁花赤/总管、都总制庸田使司副使  
  文散官:大中大夫、中大夫、亚中大夫  
  武散官:安远大将军、定远大将军、怀远大将军  
  内散官:侍中大夫  
  司天散官:钦象大夫  
  太医散官:保宜大夫、保康大夫  
  教坊散官:云韶大夫、仙韶大夫  
  爵:郡侯  
  勋官:轻车都尉
  
  正四品:  
  职官:参议中书事、各部侍郎、殿中侍御史、奎章阁学士院供奉学士、(回回)司天监提点/司天监、都漕运使司同知、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佥事、左右卫率府/大都督府佥事、宣慰司副使、给事中、卫候直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都指挥使、内史府司马、都转运盐使司同知、大都/上都留守司副留守、兵马司指挥使、大都路兵马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中万户府副万户、各府达鲁花赤/知府/府尹  
  文散官:中议大夫、中宪大夫、中顺大夫  
  武散官:广威将军、宣威将军、明威将军  
  内散官:中卫大夫  
  司天散官:明时大夫、颁朔大夫  
  太医散官:保安大夫、保和大夫  
  教坊散官:长宁大夫、德和大夫  
  爵:郡伯  
  勋官:上骑都尉  
  
  从四品:  
  职官:通政院同佥、各寺少卿、大都督府副使、下万户府副万户、上千户所达鲁花赤/千户、上州达鲁花赤/州尹、都总制庸田使司佥司  
  文散官: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朝列大夫  
  武散官:信武将军、显武将军、宣武将军  
  内散官:中涓大夫  
  司天散官:保章大夫  
  太医散官:保顺大夫  
  教坊散官:协律大夫  
  爵:郡伯  
  勋官:骑都尉  
  
  正五品:  
  职官:中书省左右司郎中/客省使、翰林国史/集贤院待制、国子监司业、都水监/(回回)司天监少监、太史院五官正、农政司农政、行军司马、监书博士、掌医监领监官、都漕运使司副使、各处长官司达鲁花赤/长官、江浙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同知、大都留守司判官、上万户府镇抚司镇抚、上千户所副千户、中千户所达鲁花赤/千户、各都转运盐使司副使、中州达鲁花赤/州尹  
  文散官:奉政大夫、奉议大夫  
  武散官:武节将军、武德将军  
  内散官:通侍郎  
  司天散官:司玄大夫  
  太医散官:保冲大夫  
  教坊散官:嘉成大夫  
  爵:县子  
  勋官:骁骑尉  
  
  从五品:  
  职官:各部/行省/大宗正府郎中、枢密院/宣政院客省使、回回药物院/御药院达鲁花赤/大使、医学提举司/官医提举司提举、奎章阁学士院参书、中政院/储政院司议、江浙江淮等处财赋都总管府副总管、江西财赋提举司达鲁花赤/提举、内史府谘议、各寺丞、大都河道提举司提举、中万户府镇抚司镇抚、中千户所副千户、下千户所达鲁花赤/千户、儒学提举司提举、蒙古提举学校官提举、各市舶提举司提举、下州达鲁花赤/州尹、詹事院中议、仪卫司副指挥、河防提举司提举  
  文散官:奉直大夫、奉训大夫  
  武散官:武义将军、武略将军  
  内散官:通御郎  
  司天散官:授时郎  
  太医散官:保全郎  
  教坊散官:纯和郎  
  爵:县男  
  勋官:飞骑尉  
  
  正六品:  
  职官:中书省左右司员外郎/客省副使、都漕运使司判官、提举左右八作司提举、国子监丞、大仓提举、备章总院大使、中政院/储政院长史、大都城门尉、都水监/(回回)司天监监丞、警巡院达鲁花赤/警巡使、开平县/宛平县/大兴县达鲁花赤/县尹、都路提举学校所举、下万户府镇抚司镇抚、下千户所副千户、各都转运盐使司判官、上州同知、军民屯田总管府同知、农政司农丞  
  文散官:承德郎、承直郎  
  武散官:承信校尉、昭信校尉  
  内散官:侍直郎  
  司天散官:灵台郎  
  太医散官:成安郎  
  教坊散官:调音郎    
  
  从六品:  
  职官:各部/行省/大宗正府员外郎、枢密院客省副使、宣慰司/大都督府经历、翰林国史/集贤院修撰、内史府记室、大都留守司经历、光禄寺寺丞授司膳郎、著作郎、上百户所百户、官医提举司提举、广海盐课提举司副提举、各市舶提举司同提举、中州同知、上县达鲁花赤/县尹、詹事院长史、都总制庸田使司经历  
  文散官:儒林郎、承务郎  
  武散官:忠武校尉、忠显校尉  
  内散官:内直郎  
  司天散官:候仪郎  
  太医散官:成和郎  
  教坊散官:司乐郎
  
  正七品:  
  职官:中书省左右司/枢密院都事、客省使检校官、都漕运使司经历、御史台都事、察院监察御史、国子学/太常礼仪院博士、太史院保章正/灵台郎、御药院/御药局/行御药局副使、管民提领所提领、著作佐郎、秘书郎、批验所提领、上州判官、下州同知、中县达鲁花赤/县尹  
  文散官:文林郎、承事郎  
  武散官:忠勇校尉、忠翊校尉  
  内散官:司谒郎  
  司天散官:司正郎  
  太医散官:成全郎  
  教坊散官:协乐郎  
  
  从七品:  
  职官:行省/宣慰司/大都督府/大宗正府/大司农司都事/检校、枢密院承发兼照磨、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经历、左右卫率府经历、都万户府经历、翰林国史院应奉翰林文字、光禄寺主事、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经历、百户所百户、典军司典军、大都留守司都事、大都河道提举司副提举、万户府经历、下百户所百户、儒学提举司副提举、蒙古提举学校官同提举、各都转运盐使司经历、盐场司令、各市舶提举司副提举、中州判官、下县达鲁花赤/县尹、都总制庸田使司都事、军民屯田总管府判官  
  文散官:征事郎、从事郎  
  武散官:修武校尉、敦武校尉  
  内散官:司阍郎  
  司天散官:平秩郎  
  太医散官:医正郎  
  教坊散官:和乐郎
  
  正八品:  
  职官:中书省/行省照磨/管勾、工部架阁库管勾、礼部照磨、御史台/大都督府/大司农司/宣政院/宣徽院/集贤院/太常礼仪院/典瑞院/太医院/将作院/通政院/中政院/储政院管勾/照磨、翰林国史院编修官/检阅/典籍、国子学助教/教授、太史院保章副/掌历/校书郎、大都留守司管勾、校书郎、辨验书画直长、司狱司司狱、录事司达鲁花赤/录事、下州判官、詹事院管勾/照磨  
  文散官:将仕郎、登仕郎  
  武散官:保义校尉、进义校尉  
  内散官:司奉郎  
  司天散官:正纪郎、挈壶郎  
  太医散官:医效郎、医候郎  
  教坊散官:司音郎、司律郎  
  
  从八品:  
  职官:各卫/各亲军都指挥使司知事/照磨、左右卫率府知事/照磨、都万户府知事/提控案牍、大宗正府承发架阁库管勾、太常礼仪院奉礼郎/检讨/协律郎/太祝、太史院监候/挈壶正/教授、内史府照磨/管勾、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知事、万户府知事、上千户所弹压、各都漕运使司/各都转运盐使司知事、盐场司丞、都总制庸田使司照磨、军民屯田总管府经历  
  文散官:将仕佐郎、登仕佐郎  
  武散官:保义副尉、进义副尉  
  内散官:司引郎  
  司天散官:司历郎、司辰郎  
  太医散官:医痊郎、医愈郎  
  教坊散官:和声郎、和节郎
  
  正九品:  
  职官:枢密院/解盐场管勾、刑部司狱司丞、御史台架阁库管勾兼承发、太史院各省司历/副监候/司辰郎、内正司照磨兼管勾、儒学教授、蒙古教授、家令司/府正司/典宝监照磨  
  
  从九品:  
  职官:四库照磨兼架阁库管勾、各都转运盐使司照磨、枢密院/解盐场同管勾、提举都城所左右厢官、翰林院/太常礼仪院/太史院/盐场管勾、太史院学正、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府照磨/提控案牍、司天监提学/教授/学正/管勾、各厢巡检司巡检、下千户所弹压、军民屯田总管府知事

12、官阶等级(明)
  一、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另外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3、督察院: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5、五寺: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机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二、地方
  1、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
  
  2、州,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
  
  3、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三、官员夫人的称号
  公:某国夫人
  侯:某侯夫人
  伯:某伯夫人
  一品官:一品夫人
  二品官:夫人
  三品官:淑人
  四品官:恭人
  五品官:宜人
  六品官:安人
  七品官:孺人

13、官阶等级(清)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官制中最有代表性、最完善的。每品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文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14、地点对应
  大兴城——唐长安城。隋于汉长安城东南筑新城,名大兴城,在今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
  大泥——今泰国南部北大年港一带古国,明人纪载常见。
  大宛——西域古国,在今苏联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国都贵山城,在今卡散赛。
  大食——唐时的阿拉伯帝国,原语为波斯一部族名称。
  大秦——汉时的罗马,亦作犁轩。
  大夏——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在今阿富汗北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脱离塞琉西王国独立。公元前130年左右为大月氏所据。后为阿拉伯人所并。
  大西洋国——明时指葡萄牙。
  大吕宋国——清初的西班牙,菲律宾的吕宋岛为小吕宋。
  天方——古指麦加,亦指阿拉伯。
  天竺——古指印度。
  三佛齐——室利佛逝国,7—13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古国。
  月氏——“氏”旧读“支”。古月氏族本在敦煌、祁连一带游牧,汉文帝时为匈奴所迫西迁,至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以西之地,称大月氏。以后又因乌孙攻击,再迁大夏(中亚阿姆河上游)。公元一世纪中,贵霜(大月氏五部之一)翕侯兼并各部,建立贵霜王朝。
  
  三川——秦郡,韩始置,秦治雒阳(今洛阳市东北),辖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汉改河南郡。
  三户——①古楚地,今河南淅川西北。②古渡口,今河北磁县西南古漳水上。
  三关——宋与契丹分界的三关指淤口关(今河北霸县东)、益津关(今霸县)、瓦桥关(今雄县),一说无淤口关,为草桥关(今高阳东)。
  三元里——在广州市北。
  三受降城——唐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筑,均在河套的黄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头西,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五岳—一汉宣帝以今河南嵩山为中岳,今山东泰山为东岳,今安徽天柱山为南岳,今陕西华山为西岳,今河北曲阳西北的恒山为北岳。后改以今湖南衡山为南岳。明改以今山西浑源的恒山为北岳。
  五原——汉五原郡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
  五丈河——五代后周与北宋先后引汴水及金水河入五丈河,以通漕运。河自宋东京向东经今兰考、定陶,至巨野西北注入梁山泊,下接济水。
  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南斜谷口西。
  五尺道——秦时开通,从今四川宜宾至今云南曲靖。
  五羊城——广州古称五羊城,简称羊城。传古有五位仙人骑五色羊,执六穗柜到此。
  五国城——辽金时有五国城,在今黑龙江依兰。
  
  七星关——①今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传为诸葛亮祭旗处。②即望星关,今四川茂汶西南。
  七盘关——在今四川广元东北与陕西宁强间的七盘岭上。
  七闽——指今福建。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数民族地区。
  
  八闽——宋分福建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故后以八闽为福建的别称。
  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西。
  八百媳妇——在今缅甸掸邦东部。
  
  九江——①今九江市。②明清府名,治德化(今九扛)。⑧秦汉郡。秦治寿春(今寿县),辖今豫皖淮南、鄂东一部分及江西省。汉辖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区。魏为淮南郡。
  九原——秦郡,治九原(今包头西),辖后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秦末为匈奴所占。
  
  上元——唐上元二年(761年)改江宁为上元县。五代吴在此分置上元、江宁二县。民国并入江宁县。
  上谷——古郡名。秦治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北魏废。隋唐时的上谷郡即易州。
  上京——①渤海上京龙泉府,即忽汗城,在今黑龙江宁安县西南东京城。②辽上京临潢府,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⑧金上京会宁府,在今黑龙江阿城县南白城。
  上郡——古郡名。秦汉治所在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隋上郡即郎城郡,治今陕西富县。唐上郡即绥州,治今绥德。三个上郡及其治所,地望均不同。
  上都——元上都开平府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
  上党——古郡名。韩始置。汉治长子(今山西长子西南),东汉移壶关(今壶关北)。隋唐上党郡即潞州,治上党,即今长治市。历代辖境虽有变更,但均在晋东南。
  上海——今上海市。宋置镇。元至元28年(1291年)置县(以《元史•世祖纪》为据)。
  上庸一一汉末至南朝梁有上庸郡,治上庸,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南。隋时移县治至今竹溪县东南,宋并入竹山县。
  上蔡——周蔡国原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后蔡国先迁新蔡,后迁州来(下蔡),遂得上蔡之名。战国韩置上蔡县,南朝宋移治悬瓠,在今汝南。隋改汝阳,另在今上蔡县地置上蔡县。
  
  中山——①中山国,战国都顾(今河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平山东北)。
  公元前296年为赵所灭。②汉郡、国,治卢奴(今定县)。后燕以为都城。隋废。⑧宋以定州为中山府,治安喜(今定县)。④今中山县,宋以来为香山县。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改今名,中山故里在县南翠亨村。
  中州——指今河南。
  中兴——元以江陵一带为中兴路,治江陵。
  中牟——《论语•阳货篇》“佛肿以中牟畔。”此中牟在今河南鹤壁市西,以在牟山之侧得名。今河南中牟县,西汉置。
  中吴——旧时苏州的别称,亦作润州(今镇江)的别称。
  中京——①辽中京大定府在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②金后期以河南府(洛阳)为中京。
  中都——①金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燕京,建为中都大兴府。②明□□曾以临濠府(今凤阳)为中都。
  中东铁路——亦作“东清铁路”、“东省铁路”。1903—1907年,帝俄筑,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南至大连。日俄战争后,南段(长春至大连)为倭国所占,称南满铁路。
  十月革命后,北段由中苏合办。抗战胜利,全线合称中国长春铁路。
  
  下邳——①古县名。秦在今江苏睢宁西北。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明废。②古郡名。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下相——古县名,今江苏宿迁西南,北齐废。
  下蔡——今安徽风台。春秋时名州来。秦置县,明废。
  下港——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万丹一带的古国。十六世纪时国势很盛。
  
  大宁卫——明初置,治今内蒙古宁城西,辖今河北长城以北、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地。旋改北平行都司。永乐仍称大宁卫,移治保定。
  大名府——五代后汉置,治今河北大名东。明移今大名。
  大都——元世祖在金中都城东北筑新城,北至今北京德胜门、安定门外土城旧址,南至东西长安街,东西界即今内城原城墙。
  大梁——古魏都,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当时黄河离城很远,今开封以北的封丘、延津、原阳等县均在南岸。
  大仪镇——今江苏仪征东北,韩世忠破金兵处。
  大非川一一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唐薛仁贵等在此为吐蕃所败。
  大金川——大金川即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清土司治所在今四川金川。改土归流后属美诺厅。1936年置靖化县,1953年改大金县,1960年改金川县。
  大沫崮——山名,今山东费县西南。
  大泽乡—一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
  大昭寺—一在西藏拉萨中心。七世纪建。
  大胜关——①在河南罗山县南。②南京西南大城港,朱元璋破陈友谅后,改为大胜港,在此置关。
  大庾岭——五岭(湘赣与粤桂间的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岭)之一,汉武帝时庾将军在此筑城,故名。又名梅岭。唐张九龄、宋蔡挺、蔡抗都曾修筑道路。
  大雁塔——在陕西西安市南大慈恩寺内。652年唐玄奘建,原五层,武则天时增至十层,今存七层,高64米。
  大震关——在今甘肃清水县东陇山东坡。唐中叶以后为防御吐蕃的要地。
  
  小沛——汉沛县(今属江苏)别称。
  小金川——发源于邛崃山,向西流到丹巴附近人大金川。又为土司名,治今四川小金,清乾隆间改土归流,为懋功屯务厅。
  小雁塔——在西安城南大荐福寺内。唐景龙元年至三年(707—709年)建。原十五层,今存十三层,高43.3米。
  
  万年——古县名,汉置,与栎阳同城而治,在今陕西临潼北。北周移治长安城中,在今西安市西北。隋造大兴城,万年亦随之而移,在今西安市。
  万里桥——在今四川成都南锦江上。
  万里长沙——古指我国南海诸岛中一些岛群。又“万里石塘”、“万里石床”,意亦相同。
  
  山左——山东省旧时别称,山指太行山。
  山右——山西省旧时别称。
  山东——秦汉时指华山或崤山以东地区。以后多指太行山以东地区。金改北宋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为山东东路、山东西路,山东始成为政区名称。元属中书省。明置山东省。
  山西——原为与“山东”相对的地区名称。明置山西省。
  山后——宋指今山西、河北两省内外长城之间地区,即代北、大同等地。
  山阳——①今江苏淮安,晋山阳郡、山阳县在此。②今河南焦作市东,汉置县。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即此地。
  山阴——今浙江绍兴,因在会稽山之北得名。秦置县。隋改会稽县。唐在此分置会稽、山阴二县。民国并为绍兴。
  山南——意为秦岭之南。唐有山南道,旋又分为山南东道(治襄州,今襄樊市)与山南西道(治梁州,改称兴元府,今汉中)。辖境南至重庆至岳阳间的长江以北地区。
  山前——宋金以太行山以东、燕山及军都山以南地区为山前。
  山阳渎——公元587年隋文帝所开江淮间运河,北起山阳(今江苏淮安),南至扬州市南入江。
  
  广东——今广东省,秦在南海、桂林二郡境,汉属交州,三国吴分属广州、交州,唐属岭南道,宋为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元分属湖广、江西二行中书省,明设广东省。
  广宁——明广宁卫在今辽宁北镇,辽东镇在此地。
  广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秦在桂林、南海、象郡境,唐宋见“广东”条,元属湖广,明为广西布政使司,清为广西省。1958年建壮族自治区。
  广州——三国吴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置广州,辖境兼有今广西一部。以后辖境逐渐缩小。今广州市即古广州治所番禺。
  广武——古城在今河南荣阳东北广武山上,有东西二城,中隔一涧。为刘邦、项羽对峙处。
  广信——明广信府,洽上饶(今属江西)。民国废。
  广陵——秦县在今江苏扬州西北。隋改江阳,治今扬州。南唐恢复广陵原名。宋熙宁五年(1072年)并入江都。
  广固城一—今山东益都西北。南燕都城,为刘裕所毁。
  
  义兴——古县名,原称阳羡,隋改义兴,宋避太宗讳改宜兴。又东晋时曾设义兴郡,治阳羡,辖今江苏宜兴、溧阳,隋废。
  义阳三关一—南北朝义阳郡(治今河南信阳)南有平靖(今信阳西南)、黄岘(今信阳南,宋以后名九里关)、武阳(今罗山县南)三关。
  
  卫国一一西周初封时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公元前660年迁楚丘(今滑县),后再迁帝丘(今濮阳)。最后迁野王(今沁阳)。公元前209年并于秦。
  卫辉路(府)——北周置卫州,治朝歌,唐移治汲县。1260年,元升为卫辉路,辖今豫北新乡等地。明改卫辉府。清兼辖今封丘、兰考一带。民国废。
  卫藏——西藏旧时别称。西藏旧分阿里、藏(后藏)、卫(前藏)、康(喀木)四部。故称。
  
  马邑——秦汉马邑县在今山西朔县。唐置马邑县在今朔县东北。清嘉庆时废。又隋唐马邑郡即朔州,治善阳,即今朔县。
  马陵——在今河北大名东南,一说在今河南范县西南,战国时田忌、孙膑破魏庞娟于此。
  马嵬坡——在陕西兴平西。
  
  木刺夷——□□教什叶派的一个派别,约创立于1090年,秘密传教,对敌用暗杀手段。在里海南岸建国。旭烈兀西进时灭木刺夷。
  木骨都束国——今非洲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一带古国。郑和曾至其地。
  
  元和——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长洲县置。先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分吴县置长洲。至此三县同城而治。民国并入吴县。
  元城——古县名,与大名同城而治。民国并入大名县。
  
  云中——秦汉云中郡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东汉末郡废。北魏云中郡治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唐云中郡即云州,治定襄(后改云中,今山西大同)。汉郡在长城以北,唐郡在长城以南,汉郡的西南面。北魏郡与汉郡辖区也不完全相同。
  云州——见上条。
  云阳——秦汉云阳县在今陕西淳化西北。
  云间——旧时江苏松江府的别称。
  云南——云南省旧以在云岭之南得名。今云南祥云县东南云南驿,西汉曾设云南县。蜀汉曾设云南郡,以云南县为治所。云南古有滇国等,唐为南诏,宋为大理。元置行中书省。明置云南省。
  云梦泽——古泽薮,在南郡华容县(今湖北潜江西南),范围不大。
  云梯关——在今江苏滨海西南,明中叶以前为黄河河口所在。
  云中都护府——唐云中都护府治原北魏云中城,辖今内蒙古阴山河套一带,后改称单于都护府。
  云冈石窟——在山西大同武周山,主要部分完成于北魏和平元年至太和十八年间(460—494年)。现存五十三窟,造像五万一千多尊。
  
  开平——元开平府,见上都条。
  开州——唐改万州为开州,即今四川开县,明改为县。金以澶州为开州,即今河南濮阳。民国改开州为濮阳县。
  开封——公元907年,五代后梁建国,以汴州为开封府。
  
  天水——汉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天津——明永乐初置天津卫,以成祖“靖难”起兵时曾涉其地得名。清雍正时改州,不久改府。民国废府存县。1928年设天津特别市。1930年改天津市。现为直辖市。
  天井关——在今山西晋城县南太行山顶。
  天津桥——隋唐东都南洛水上的浮桥,-宋尚修建加固,金渐归废坏。
  
  丰镐——周文王建都于丰,在今陕西西安西南沣河以西,武王又建镐(镐京),在今长安县韦曲公社西北,与丰同为国都。
  韦曲——唐有韦曲镇,在今陕西长安县,因诸韦聚居得名。以东五里即今长安县东少陵原东南端,有杜曲,为诸杜世居之地。合称韦杜。
  
  太平——宋置州,元升路,明改府,治今安徽当涂。
  太和——公元737年南诏王皮罗阁建太和城,在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元置太和县,即今大理。民国改大理。
  太原—一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太和岭——《元史•速不台传》所说太和岭,即今苏联高加索山。
  太行八陉——即轵关陉(在今河南济源西北)、太行陉(在今沁阳)、白陉(在今辉县)、滏口陉(在今河北磁县)、井陉(在今井陉北)、飞狐陉(在今涞源北)、蒲阴陉(在今易县)、军都陉(在今北京市昌平)。
  
  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秦置县,以为巨鹿郡治所。项羽破秦兵于此。
  巨野泽——即大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县北。古为大湖,五代后南部涸为平地,北部为梁山泊之一部。
  
  少陵——在今西安市南,汉宣帝许后陵所在地。
  少梁——今陕西韩城南。本为梁国,春秋时秦灭梁,为少梁,战国时曾属魏,后又归秦,改名夏阳。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西北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北魏太和十九年(496年)始建。
  
  长勺——春秋鲁邑,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长平——秦白起破赵军处,在今山西高平西北。
  长安——汉长安城在今西安市西北。隋改建都城,移至汉长安城东南。参“西安”专条。
  长坂——在今湖北当阳东北。《三国演义》作长坂坡。
  长沙——秦长沙郡治临湘,隋唐潭州或长沙郡治所,明长沙府治,均即今湖南长沙。清为湖南省会。
  长城——见“长城的长度”专条。
  长洲苑——春秋吴王阖闾游猎场所,在今苏州市西南,太湖北。唐以长洲为县名,见“元和”条。
  
  仁和——五代吴越分钱塘、盐官(今海宁)置钱江县,宋改仁和,两县均在杭州。民国合钱塘、仁和为杭县。
  仇池——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杨氏世居之地,在今甘肃成县西西汉水北岸,有仇池山,山顶有池,又有平地百顷,故可长期据山扼守。
  
  乌江——项羽自刎处,在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镇。
  乌林——孙、刘破曹操处,今湖北洪湖县东北长江北岸乌林矶。
  乌程——旧县名,在今浙江湖州,宋与归安县同城而治。民国并为吴兴县。
  乌蒙——原为土司,治今云南昭通。清中叶改流。
  乌孙——古游牧族,本在河西走廊,汉文帝时西迁至今伊犁河、伊塞克湖一带。南北朝时迁至葱岭以北。
  乌浒水——中亚阿姆河古名。
  乌思藏——“思”一作“斯”。元明称前后藏为乌思藏。
  乌里雅苏台——旧城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扎布汗省省会扎布哈朗特。清定边左副将军驻此,统辖喀尔喀四部与科布多、唐努乌梁海二区。故又为清政区名,当时通称外蒙古。
  
  巴——古有巴国,周以前在鄂西,后迁川东。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巴东——东汉末置巴东郡,治鱼复(今四川奉节东)。南朝梁以鱼复为治所,建信州。隋以信州为巴东郡。唐改夔州,以秭归、巴东另置归州。以后又曾以归州为巴东郡,夔州为云安郡。
  巴郡——秦以巴国地置巴郡。东汉末刘璋改巴郡为巴西,治阆中(今属四川)。另以江州(今重庆)为治所,置巴郡。南北朝后期为楚州,隋改渝州,又以渝州为巴郡。
  巴陵——即今湖南岳阳。晋置巴陵县,南朝分长沙置巴陵郡。隋唐巴陵郡即岳州。治所都在岳阳。
  
  邓——古国,在今湖北襄樊市北,或曾发展到今河南邓县。公元前678年为楚所灭。
  邓州——隋置邓州,治穰县(今邓县)。
  
  双岛——辽宁金县西南海中有二岛南北对峙,名双岛。袁崇焕斩毛文龙处。
  双屿港(山)一一在浙江宁波东南海中。明王直与倭寇据此。
  双城子——在绥芬河下游北岸,傅尔丹河西岸。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入俄。名尼古拉斯克,后改乌苏里斯克。
  
  玉门关——汉置,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在疏勒河南岸,六朝时移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玉壁城——西魏筑玉壁以御东魏,在今山西稷山西南,四面皆临深谷。
  
  甘州——今甘肃张掖。甘州之名始于西魏。
  甘肃——元有甘肃行中书省,辖今甘肃省河西及青海、宁夏各一部。明九边有甘肃镇,辖嘉峪关以西,总兵驻甘州卫(张掖)。行政区划则全属陕西省。清置甘肃省,辖区包括今宁夏及青海北部。1928年,青海、宁夏建省。
  甘露寺一在江苏镇江北固山上,三国吴始建。演义有刘备、孙权拔剑试石事,其实当时寺尚未建,那里会有孙刘在此相会之事。
  
  石头城——在今南京清凉山,参“南京”专条。
  石堡城——在今青海西宁市西南。唐曾置振武军、神武军、天威军。唐与吐蕃争此城,屡得屡失。
  石国——西域古国,在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塔什干一带。
  
  左冯翊——汉与京兆尹、右扶风称三辅,左冯翊与右扶风既系官名,又系政区名。即将京师附近地区交给三个地方官治理,治所都在长安城内。东汉始分出。魏改左冯翊为冯翊郡,治临晋(今大荔)。
  左国城——在今山西离石东北。十六国汉刘渊都此。
  
  右北平——战国燕置右北平郡,西晋改北平郡。秦时治无终(今天津市蓟县),汉治平刚(今辽宁凌源西南)。
  右扶风——魏改扶风郡,治槐里(今兴平东南),余见“左冯翊”。
  
  龙门——①黄河禹门口,在山西河津西北与陕西韩城东北间。②即伊阙,在洛阳市南,伊河东岸有龙门山,西岸有香山,对峙如门。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起,四百余年间,开凿石窟,雕刻佛象。今存1,352窟,造象97,000余尊。
  龙城一一①匈奴单于祭天处,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西侧和硕柴达木湖附近。②十六国前燕旧都,后燕、北燕都城,在今辽宁朝阳。
  龙编——在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东汉至南朝为交州及交趾郡治所。
  
  平卢——唐开元七年(719年)置镇,治营州(今辽宁朝阳)。安史之乱期间,平卢反正。上元二年(761年),节度使侯希逸为史朝义部所迫,南迁淄青(青州),从此淄青有平卢之号。
  平州——汉末辽东即有平州之名。北魏以旧平州为营州,另设平州。唐时治所在卢龙(今属河北)。
  平江府——宋徽宗征和三年(1113年)升苏州为平江府。
  平阳——隋以前的平阳,在今山西临汾西南;从隋起,在今临汾。
  平城——在今山西大同东北,北魏时曾为都城。
  平原——汉平原郡,治平原,在今县西南。隋唐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陵县。汉唐平原郡辖区也不完全相同。
  平凉——十六国前秦置平凉郡,治所平凉在今县西北。北魏迁治鹑阴(今华亭西),辖境亦有出入。隋唐曾以原州为平凉郡,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平凉仅为州内一县。金置平凉府,治今县。民国废府。平虏渠——曹操攻乌桓时所开运河,上起呼沲(即滹沱河),下入弧水(上游即沙河,下游入海处在今天津)。
  平地松林——在今内蒙古克什腾旗一带,南至河北围场以北,为奚、契丹族活动的地方。
  
  东川——唐至德二年(757年)分剑南为东川、西川,各置节度使。东川治梓州(今四川三台),辖区在四川盆地中部。
  东平——汉有东平国,南朝为郡,治无盐(今山东东平东)。隋唐曾以郓州为东平郡,治须昌,在今东平西北。宋宣和时以郓州为东平府,治须城,即今东平。明清为州。民国改县。
  东吴——指三国孙吴,亦为苏州别称。
  东坡——在今湖北黄冈东。宋苏轼谪居黄州,因地名取号,称东坡居士。
  东昌——元以博州为东昌路,治聊城(今属山东)。明清为府。民国废府。
  
  打箭炉——清雍正时置打箭炉厅,治打箭炉,即今四川康定。
  打牲乌拉——原为明海西女真乌拉部乌拉城,在今吉林省吉林市北乌拉街。□□哈赤灭乌拉,改称打牲乌拉。
  
  孔庙、孔林——曲阜孔庙在县城内,原为孔子阙里故宅,历代修筑,现占地32,700平方米,有房屋460多间。孔林在北门外,为孔子及其后裔的基地。历代修筑,碑刻极多。孔林现有面积约3,000亩。
  
  邗沟——吴王夫差所开江淮间运河,开凿时间在公元前486年。南起今扬州市南,向北过高邮西,向东北进入射阳湖,然后向西北至淮安北入淮。汉末陈登开从高邮一直向北至淮安的河道,但不甚通畅。隋复加疏通。
  
  未央宫——汉长安未央宫,至唐末始全毁。前殿台基今存,在西安西北郊马家寨村。
  
  邛州——南朝梁置。唐时治所从依政(今四川邛崃东南)迁临邛(今邛崃)。民国改邛崃县。
  
  布达拉宫——在西藏拉萨西北角布达拉山上。七世纪松赞干布始建。清初,□□五世大加扩建。高十三层,178米,东西绵亘四百米以上。
  
  于阗——西域古国,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唐军镇名,在今和田西南。
  
  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
  
  弋阳——今河南潢川西。三国至隋唐有弋阳郡、弋阳县。
  
  川边——1914年置川边特别区,治康定,辖区包括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地区。1939年并入西康省。
  
  飞狐口——在河北涞源县北、蔚县南。又涞源县在隋唐辽、宋、金、元时名飞狐县。
  
  子午道——从杜陵(今西安东南)穿南山(秦岭)到汉中的通道,南口在安康县。西汉末开。南北朝时西移,自今西安向南至宁陕县。
  
  王舍城——古印度摩揭陀国悉苏那伽王朝(前六一前四世纪)都城,在今比哈尔邦巴特那南。法显曾至其地,玄奘去时,已成遗址。
  
  井陉关——在今河北井陉北井陉山上,太行八陉之一。
  
  夫椒——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或即太湖中的洞庭西山,一说夫与椒各为一山。
  
  历阳——今安徽和县。秦置县,晋以历阳为治所,置历阳郡。隋唐历阳郡即和州。
  
  车里——亦作彻里、撤里、车厘。元明土司,治今云南景洪,辖境大体相当于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清移治今景洪以东,后先分设普洱府,民国又设车里等县。
  
  日南——汉郡,在今越南中部,东汉末以后,为林邑国所有。
  
  贝州——北周置,治武城(隋为清河,今河北南宫东南)。宋仁宗时改为恩州。
  
  牛头山——即牛首山,在南京市西南。
  
  丹阳——①古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东南。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西,仍名其地为丹阳。②丹阳(杨)县,秦置,在今安徽当涂东北,唐并入当涂。⑧汉置丹阳(杨)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三国吴移治建业(今南京),隋灭陈后废。炀帝又以蒋州(今南京)为丹阳郡。
  
  凤翔——唐凤翔府(本为郡)治天兴,即今凤翔。金为路,明清仍为府。民国废府。
  
  文州一一北周至元为文州,治所先在今甘肃文县西,元移今文县。明为县,阴平道经此。
  
  方城——楚在春秋时所筑长城,战国时扩展,自今河南方城沿伏牛山脉,南至今邓县北。方城县东北有方城山,楚方城在其东麓。又湖北竹山县东南亦有方城山,春秋时庸国在山南筑城,也叫方城。有人认为春秋时楚大夫屈完说的“楚国方城以为城”的方城,指大别等山而言,当时还没有筑城。

15、官阶等级(常见官名)
  【护卫品级】
  正一品:镇国公
  从一品:辅国公
  正二品:镇国将军
  从二品:辅国将军
  正三品:奉国将军
  从三品:奉恩将军
  正四品:将军
  从四品:抚恩督统
  正五品:抚恩仪卫
  正六品:掌銮仪卫
  正七品:御前侍卫
  正八品:蓝翎侍卫
  正九品:一等侍卫
  侍卫
  
  【太医院品级】
  正一品:太医院主
  从一品:太医署
  正二品:院使
  从二品:左院判
  正三品:右院判
  从三品:御医
  正四品:吏目
  从四品:医监
  正五品:医官
  正六品:内医正
  正七品:医正
  正八品:医士
  正九品:医员
  医女
  
  【宦官品级】
  正一品:大总管
  从一品:副总管
  正二品:总管公公
  从二品:带班首领
  正三品:带班太监
  从三品:御前太监
  正四品:殿上太监
  从四品:御使太监
  正五品:掌事太监
  正六品:回事太监
  正七品:知事太监
  正八品:从事太监
  正九品:大太监
  太监
  
  【宫女品级】
  正一品:总管姑姑
  从一品:管事姑姑
  正二品:大姑姑
  从二品:姑姑
  正三品:尚宫
  从三品:尚仪
  正四品:宫正
  从四品:奉仪
  正五品:女使
  从五品:奉侍
  正六品:承侍
  正七品:长侍女
  正八品:侍女
  正九品:长宫女
  宫女
  
  古代常见40个官职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京兆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北京市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史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当于元帅军衎。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相当于北京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31、税课大使。掌县税务事务。相当于税务局长。
  
  32、吏目。州之属官,掌刑狱及官属事务。市政府副处级干部。
  
  33、总镇。镇守地方的高级武官。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
  
  34、参将。镇守地方的统兵官,分守各路。大军区所属各军军长。
  
  35、游击。位参将之下,掌率兵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
  
  36、都司。位游击之下,掌防汛军政。负责防汛工作的团职干部。
  
  37、州同。州之佐官。相当于副市长。
  
  38、巡检。掌地方治安之官。县公安局副局长,分管治安工作。
  
  39、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局官员,(有朋友提出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
  
  40、典籍官。掌官府书录图籍事务。图书馆馆长。

16、官阶等级(使用术语)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17、官阶等级(清-官服&俸禄)
  文官:
  一品仙鹤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180两;
  二品锦鸡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岁奉155两;
  三品孔雀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130两;
  四品云雁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105两;
  五品白鹇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80两;
  六品鹭鸶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60两;
  七品鸂鶒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45两;
  八品鹌鹑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40两;
  九品练雀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35两;
  御史大人,补服绣獬豸,代表公正。
  
  武官:
  一品麒麟补,朝冠顶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吉服冠用珊瑚顶;岁奉81两,加支528两;
  二品狮子补,朝冠顶饰小宝石一块,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用镂花珊瑚顶;正二品岁奉155两,加支444两;从二品岁奉53两,加支324两;
  三品豹子补,朝冠顶饰小红宝石,上衔小蓝宝石,吉服冠用蓝宝石顶;岁奉39两,加支204两;
  四品老虎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顶;岁奉27两,加支114两;
  五品熊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顶;岁奉18两,加支72两;
  六品彪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砗磲,吉服冠用砗磲顶;岁奉14两,加支35两;
  七品犀牛补,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上顶素金顶,吉服冠用素金顶;岁奉12两;
  八品犀牛补,朝冠阴文镂花金,顶无饰;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岁奉23两;
  九品海马补,朝冠阳文镂金顶,吉服冠用镂花素金顶。

18、女性衣裙
  【钗钿礼服】唐制是男服绯红,女服青绿,所谓红男绿女是也。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出钗钿礼服。层数繁多。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钿钗礼衣常作为为唐代通用的归嫁礼服。
  【凤冠霞披】凤冠是一种以金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皇后礼服的冠饰有九龙四凤,皇妃、公主、太子妃的凤冠九翚四风。翚是有五彩的雉。一品至七品命妇的凤冠没有凤,绣有不同数量的雉。霞帔是一种帔子,亦称“霞披”、“披帛”,其形像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坠一颗金玉坠子。
  
  附加两种:
  1)黄裙:用阴金香草染成,色泽如花,特别鲜艳,不怕日晒,而且可以发出芬芳的清香。杨贵妃最爱穿的一种,后逐渐在宫缤妃、仁官之家的太子家中流行,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折腰多舞阴金裙”。
  2)背子:长到膝部,腋下开衩,约在腋下十一、十三厘米处一直卡到底边。领式有斜领、直领、盘领、袖子比衫的短,比半臂长。胸前有帛带打成结作为礼节,也有把两腋下的双垂带横着系的,后来去掉了设的双带。

19、宫眷服饰(唐)
  皇后的服饰:跬衣、鞠衣、钿衩、衣;
  皇后的凤冠是“六屏”;
  
  皇太子妃的服饰有:翟衣、鞠衣、钿衩,衣,但首饰的数量少于皇后的服饰;
  皇太子妃的凤冠是“四屏”;
  
  大礼服:
  翟服(又称翟衣)是中国古代后妃命妇的最高级别的礼服,包括“袆衣、褕翟、阙翟”三种,合称“三翟”,与男子礼服的“六冕”相对应。
  
  袆衣:最隆重的大礼服。袆衣既是祭服,也是朝服和册后、婚礼的吉服。袆衣是皇后受册,祭奠和参加朝会等大型事务时的礼服,用深青色衣料织成,并饰以十二行五彩翚翟纹,配套中衣为白色纱质单衣,领口装饰黼纹,蔽膝同下裳色,装饰三行翚翟纹,袖口,衣缘等处为红底云龙纹镶边。配件中,衣带同服装颜色,裨、纽、约、佩、绶与皇帝同级别,配青色袜子,金饰舄鞋。
  
  褕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礼服。褕翟是皇太子妃受册,祭奠和参加朝会等大型事务时的礼服,用青色衣料织成,饰以九行青底五彩摇翟纹,配套中衣为白色纱质单衣,领口装饰黼纹,蔽膝同下裳同色,其上装饰二行翚翟纹。配件中,衣带同服装颜色,佩、绶与皇太子同级别,配青色袜子,金饰舄鞋。
  
  阙翟:皇后参加普通祭典和祭宗庙的祭服。赤色衣,翟纹也是刻赤色缯。
  
  常礼服:
  青衣:皇后礼见皇帝时穿着的。
  朱衣:皇后宴见宾客时穿着的。
  钿钗礼衣花钗礼衣:归嫁礼服。
  
  古代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

20、皇子服饰(清)

清代皇子服色: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亲王、郡王只有特许时方能使用金黄色。
  
  康熙十四年定有皇太子冠服:冠顶用东珠十三颗;礼服用秋香等色;五爪、三爪龙缎,满翠八团龙等缎;带用玉版,以金衔之,饰以东珠。
  
  皇子以下冠服制:包括朝冠、吉服冠、端罩、朝服、龙褂、蟒袍以及朝珠、朝带等。
  
  【朝冠】
  皇子朝冠,分冬、夏,按时令更替。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青狐;上缀朱纬,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十,上衔红宝石。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石青片金缘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舍林,饰东珠五,后缀金花,饰东珠四。顶如冬朝冠。
  
  皇孙朝冠,亦分冬夏两季。其冬朝冠,冠檐有熏貂和青狐两种,如皇子制。冠檐皆上仰,上缀朱纬,冠顶为金龙二层,饰冬珠七,上衔红宝石。梁二,在顶左右檐下两旁垂带,交于项下。夏朝冠,以织玉草、藤丝或竹丝为之。上缀朱纬,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三;后缀金花,饰东珠二。顶如冬朝冠。
  
  皇曾孙朝冠亦分冬夏两种。冬朝冠,冠顶为金龙二层,饰东珠六,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二,后缀金花,饰东珠一。冠顶如冬朝冠。
  
  皇元孙朝冠亦分冬夏。其冬朝冠,冠顶亦为金龙二层,饰东珠五,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一,后缀金花,饰绿松石一。冠顶与冬朝冠同。
  
  【吉服冠】
  皇子吉服冠惟红绒结顶。
  皇孙吉服冠与皇子制同。
  皇曾孙、皇元孙吉服冠,夏季羽缨冠,红宝石顶。余与皇孙同。
  
  【端罩】
  皇子端罩,以紫貂为之,金黄色缎里。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锐,色与里同。
  皇孙端罩,以青狐为之,月白缎里,余与皇子制同。
  皇曾孙端罩制与皇孙同
  皇元孙端罩用紫貂为之,余与皇孙制同。
  
  【朝服】
  皇子朝服之制有二,皆为金黄色。其一为: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为薰貂。其绣文两肩前后为正龙各一,襞积为行龙六,间以五色云;另一为,披领及袖为石青色,冬季用片金加海龙缘,夏用片金缘。绣文为两肩前后绣正龙各一,腰帷行龙四,裳行龙八,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中有襞积,下幅为八宝平水。
  
  皇孙冬朝服有两种,其色不得用金黄。其一,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熏貂,两肩前后绣蟒各一,襞积绣蟒六,间以五色云;其二,披领及袖,冬用片金,襞积加海龙缘,夏用片金缘。两肩前后绣蟒各一。腰帷绣蟒四,裳绣蟒八,披领绣蟒二,袖端绣蟒各一。下幅八宝平水。
  
  皇曾孙、皇元孙冬夏朝服,均与皇孙制同。
  
  【蟒袍】
  皇子蟒袍亦为金黄色,以片金缘,绣文为九蟒,裾左右开。
  皇孙以下蟒袍均用兰酱色。
  
  【龙褂】龙褂是吉服褂。
  皇子龙褂为石青色,正面绣五爪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绣五爪金龙一,间以五色云。
  皇孙吉服褂,腰用圆寿字双螭补,前后两团。
  皇曾孙吉服褂,圆寿字宝相花补,前后两团。
  皇元孙吉服褂,用织金爪褂。
  
  【朝珠】
  皇子朝珠,随其所用,惟不得用东珠,绦、带皆用金黄色。
  
  【朝带】
  皇子朝带色亦为金黄色,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四,中衔猫睛石一,左右佩绦如带色。吉服带版饰惟宜,左右佩绦如带色。
  
  皇子另备有雨冠、雨衣、雨裳,均用红色,毡、羽纱、油绸各惟其时。乘马用金黄辔,辇座如其色。夏季带雨缨时,顶用红宝石。皇孙夏季羽缨冠,与皇子制同。皇孙以下乘马均用紫掣手,红辇座。
  
  皇孙、皇曾孙、皇元孙分封后,各按所封品级改用冠服

21、服饰演变
  隋唐:风格上显示出华丽、清新、博人。
  
  1)男子服饰
  天子、皇子及群臣的官定服饰,又固着装环境与场合的不同,分为祭、朝服,公服与常服,笄、绛纱单衣,向纱中衣,向裙襦(或衫),革带金钩、曲领方心,绛纱蔽藤白袜,乌皮屐。剑、双佩、双缓、 贡囊等,各人按官职的大小再各有减少。
  
  黄袍,是赤黄色,绎色的纹绫裁制的袍。式样为右衽、大袖、领子、袖子、褪长至膝下或到脚,这是隋唐时皇帝,皇太子特定的服装。
  
  铭袍,即“回文铭袍”是用金钱,银以回文为纹样绣在袍子上,铭袍的式样是右衽、圆领、大袖、前有鸟兽花纹,背后有铭文。
  
  公服又叫从省服。是一品以下五品以上的官员在塑望谒见时的服饰。具体的形制是:冠、笄、绛纱单衣等。唐使君集像中头戴进德冠、手执笏板,腰间佩有贡囊、即用的公服。
  
  常服,古代叫宴服,即生活常服。唐初沿袭隋制,天子用黄袍及衫。后来就固天子用赤黄袍为衫,禁止其他臣民用赤黄袍了。亦规定亲王等到三品以上穿大科绫罗紫色袍衫,五品以上穿米色小科绫罗袍,六品以上穿黄丝布交棱双。天子用黄色,三品以上为紫色袍衫、五品用青色六品用黄色,七品用绿色,九品用青色。大致以紫、绯、绿、青四色来确定品的尊卑。
  
  斓袍、斓衫,就是在袍衫上加斓袖、 漂、作为士热人的土服,是一种衣裙连属的袍衫形式,与深衣有相似的地方,不同的是深衣是右衽,斜交领,大袖,并且在颈子,袖子、衣服下摆处都有边,突出了是下摆处有很宽的横斓装饰。
  
  缺袍,缺胯衫所谓的“缺胯”就是在袍和衫的腋下,即我们今天称为“摆缝”的地方开放,这样较便于人行动,也正由于它的这些特点,被作为人士平民或奴役等劳动者的服饰之一,又因为这种式样便于行军骑射,又成为戒服之一。
  
  胡服,衣长到膝部、头戴毛毡或皮帽,脚上穿靴子,领式为圆领,翻折领。
  
  一般文人雅士或绅士老者,仍以大袖宽身的单衣,长裙为最常穿用的服。
  
  2)妇女服饰
  隋唐时期妇女的服饰显示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这也与当时的审美观有关,当时以体态丰腴为美,小女子喜欢穿男装。
  
  皇太子妃以其他显贵命女子的服饰也很繁杂且等级严格。皇后的服饰中有:跬衣、鞠衣、钿衩、 衣;皇太子妃的服饰有:翟衣、鞠衣、钿衩,衣三种。但首饰的数量少于皇后的服饰;其他命妇的礼服更较上两种简单。
  
  隋至唐初的女子服装,大多是上穿窄袖,衫襦。下穿长裙,腰系卡带,肩披长巾。脚穿高头鞋碌。窄袖长到手腕,上衣短少仅仅到腰部。
  
  唐代时还流行一种袒胸大袖衫襦,是贵族妇女在庭院散步、菜花、促蝶、戏犬时常穿的服装式样是:袒露胸部上部,大袖,对襟衫,长裙,肩披批帛,饰有织文和绣文,裙腰高至乳部以上,以大带系结,上短下长。面料一般是纱罗织品。所谓的‘绮罗纤线见肌肤’,又是唐代妇女服饰的一大特点,即仅以轻纱蔽体,这种装束体现了唐代文化开放的特点。
  
  隋唐时,妇女喜欢穿胡服,而且爱穿男子的服饰,这时的胡服特点是:领、袖和下摆处有锦边装饰,应边忖襟,折领式圆领窄袖,头戴高顶毡帽,系束带且带上有多种饰物,下穿带坚系的小口裤,脚穿尖失的绣花鞋式半呦软货。胡服革带上的扫饰物在三国就传入中原了,到了唐代已成为了武员必佣之物,佩挂的饰物有算袋刀子,砺石、契芯真、 火石袋等七种俗称“七事 ”,开元以后,朝迁改制一般官吏都不在佩挂了,可在民间却更流行了,只是后来有去了原来的七事,只有窄皮条代替挂在腰上。
  
  隋唐时,女子和男子都穿“背子”款式是对襟式,也有少数是“套衫”式的,领口宽大,显袒冲状,短袖式者没有袖子,由于背子穿着比较方便,所以宫中的宫女多喜欢穿用,而且定为当时的礼服。平常女子也多穿背子的,但在服饰面料、装饰和做工才大为逊色,领字袖口和下摆处只有深色的厚质面料作款史与,服色一般用白色。
  
  一般是舞乐女子穿的“缦衫”,穿在衣服的外面的服饰,它的形制特别短小,据说舞女刚露面时,多穿着缦衫,等眺到一半时,舞女们就都脱去缦衫露出里面穿的有绣文的美丽的衣裙来,令宾客们眼前焕然一新。
  
  宋、元、明、清时期:
  
  1)宋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衣、裳、袍、衫、襦袄、裥衫、直掇、道衣()、鹤氅、背子、貉袖、蓑衣、腹围等。
  
  宋代除了官服中的冕服和朝服用上衣下裳外,一般很少穿用。
  
  袍/长襦:长到脚,有单和夹,本来有棉絮的称袍,后有钱人用锦做袍,叫锦袍了一般人穿白袍或粗布袍,衲袍就是一种材料粗且较短的袍子,宋代缺胯衫叫“四袱衫”缺胯袍叫“”四袱袍。宋代是圆领,右衽,且有大袖广身和窄袖紧身两种。
  
  短褐:是粗布或麻布做成的粗糙的衣服。因为它身狭窄,袖子小,所以叫筒袖襦。褐衣,不象短褐那样又短又窄,一般指不属于绫罗锦一类的衣料,也有用麻或毛织成的,一般是文人隐土好穿的,也是道家用的衣服之一。
  
  衫在宋代品种、衣式很多,如有凉衫,紫衫,白衫裥衫、毛衫、葛衫等。凉衫披在外面,因为是浅白色的,所以又叫白衫,到了后来及作为吊慰凶丧时的服装,其它场合不穿,紫衫本来是戒装,因为是紫色的,所以紫衫,前后开衩以便于骑马,且窄短,毛衫和葛衫是用羊毛或葛麻织成的衫,裥衫,衫下加一条横裥,是一般文士常穿的,因接近子官服形制,所以官员也有很多人穿的;还有一种叫帽衫,是因头戴乌纱帽,身穿黑色罗制圆领衫而得名。
  
  襦袄:是平民日常穿的服饰,这两者的差别并不很大,后来就通称了。直掇、道衣、鹤氅都是宋代文人日常披在外面的比较宽大的服饰,直掇是长衣而衣背上的中缝一直通到下面,故此得名,也有叫直身的,也有一些僧人穿直掇,道衣是道家的法服,不是专指道土穿的服饰,一般的文人都可以穿,它的式样是斜领交裙,四周用黑布做缘边,用茶褐色做成袍子的式样,所以又叫道袍,穿道服时,有时用丝绦系住腰。鹤氅本是用鹤羽等鸟的羽毛捻成绒织的贵重裘衣,在晋和南朝的时候就有了。式样是穿袖、大身,后来把这种宽大的衣着叫鹤氅。这三种服饰比较粗似,但直掇和道衣是斜领交裙,而鹤氅则是直领下垂至地的一种形式。
  
  2)宋代妇女服装:宋代贵妇的便装却时兴瘦,多采用各种间色粉紫、黑紫、葱白、银灰、沉香色等。色调淡雅、文静,合理地运用了比较高级的中性灰色调,衣饰花纹也由比较规则的唐代图案改成了写生的折枝在纹,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自然。
  
  衫是一种最普通的衣式,宋代妇女的衫多半用刺绣为装饰。大多是圆领、交领、直领、对襟,腰身清秀苗条,下摆多,有较长的开气,衣料一般是用罗、纱、绫、缣等轻软的料子。
  
  襦与袄是相似的衣式,襦的造型短小,一般到腰部,对襟,侧缝下摆处开气,袖端细长,衣身也比较窄。襦有单襦,复襦,单襦与衫相近,复襦与袄相近。通常贵族妇女的服色以紫红、黄色为主,用绣罗并加上刺绣。平常的妇女多以青、白、褐色为多,上了年纪的妇女也喜欢穿紫红色的襦。
  
  宋末又流行窄袖裹贴住身体,前后两侧缝的地方开衩,衣衩处有许多衣扣作为装饰,叫做“密四门”,人称妖服,是古代的奇装异服之一。
  
  3)元代男子服饰:以白、蓝、赫色最为流行。蒙古人喜欢尚白色,以白为洁;蒙古人崇拜天,所以也尚
  青色。
  
  元人质到服是蒙古族的衣冠之一,汉话译为“一色衣”,与周代的深衣近似。衣袖较紧、窄,
  而且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有无数褶裥,造型像现在的百褶裙,在裳腰部加横裥,领式多是右衽交领,方领、盘领。下身是小口裤,脚穿络缝靴,腰间开始时用毡毳革作装饰,后来用拧丝金线或用红紫帛捻成线,横缠在腰上,这样骑在马上,束紧腰围就出了体型的轮廓。衣饰的纹样有:日、月、龙、凤等纹。质以服用青、红色绵做的较多,在衣的肩背间缀以大诛作为装饰。
  
  元代一般男子有穿宋代圆领领袍和宋代的交领袍,头戴宋式中,贫苦的劳动人民则是短衣,披蓑衣,窄裙或赤足裹腿,腰系大带,衣式多为右衽、交领,插簪或戴斗笠。
  
  4)元代妇女服饰:包括蒙古妇女和当族妇女的服饰。
  
  汉族妇女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较瘦俏的背子,衫襦,云肩等,下穿多褶裙,头上一般梳顶心簪。后来受蒙古族妇女服饰的影响,穿一种黑褐色粗布或绢做的左衽、窄袖、腰束大带的长袍的人渐渐多起来。
  
  另外,这一时期在妇女中还流行各种单,夹棉的对襟衣和半袖袄,这是与唐宋时期的服饰不相同的,而蒙古族妇女的服饰就带有她们本民族的特点了。
  
  蒙古族妇女以袍为礼服。蒙古妇女穿的袍式宽大而长,右袄交领。袖子大但在袖口处较窄,相当于现在的蝙蝠衫的形式。
  
  5)明代男子服装
  
  罩甲是明代内官、都史、军人、巡抚、待郎和一般男子都穿的一种背心式外套。一般在春秋季节穿在其它衣服的外面,短袖,便于行动。罩甲上有纹样刺绣,有的下摆处,还有丝惠来饰。
  
  申 ,源于元代的质孙服,也与深衣制相似,但深衣的下裳是正反十二幅而没有折裥,明代内臣穿的军有长而窄袖子,下摆开气,盘领或方领,上衣有横裥,下裳旁侧有马甲褶,即现在的百褶。当时穿军的人除了内臣外,还有一些外臣和士大夫等,这是一种轻捷而便于行动的饰。
  
  当时还有一些服饰如衫、袄、裙子等都和袭唐朝宋的服制,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6)明代妇女服饰:明代的女装已与前代不同,但在明初还能看到舍人和元代的影响。左衽、窄袖长袍仍可见到。一般女子时兴窄袖的衫襦、背子、长裙等。
  
  明代妇女的裙式变化比较多,是一种流行的服饰。明代贵族妇女的服色规定用真红,鸦青和黄色,而一般女子只能用紫绿,桃红和浅色。
  
  背子是明代贵族妇女的礼服之一,又称“披风”,与前代的背子、背心相似。一般在秋冬季节穿,一般妇女也把背子做为礼物穿,式样是大袖宽身。乐妓能穿黑色的背子。
  
  比甲本来是元代的服式,但在北方尤其受妇女们喜欢,作为日常的服装,领式对襟,盘领或交领,无袖或短袖,长至臂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自从元代有了纽扣之后,比甲上也有用纽扣的,这样穿起来更方便、快捷、系结严紧,是服饰的新变化。比甲一般穿在大袖衫,袄子之外,下面穿裙,所以比甲与衫、袄、裙的色彩搭配能显出层次感来。
  
  长袄、长裙是一种便服。长袄的式样是盘领、交领或对襟,领子上用金属扣子系紧,窄袖,领袖和下摆都有缘边,与明代前的袄不同的是,一般长到膝下,所以叫“长袄”;服色多用紫色、绿色;衣料一般罗、缎,袄上的花纹与大袖衫相似,一般都是刺绣。
  
  明代由于妇女盛行裹足,又追求“行不露足”,所以贵族妇女都穿长裙来掩饰金莲小脚,
  裙上绣着缠折枝花纹,或在裙幅下边一、二寸的位置,绣上花边,作为压脚,最初裙幅用六幅,也是遵循的古仪礼,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年,裙幅变成了八幅,腰间的细褶也很多,走起路来好象粼粼的水汶一样。
  
  明代妇女还有一种内衣,叫“腰子”。是围在妇女胸前,露出肩臂和乳胸上部的一种衣服,与肚兜不同,是用宽幅的纱绫,横缠在胸前有的还有纽扣,加刺绣。
  
  7)清代男子服饰:一般日常的服饰在马褂,领衣、马甲、裤、套、裤等。
  
  马褂,是清代特有的一种较为流行的衣式。清初本是兵士穿的,因为穿这种衣服活动方便,
  行走快捷,所以又叫“胜褂”;后又因它常穿在长袍的外面,所以叫“补褂”。马褂的结构多是圆领,对襟、大襟、琵琶襟(缺襟)、人字褂;有长袖、短袖,大袖,窄袖的,都是平袖口。马褂在嘉庆年间往往用如意镶衣缘作为装饰,后来渐渐普遍了起来。
  
  领衣,梧州人称为“牛舌头”。因为它的外型象牛的舌头,它从力颈下胸前一直重垂到腰间,并且夹在腰带里,呈白色,而且绣着花纹,这种服饰使肩部夸张地突出而腰部则显得窄,从而体现出宽肩细腰的健美的体型。
  
  马甲,又叫“坎肩”,牛臂,背心。这是人们在春秋冬季罩在衫外的一种无袖上衣。不论男女老少,尊卑贵贱都喜欢穿马甲。这种服饰从魏晋时期的袖裆变成马甲,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各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点。清代的马甲是以襟的各种方式和扣襟的装饰及花纹的组织为个性,吸收了北方骑射民族服饰上的装饰风格,比如多纽扣的多纽马甲,即巴图鲁坎肩。
  
  清代男子服装,由于受满族和北方骑射民族的影响,早已没有穿裙裳的习惯了,而一般的袍、褂和裤为主要服装套式。清代男子的裤式是高腰,合裆,裤腿肥阔。后来也有在裤脚上镶罩缎子边的。北方男子,很多在裤脚处用扁而阔的带子扎住裤口,这样既保暖,行动又方便。
  
  套裤,是北方男子在冬、春、秋季穿的一种服式。两条裤腿不连在一起,穿的时候套在里
  面裤子的外面,露出臂部及上腿的后部,有点像现在的雨裤,裤脚上部较窄。
  
  除了上面说的之外,江苏农民在水稻田里劳动时穿一种极短的“牛头裤”,形状像牛头,
  便于在泥里、水田里劳动,与汉代的“犊鼻裤”比较相似。
  
  8)清代妇女的服饰:最为显著的是纽扣的作用。纽扣原来主要在礼服上使用,清代纽扣成为各种衣服上不可缺少的衣饰。纽扣最初只装饰在领子上,使自古以来的交领,盘领、直领等领一改而成了高领。原来脖子总露在外面,有了纽扣就可以不露了。
  
  清代汉族妇女一般穿窄袖袄、衫、坎肩、裙、裤等。
  
  旗袍,是满族妇女中很流行的一种长袍,后来也成为汉族妇女主要的服饰之一。清代满人穿的旗袍与后来称为旗袍的服装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但后来的旗袍是在满人这种长袍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旗袍,最初极为宽大,腰身为筒式,后来渐渐变小。圆领、右衽、高领或低领,清末时高领能高达二寸半左右。旗袍有单、夹、棉、皮之分,都按季节的变化来区分。袍色一般浅淡居多。满族妇女穿旗袍时,大多喜欢在旗袍外面罩上一件坎肩。
  
  清代的汉族妇女服饰大多沿袭明代;一般是上着袄、衫、下着裙,后来不穿裙,改穿裤。
  
  袄衫多是圆领,右衽,大襟,对襟,琵琶襟,大袖,且锦绣镶边。袄的质料多用棉、缎、衫多用纱、罗、绸等,也有舍织蜡染的花布。颜色以天青、湖蓝、粉、白、红等为多。冬天也用貂、狐之类的皮毛的。镶边也是极为复杂、精美、当时有“十八镶”的说法。
  
  一般好的裙,式样较多。如苏州妇女的“白褶裙”,整幅裙多达上百个裙前面有类似蔽膝,
  左右打褶的“马面裙”,又叫“月华裙”,因为裙的每个褶中,五色俱全,好似皎洁的月亮晕耀光华而得名;又有“弹墨裙”,是用墨弹在裙口子上,雅素而别具风格,象一幅水墨画,渲染出千姿百态的变化;此外还有“凤尾裙”、“鱼鳞百褶裙”,“洋印裙”、“金泥簇蝶裙”、“绣凤凰裙”、“满花裙”、“一块玉裙”、“鬼子栏杆裙”、“饰件镶滚裙”、“叮铛裙”等等,这些裙各具特色,又仅突出了妇女修长的身段,又显示了华丽而丰富的装饰美。
  清代未成年女子都穿裤。裤式为高腰、合裆、裤长至脚,造型不象男子的裤那么肥阔。穿的时候用一条长带系腰,余下的部分作为装饰。女子的裤比男子的色彩鲜艳,花纹丰富,可以按自己的喜欢选用。另外女子的裤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在裤脚上饰有各种镶边。光绪时,裤口要做好几层镶边,第一道最宽,二、三道就窄了。到了宣统的时候。裤管又要细窄,镶边也比以前减少了。

22、一些称呼
  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令媛”、“女公子”;
  称别人的妻子为“太太”、“夫人”;
  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内子”、“内助”。
  
  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如现今的老婆;
  坤极:皇后的别称;
  天下母、天地母:皆为对皇后的敬称。
  
  “扫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栉进士”,指才华横溢的女子。
  “冶叶倡条”,指轻狂娇艳的女子。
  “软玉温香”,指温柔年轻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抛弃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美貌女子。  
  美丽而坚贞的妇女被称为——罗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妇女被称为——无盐。

23、古代发髻
  高髻
  头发高耸矗立于头顶上
  
  簪花高髻
  此发式是唐代贵族妇女的时髦打扮。梳理时真、假发结合,向头的顶部分层卷梳而成,髻旁插玉簪,髻前插串珠步摇,顶上戴牡丹花。
  
  扇形高髻
  此属高髻式,梳理时将发梳拢于顶,再将假发梳成扇形固定,髻前插梳,显得端庄稳重。盛行于中、晚士庶妇女中。
  
  半翻高髻
  将发收拢于顶,再向上编成一个「朶子」,「朶子」用红绢裹之。初唐时多为宫廷仕女所用,后在民间妇女中也盛行。
  
  福髻
  属高髻式。梳理时,发分四股,将假发做成的义髻,置于顶上,用簪钗固定,再与真发组合一起,髻上饰珠翠、绢花和装饰梳等物品,显得高贵、文雅、持重。这种发式为宫廷嫔妃或仕宦家贵妇所喜用。
  
  惊鹄髻
  是一种双高髻。梳理时,将发提起,编盘成惊状之鸟展翅欲飞的样子;也有先做好义髻后固定于头顶。据传此髻始于魏文帝宫中,后传入士庶间,到了唐代,风靡于长安城中。
  
  双缨髻
  属双高髻一种。将发中分缚住←灰后编盘两个缨状的髻高耸于头顶,每个缨髻前饰银花一朵。盛行晚唐宫廷和仕宦之家的妇女中,到宋代更为流行。
  
  单刀髻
  用假发装饰成形状似刀的高髻。上嵌宝珠、花翠等饰品,斜插步摇,然后固定于顶。这种发髻盛唐时开始在宫中流行,后传于贵族和民间妇女中,是盛唐极为时髦的发式。
  
  双刀髻
  又称双刀半翻髻。假发制成双刀形,用簪钗固定头顶,与原发合成一个发髻的整体,髻前揰孔雀翎两枝。此髻始于初唐宫中,后来贵族妇女也纷纷仿效,到盛唐时很为时兴。
  
  半翻髻
  为平髻式。头不戴冠,发垂两耳,额顶正中束以红绢包裹的义髻。流行盛唐,尤以宫廷和贵族妇女中为多。
  
  百合髻
  将发拢于顶,再向上盘成两个环,每个环中置红绢环,以为装饰。多为唐代名门贵族家的奴婢侍女所用。
  
  高环髻
  将发收拢于顶,向上盘卷成三个环,一环于正前方,两环相套于后,髻前插步摇,三环中饰羽毛。整发式呈凤凰状,多为晚唐舞伎所用。
  
  三环髻
  将发收拢于头顶,用黑带缚住,然后发分三股,盘卷成三个相互套起的环状,用发簪钗固定,髻上斜插步摇,髻周饰珠翠。盛唐妇女中流行。
  
  飞天髻
  这是一五环高髻。先将发五分,每一股用黑带缚住,向上盘卷成环状,发基与环衔接处饰珠玑、花朵,即成飞天髻。此髻始于南北朝,流行于唐代,到宋、明各朝,仍有妇女喜用。
  
  玉环飞仙髻
  是一种高髻。将发分六份,一股下垂后再上折成环状,五股向上盘卷成五个环,中间的环最大,两侧渐小,髻的两侧插凤衔玉珠步摇,髻中饰正凤,与珠翠和羽毛组成孔雀开屏花冠。据传,唐玄宗宠爱的杨贵妃曾梳这种髻,宫中有地位的歌伎亦喜好之。
  
  倭堕髻
  发髻低垂、侧在一边,被认为是堕马髻之延续
  
  堕马髻
  发髻向一侧斜坠落,为已婚中年妇女所喜爱
  
  抛家髻
  两髻靠面,头顶再加一椎髻/三个或一个高耸起来的「朶子」,向一端倾斜呈抛状。多为盛唐和中晚唐贵族妇女所饰。
  
  四环抛髻
  两髻不抱面,先将盘于顶,再分四份,三股直向上盘成三个环,另一股环状较大且向旁成抛状,髻前斜插步摇,抛环上饰珠翠。流行于中晚唐贵族妇女中。
  
  圆椎抛髻
  将发收拢于顶,向上盘两卷成圆椎,然后向一侧绕一环成抛状,这种把椎髻和抛髻结合的发式称圆椎抛髻。发的一侧插步摇,一侧戴花。为晚唐时长安妇女所常用。
  
  圆椎髻
  先用黑带将发束缚,然后盘卷耸竖于顶,并饰一圈珠翠。中唐时盛行于长安妇女中。
  
  垂练髻
  将发分成两边每边下垂后向上折起,用红绢缚之,并饰以少许珠翠。流行于中唐少女。
  
  双丫髻
  亦称双髻丫。先将发收拢于顶,然后分两股向上各扎成一个小髻,髻上饰珠翠花钿等物。一般为侍婢、贫家未婚女子常梳的发式。这发式据传在商朝就有了,以后各代有所变化,到唐代从式样上更为讲究,有的还在发髻上饰有珠翠等饰物。
  
  双环垂髻
  将发分为两部份,在头的两侧各盘成上卷下垂环。一般未婚女子或宫女、侍婢、童仆多梳此发髻,据传这种发式在战国时已有,唐代还把它示为未婚女子的标志。在盛唐时最为流行。
  
  反绾髻
  梳发于后,编成发辫,由下反绾于头顶的双髻
  
  螺髻
  亦名翠髻,因其形而得名。梳理时,先将头发用黑丝带束缚起来,在头顶部编盘成螺壳形状即成,并在髻后垂彩色丝带。此发式在初唐时盛行于宫中,古人曾有「螺髻凝香晓黛浓」的诗句,后来也在士庶女子中流行,直到宋、明各朝,仍有妇女喜欢。
  
  盘桓髻
  先将头发收拢于顶,然后血上盘桓而成。髻前插对梳,髻上饰条形彩珠,显得干练持重,这发式西汉时已在长安妇女中盛行,到唐代仍为宫女和士庶妇女所喜用。
  
  双环望仙髻
  将发分为两股,用黑毛线或黑带束缚成环,高耸于头顶,髻前饰一小孔雀开屏步摇,髻上珠翠如星。此发式有追求之感,瞻望之状,故称双环望仙髻。流行于盛唐。
  
  孔雀开屏髻
  将发耸竖于头顶,梳成椎髻,用珠翠制成孔雀开屏状饰于髻前。此发式多为唐代贵夫人所喜用。
  
  云朵髻
  发收于顶,玥血上梳成云朵状,髻前饰珠翠。这种发式显得丰盈优雅,为唐代有身份有地位的贵族妇女所喜欢。

24、神仙品级
  神仙品级:
  第一品.九天真王;
  第二品.三天真皇;
  第三品.太上真人;
  第四品.飞天真人;
  第五品.灵仙;
  第六品.真人;
  第七品.灵人;
  第八品.飞仙;
  第九品.仙人;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将神仙分为六等: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并称:“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理万民录也,给助六合之不足也。”
  
  神仙分类:引自《钟吕传道集》
  钟曰:“法有三成者,小成、中成、大成之不同也。仙有五等者,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不等,皆是仙也。鬼仙不离于鬼,人仙不离于人,地仙不离于地,神仙不离于神,天仙不离于天。”
  
  吕曰:“所谓鬼仙者,何也?”
  钟曰:“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阴中超脱,神象不明,鬼关无姓,三山无名。虽不轮回,又难返蓬瀛。终无所归,止于投胎就舍而已。”
  吕曰:“是此鬼仙,行何术、用何功而致如此?”
  钟曰:“修持之人,始也不悟大道,而欲于速成。形如搞木,心若死灰,神识内守,一志不散。定中以出阴神,乃清灵之鬼,非纯阳之仙。以其一志阴灵不散,故曰鬼仙。虽曰仙,其实鬼也。古今崇释之徒,用功到此,乃曰得道,诚可笑也。”
  
  吕曰:“所谓人仙者,何也。”
  钟曰:“人仙者,五仙之下二也。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术,信心苦志,终世不移。五行之气,误交误会,形质且固,八邪之疫不能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
  吕曰:“是此人仙,何术、何功而致如此?”
  钟曰;“修持之人,始也或闻大道。孽重福薄,一切魔难而改初心,止于小成。云法有功,终身不能改移,四时不能变换。如绝五味者,岂知有六气,忘七情者,岂知有十戒。行漱咽者,哈吐纳之为错。著采补者,笑清静以为愚。好即物以夺天地之气者,不肯休粮。好存想而采日月之精者,不肯导引。孤坐闭息,安知有自然。屈体劳形,不识于无为。采阴、取妇人之气,与缩金龟者不同。养阳、食女子之乳,与炼丹者不同。以类推究,不一可胜数。然而皆是道也,不能全于大道,止于大道中一法一术功成安乐延年而已,放曰人仙。更有一等,而悦于须臾,厌于持久,用功不谨,错时乱日,反成疾病,而不得延年者,世亦多矣。”
  
  吕曰:“所谓地仙者,何也?”
  钟曰:“地仙者,天地之半,神仙之才。不悟大道,止于小成之法。不可见功,唯以长生住世,而不死于人间者也。”
  吕曰:“地仙如何下手?”
  钟曰:“始也法天地升降之理,取日月生成之数。身中用年月,日中用时刻。先要识龙虎,次要配坎离。辨水源清浊,分气候早晚。收真一,察二仪,列三才,分四象,别五运,定六气,聚七宝,序八卦,行九洲。五行颠倒,气传于母而液行夫妇也。三田反复,烧成丹药,永镇压下田,炼形住世而得长生不死,以作陆地神仙,故曰地仙。”
  
  吕曰:“所谓神仙者,何也?”
  钟曰:“神仙者,以地仙厌居尘世,用功不已,关节相连,抽铅添汞而金精炼顶。玉液还丹,炼形成气而五气朝元,三阳聚顶。功满忘形,胎仙自化。阴尽阳纯,身外有身。脱质升仙,超凡入圣。谢绝尘俗以返三山,乃曰神仙。”
  
  吕曰:“所谓天仙者,何也?”
  钟曰:“地仙厌居尘世,用功不已,而得超脱,乃曰神仙。地仙厌居三岛而传道人间,道上有功,而人间有行,功行满足,受天书以返洞天,是曰天仙。既为天仙,若以厌居洞天,效职以为仙官:下曰水官,中曰地官,上曰天官。于天地有大功,于今古有大行。官官升迁,历任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阳天,而返三清虚无自然之界。”
  
  重要的神:
  
  三清:
  元始天尊(玉清圣境元始天尊,也称玉清大帝)
  灵宝天尊(也称太上大道君,上清大帝等)
  道德天尊(也称太上老君、混元老君、降生大帝、太清大帝等)
  
  四御: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紫微北极大帝,北极大帝,北极星君)
  南极长生大帝(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勾陈大帝,天皇大帝)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后土,后土娘娘)
  
  五老君:
  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君(简称青灵始老苍帝君)
  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简称丹灵真老赤帝君)
  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君(简称元灵元老黄帝君)
  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君(简称皓灵皇老白帝君)
  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君(简称五灵玄老黑帝君)
  
  五星:岁星(木星)荧惑星(火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镇星(土星)
  
  南斗六星君
  第一天府宫:司命星君
  第二天相宫:司禄星君
  第三天梁宫:延寿星君
  第四天同宫:益算星君
  第五天枢宫:度厄星君
  第六天机宫:上生星君
  
  北斗七星君:
  第一天枢
  第二天璇
  第三天玑
  第四天权
  第五玉衡
  第六闿阳
  第七摇光
  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合而为斗。
  
  三官大帝
  天官:紫微大帝
  地官:清虚大帝
  水官:洞阴大帝
  
  四灵二十八宿
  青龙(东):角、亢、氐、房、心、尾、箕
  白虎(西):奎、娄、胃、昴、毕、觜、参
  朱雀(南):井、鬼、柳、星、张、翼、轸
  玄武(北):斗、牛、女、虚、危、室、壁
  
  十方诸天尊:
  东方玉宝皇上天尊
  南方玄真万福天尊
  西方太妙至极天尊
  北方玄上玉宸天尊
  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
  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
  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
  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
  上方玉虚明皇天尊
  下方真皇洞神天尊
  圆明道母天尊:斗姆,北极坎宫
  
  其他一些不知怎么归类:
  降魔护道天尊:亦称高明大帝.祖天师,即道教创立者张道陵
    真武大帝:亦即佑圣灵应真君.翊圣保德真君.佑圣真君玄天上帝.荡魔天尊
    文昌帝君:亦即梓潼帝君.保德宏仁大帝.更生永命天尊.元皇大帝
  太乙救苦天尊:亦称青玄上帝
  太乙雷声普化天尊:亦称都天纠察大灵官.王善天君
  南极长生司命真君:亦称南极真人.寿星.老人星
  东岳大帝:全称为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又称东岳天齐大帝,东岳泰山君,酆都大帝
  
  真人和仙人:
  
  真人:莫生莫死,莫虚莫盈,是谓真人
  南华真人:即先秦道家学者庄周
  微妙元通真君:冲虚真人:即先秦道家学者,郑人列御冠
  通玄真人:据传为文子,姓辛名钘,一名计然
  洞灵真人:即亢仓子,亦称亢桑子.庚桑子
  
  仙人:超脱尘世.有神通变化.长生不死,是谓仙人
  赤松子:神农时雨师
  宁封子:黄帝时人
  赤精子:颛顼时人
  彭祖:颛顼帝之玄孙
  容成公:黄帝之师
  安期生:海上仙人
  三茅真君:即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小茅君茅衷
  许真君:晋代道士许逊
  
  北五祖:
  东华紫府辅元立极大道君王玄甫
  正阳开悟传道垂教帝君钟离权
  纯阳演正警化采佑帝君吕洞宾
  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刘海蟾
  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王重阳
  
  南五祖:
  紫阳真人张伯端
  翠玄真人石杏林
  紫贤真人薜道光
  翠虚真人陈泥丸
  紫清真人白玉蟾
  
  北七真:
  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君马钰
  长真凝神玄静温德真君谭处端
  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君刘处玄
  长春全德神化明应主教真君邱处机
  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晤王处一
  太古广宁通玄妙极真君郝大通
  清静渊真玄虚顺化元君孙不二

25、兵器暗器
  兵器——
  
  抛射兵器:弓、弩、箭、矢、铳。
  
  长兵器:戈、矛、枪、棍、棒、挝、殳、杵、杆、杖、钯、把头、铲、斧、钺、戟、槊、叉、镋、钩、大刀、朳、大镰。
  
  短兵器:剑、刀、鞭、金间、钩、镰、锤、链、尺、拐、哨子棍、环(圈)、轮。
  
  奇门兵刃:三尖两刃刀、橛、点穴针、扭子、匕首、鸳鸯钺、三节棍、盾牌、判官笔、状元笔、阴阳锐、铁尺。
  
  暗器——分为手掷、索击、机射、药喷四大类。
  
  手掷类暗器:有标枪、金钱镖、飞镖、掷箭(甩手箭)、飞叉、飞铙、飞刺(包括□□、峨眉刺)、飞剑、飞刀、飞蝗石、鹅卵石、铁橄榄(枣核箭)、如意珠、乾坤圈、铁鸳鸯、铁蟾蜍、梅花针、镖刀(三尖两刃)等。
  1)镖久盛不衰。
  镖有脱手镖、金钱镖等多种。脱手镖分三棱、七棱等,是镖客常用的暗器,一般长10厘米,重四两半至半斤。金钱镖以大制钱磨光边缘而成,易于制造,可大量携带,使用隐蔽,可攻击敌之眼、咽喉等部位,只是此镖飞行姿态难掌握,练习较难,而且攻击距离有限。
  镖又可分带衣镖与光膘。带衣镖是用绸布系于镶尾,掷出时绸衣如箭后的羽,起稳定飞行方向的作用。光镖则不带镖衣,更加隐蔽,只是飞行的稳定性较差,要命中目标更需技巧。
  2)掷箭较有特色。又名“甩手箭”或“摔手箭”,因必须甩腕发出,故名。
  有三种样式。第一种是用纯铁打成,长28厘米,前端成三角形,后面逐渐变粗,重约七两半,适于初学者使用。第二种是用铁竹混制,铁头竹杆,尾部无羽,像箭而形体稍小,长30厘米左右,重约二两。第三种是用竹制成,整体为竹,前细后粗,前端尖锐,为技艺成熟者使用。
  3)飞刀较常见。
  样式有许多种,有单刃、双刃。发挥手法不同,飞行姿态也不同。其中以柳叶飞刀最常见,柳叶飞刀是一种双刃刀,形似柳叶,刀身长约20厘米,柄长4匣米。刀中脊稍厚,双刃很锋利,通刀重八两。也有人在刀柄上系绸,叫刀衣。飞刀多以12刀为一囊,上下各六柄列成两排,刀身于内,柄于外;飞刀多系于使用者后背,用时低腰以手拔掷之。练习时均使用阴手,发摔劲,发出时大多是同发数刀或连发数刀,击打对方要害部位。
  4)乾坤圈,独具特色。
  铁制圆圈,形如手镯,直径约15厘米,握手处浑圆,占全环的1/4,而其他3/4是扁平的圆弧,宽约3厘米,厚1.5厘米,其外缘薄,内缘厚,外缘上有5厘米长的尖锐三角尖刺,除握手处外,其他各处都有尖刺,内外沿全部开刃。抛出后以旋飞击敌。整个环重二斤多,一人可带两三个,置于身侧的皮袋中。
  5)如意珠,即人们随手把玩的钢球或玉球,也可用山核桃。是用手指扣紧,以指力弹出的暗器。
  6)铁橄榄,用手抛出,中间粗、两头尖的暗器。
  7)飞蝗石,是有棱角的细长状坚石,因其外形略如蝗虫,所以叫“飞蝗石”。飞蝗石每块重约0.2公斤,平时贮于袋中,悬于腰间。
  8)鹅卵石就是河滩上的椭圆形石块,因其外形、重量都和鹅卵差不多,所以叫“鹅卵石”。 9)梅花针,状如五刃形或多刃形,比现今的针略大,其构造是五枚钢针在根部相连,击中敌身后,分刺五点,状如梅花五瓣。针的长度约为3厘米。梅花针藏于口袋内,近战时抛出,但威力不大,也有逃时撒于地上,伤对方的脚部。
  10)点穴针,有三个尖,也有带勾的,专击对方穴道要害。
  
  机射类暗器:有袖箭、弹弓、□□、紧背花装弩、□□、雷公钻等。
  1)袖箭最常见。
  所谓袖箭以暗藏于衣袖内而得名。单筒袖箭和梅花袖箭两种。这两种袖箭都是将箭筒缚于小臂处,筒之前端贴近手腕,用衣袖遮盖。箭筒内有弹簧,筒上装有机关,一按机关,筒内小箭即向前射出。单筒袖箭每次只能装入一箭,射出后必须再装箭。梅花袖箭一次可装入六支小箭,正中一箭,周围五箭,排列成梅花状,可连续发射。袖箭的箭杆用细竹削成,长约20厘米,前端装铁质箭头。单筒袖箭的箭筒长约24厘米,直径约2.4厘米,用铜铁铸成,筒顶有孔,为装箭处,内径约2.5厘米,筒体长26厘米,筒前开孔,为箭射出处,在筒盖上装一蝴蝶形钢片,可掩住筒盖上的一圆孔,此钢片正是起到扳机的作用。梅花袖箭的箭筒稍粗,直径约3.5厘米,长度也是大约24厘米。筒内装有六个小管,每管可装一箭。袖箭箭体长约24厘米,以竹制成,长约20厘米,前有铁簇,箭头之下有一小缺槽。
  2)背弩是鲜为人知但使用很久的暗器。
  背弩不大,一般长26厘米,箭体长24厘米,用竹铁混制。使用者用二段绳索把弩系在后背上,这二段绳索正好系于双肩,另一段绳索的一端系于弩机,另一端系于用者腰带。这时弩背向前,上箭于弓弦上,用弩机扣紧。发射时无须动手启动弩机,只要使用者低头躬腰,腰带上的绳索由于腰背的拉长,就会开启扳机,将箭通过后脑射杀敌人。一般杀手往往对被杀者行礼乃至叩头拜倒,受礼者不知所措之余,猝不及防中已经着箭。
  
  索击类暗器:有绳镖、流星锤、狼牙锤、龙须钩、飞爪、软鞭、锦套索、铁莲花等。
  1)绳镖,是在钢镖尾部系一长索。钢镖比普通飞镖略大,长约0.2米,重约0.3公斤,头尖尾广,尾部为圆形,有一铁环,用以系索。绳索长约6.7-10米。平时可将绳镖缠于腰间。绳镖是用臂腕的抖甩之劲将镖发出,可击较远之敌,发出后又可立即收回。只是由于绳索较长,取准不易。
  2)流星锤,是将长绳末端系上铁锤,掷出以伤敌。铁锤外形,或作浑圆,或作瓜形,或作多棱,重约1.5-2.5公斤,最重者可达4.5公斤。铁锤后部有两眼,穿以铁环,长绳即系在铁环上。绳长约7-10米。因铁锤冲力很大,所以不宜用一般麻绳,多用蚕丝、人发及鹿脊筋细丝混编而成,使长绳既柔且韧,不易断裂。
  3)飞爪,是一种很厉害的暗器。爪为钢制,略似手掌,有五个钢爪,每个爪又分三节,可张可缩,其最前一节末端尖锐,犹如鸡爪。钢爪掌内装有机关,可控制各爪。钢爪尾部系有长索,与机关相连。以飞爪击人,只要将长索一抽,钢爪即猛然内缩,爪尖可深陷入肉,敌人万难摆脱。
  
  药喷类暗器:有袖炮、喷筒、鸟嘴铳等。
  1)袖炮,是一种混用火药的特殊暗器。它由古代的前膛火炮演变而来,实际上是一种小型前膛火器,因其细小,故名“袖炮”。袖炮用一根酒盅粗细的竹管制成,长约40厘米,竹管外加三道铁箍。竹管一端为炮口,周边包以薄铁皮;竹管另一端为药凹,也套以薄铁。先将火药填入竹管,务要匀实,再将石珠(黄泥珠也可)填入。使用时,左手持竹管,用右掌猛击药凹部,激发火药爆炸,石珠即疾射而出,有较大杀伤力。
  2)喷筒,它的构造类似孩子们玩的喷水唧筒,也是用竹子制成,前有喷孔,后有推杆,筒内装石灰粉。向前猛推推杆,石灰粉就从喷孔喷出,可迷住敌人眼睛,使其失去抵抗能力。
  
  还有一些暗器很难归入以上四类。
  1)吹箭是将细小竹箭藏于吹管之中,临敌之际,用力在吹管一端一吹,竹箭即从管的另一端射出。吹管为竹制,短吹管长约25厘米,长吹管长约50厘米,两端开口,外观光洁,刻有纹饰,也可当短棍使用,旧时武林中颇为盛行;
  2)手指剑是套在指头上的微型短剑;
  3)指针藏于手指间,用于刺伤对方面部;
  4)钢指环是套在手指上的钢质圆环;
  5)手盔是套在手背上的钢套,有突起处;
  6)排针也叫鞋针,置于鞋尖,专用踢打对方要害,多用于女子;
  7)匕首属于短兵器,旧时武林中人常把匕首藏在腰间,或掖在鞭筒里,可随时拔出用于袭敌,于是又成了暗器;
  8)手锥用铜或铁制成,末端呈三角形,后边有柄,全长约20厘米,可藏于袖中,出其不意击人。清代喇嘛多随身携带铜质手锥。
  
  还有一些兵器介于常规兵器与暗器之间,如手杖刀、铁扇之类。
  1)手杖刀又名“二人夺”,杖身中空,内藏窄身长刀一把。杖柄上装有机括,如遇人夺杖,按动机括,即可抽刀刺敌。手杖柄即为刀柄,为便于实战,手杖刀的杖柄多为直形,而不像普通手杖那样做成半弯形。
  2)铁扇的扇骨为纯钢制成,扇面为绢质,打开可作普通扇子用,合住即可劈砍点戳。手杖刀和铁扇目前仍比较流行。

26、穴位位置
  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穴位的学名是腧穴,别名包括:“气穴”、“气府”、“节”、“会”、“骨空”、“脉气所发”、“砭灸处”、“穴位”。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ru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ru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胸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ru中穴
  位置:在ru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ru根穴
  位置:在ru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ru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肌、气滞血淤。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另附:
  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侧走向头。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7、一些礼仪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④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⑤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⑥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28、传说神兽

夔(kui):传说中国东海上有一座「流破山」,夔就居住在此山之上。夔的身体和头象牛,但是没有角,而且只有一条腿,浑身青黑色。据说夔放出如同日月般的光芒和雷鸣般的叫声,只要它出入水中,必定会引起暴风。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黄帝捕获了夔,用它的皮制作军鼓,用它的骨头作为鼓槌,结果击打这面鼓的声响能够传遍方圆500里,使黄帝军士气大振、蚩尤军大骇。
  
  禺疆:「禺疆」为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强」、「禺京」,是黄帝 之孙。海神禺疆统治北海,身体象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风神禺疆据说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据说禺疆的风能够传播瘟疫,如果遇上它刮起的西北风,将会受伤,所以西北风也被古人称为「厉风」。
  
  猰貐(ya yu):又称为「窫窳」(ya yu)。传说猰貐曾是天神,被名为「危」的神杀死,后来被复活,但是变成了食人的怪兽。关于猰貐的外形有很多种说法,比如人面龙身、大小和貍一样,也有的说是人面牛身马腿,或者说龙头虎身的巨兽 (如图)。据说由于猰貐喜食人类,所以尧帝命令后羿将它杀死.
  
  祸斗:「祸斗」原本是指传说中居住在中国南部的少数民族,但是它被形容为外形象犬的妖兽,吞吃犬粪、并且喷出火焰。祸斗所到之处皆发生火灾,所以古人将它看作火灾之兆和极端不祥的象征。也有说法称祸斗吞食火,并且排出带火的粪便。祸斗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
  
  九头鸟:原名「鬼车」,长有十个脖子、九个头,据说它的第十个头是被周公旦命令猎师射掉的。那个没有头的脖子不断地滴出血,古人宣称如果九头鸟飞过,要吹灭灯火、放狗把它赶走。有些传说宣称九头鸟的每一个头拥有一对翅膀,结果18只翅膀互相挤兑、导致全都派不上用场。另外,九头鸟也被称为「姑获鸟」,这种鸟掠食人类儿童,喜好群居。
  
  穷奇:「穷奇」是中国传说中抑善扬恶的恶神,它的大小如牛、外形象虎、披有刺的毛皮、长有翅膀,穷奇的叫声象狗,靠吃人为生。据说穷奇经常飞到打架的现场,将有理的一方鼻子咬掉;如果有人犯下恶行,穷奇会捕捉野兽送给他,并且鼓励他多做坏事。古人也把那种不重心意、远君子近小人的人称为穷奇。但是,穷奇也有为益的一面。在一种称为「大傩」的驱鬼仪式中,有十二种吞食恶鬼的猛兽,称为十二神或十二兽,穷奇就是其中之一。
  
  共工:共工是古代传说中神农氏的后代、属于炎帝一族,身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体。在黄帝的继承人颛顼治世的时代反叛,被颛顼击败,共工怒而头撞不周山(传说中支撑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东南倾斜。之后共工仍不断地作乱(代表洪水的爆发),最后被禹杀死(指治水成功)。
  
  虚耗:虚耗是给人招来祸害的恶鬼。传说虚耗身穿红色的袍服、长有牛鼻子,一只脚穿鞋著地、另一只脚挂在腰间,腰里还插有一把铁扇子。据说唐玄宗曾经在梦中见到一个小鬼偷盗了自己地玉笛和杨贵妃的香袋,玄宗叫住小鬼,鬼自称叫「虚耗」、喜欢偷盗他人的财物,也能偷去他人的欢乐、使他变得忧郁。玄宗大怒,立即唤人,于是有一个大鬼出现将虚耗撕成两半吃掉了。大鬼指的是钟馗。
  
  五通神:中国传说中的五个□□,据说在南方作祟,曾经有「北狐南五通」的说法,五通神经常到人家中找寻美貌女子。其实,五通神也被称为五显神,是泰山之神的五个儿子。《聊斋志异》中有一些关于五通神的记述,称一名姓万的书生斩杀了其中三通,并且重伤了另一通,最后一通被金龙大王之女的丫鬟XX,最后X尽人亡。
  
  浑沌:也作「混沌」,是古代的凶神。传说它形状肥圆、象火一样通红,长有四只翅膀、六条腿,虽然没有五官,但是却能够通晓歌舞曲乐。还有一种说法称浑沌是象狗或熊一样的动物,人类无法看见它、也无法听见它,它经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浑沌便会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恶人,浑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浑沌是《封神演义》中鸿钧道人的原型。
  
  凿齿:传说中居住在中国南部沼泽地带的怪兽或巨人。凿齿长有象凿子一样的长牙,这对长牙穿透他的下巴穿出,他手中持有盾和矛。据说凿齿掠食人类,黄帝命令后羿前往讨伐,在经过激烈的搏斗后,后羿在昆仑山追上了凿齿并且将他射杀。凿齿应该是在神话中被妖魔化的中国南方部落的象征。
  
  三足鸟:中国古代的太阳精灵、也被看作太阳运行的使者。中国古代传说太阳中居住著三足鸟,人们敬仰太阳,三足鸟也被作为祥瑞的象征来崇拜。据说由于三足鸟一共有十只,不停地在天空中运转,导致地上遭受旱灾和灼热的煎熬。尧帝命令后羿将所有三足鸟射杀,结果后羿射落九只、留下一只,从此太阳只有一个并且在傍晚落下。也有说法称三足鸟是服侍西王母的精灵。
  
  西王母和桃果:古代传说中的西王母长有豹尾、虎牙,面目可憎、披头散发,她掌管灾害和刑罚,也令人类死于非命。也有说法称西王母就是指昆仑山。西王母的果园中种植有「生命之树」,每3000年便长出代表长生不老的桃果。桃果在中国神话中的意义相当于西方的苹果,是令众神得以长生的「神的食物」和「不死的神肴」(ambrosia),在波斯它被称为haoma、在埃及被称为sa。它的本质是女性的经血(menstrual blood),是诸多文化传说中太母女神创造万物的神圣之血;桃果上的凹陷亦被作为女阴(yoni)的象征。
  
  嫦 娥:后羿的妻子,拥有传说中「不死的神肴」(ambrosia,指经血,详见「西王母」项)、掌管生命的魔法。由于嫦娥独占了神肴,使后羿非常嫉妒,因此嫦娥抛弃丈夫独自一人居住在月亮上(类似莉莉斯抛弃亚当),并且只将神肴与女性分享,因此女性有月经,而男子则不能。

29、求爱诗词
  一,《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点评:这是苏东坡的爱妾王朝云死后,有一天他梦见亡妾之后写的感怀诗。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逝去亲人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因为在那些琐碎里,凝结着化不去的亲情。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二,《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点评:李之仪的这首小令仅四十五字,却言短情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开头写两人各在一方相隔千里,喻相逢之难,见相思之深。末句写“共饮”,以水贯通两地,沟通两心;融情于水,以水喻情,情意同样绵长不绝,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
  
  三,《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点评:这首诗表达了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的心情。其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句,倾倒了无数身陷爱河,渴望美满爱情的人,成为山盟海誓的最好代言。生生死死悲欢离合,我曾对你说过,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这是爱的最高境界,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经的起平淡的流年。
  
  四,《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点评:出自于汉乐府民歌。这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
  
  五,《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点评: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六,《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点评:《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最后一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
  
  七,《雁邱词》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点评: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叫作“雁邱”,并写下了这首《雁邱词》。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而“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
  
  八,唐代歌谣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点评:单看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表达了作者对年长很多于自己的爱人的一种遗憾和眷恋。但由一篇凄美的网文《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让这首诗得到升华,大家可以搜一搜,这篇文章是最好的注解。
  
  九,《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点评:这是唐代诗人元稹为其情人崔莺莺写的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
  
  十,《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点评:这首诗表达了对意中人的思念爱慕之情,全诗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象大白。词在相思感情达到gc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感染力更强。末句表达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因而广为流传。

30、沐浴之事
  秦汉时,已形成了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的一天假,也被称为“休沐”。到了唐代,“五日一下沐”改为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浴一次,叫作:“休浣”。俗以每月上旬、中旬、下旬为上瀚、中瀚、下瀚,瀚即浣的异体字,本意是洗濯,大概因为十天一浣的缘故,浣又有了一种计时的意义,一浣为十天,所以唐代制度十天一休沐有休浣之名。
  
  1)古人洗头发的有皂角或者猪苓。猪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猪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后会有比较浓郁的香气。平常人就用皂角洗头发。
  2)古人洗脸用淘米水。
  3)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用来涂脸和嘴。宫中在冬天会发给官员。
  4)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皂角。
  
  沐浴古人却分得极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
  沐,濯发也。
  浴,洒身也。
  洗,洒足也。
  澡,洒手也。
  所谓“濯”、“洒”就是洗的意思。
  
  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个浴室。晚辈要五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烧一次温水为父母洗一次头。
  
  《礼记•玉澡》曾对洗澡规定了一套程序,沐浴出水后,要分用干净的精、粗两巾擦拭身子,然后再用热水淋身,披上专门的布衣,以俟身燥,其间还要喝一些饮料,以止口渴。这样的沐浴至少是中产以上的人家才可以为之,应该说是为贵族沐浴所定的程序,贫苦百姓是无法享受的。

31、后宫史记
  统一中国的一代枭雄秦始皇,其母和吕不韦私通,还不满足,吕不韦又为她找到一个XXX硕大的名叫钡哪凶樱让他拔去须眉、冒充宦者而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有身,太后恐人知之,诈卜当避时,徙宫居雍,……生子二人,皆匿之。”后来焙退与太后生的两个孩子都被秦始皇杀了。相传秦始皇的母亲本来是吕不韦的妾,怀孕后,吕把她献给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的。
  
  被汉成帝立为皇后的赵飞燕是个历史上有名的淫□□性。她在进宫前就和邻居的一个羽林射鸟者私通,入宫后居然伪装处女瞒过了皇帝而得宠,后来又和她的妹妹合德和宫奴燕赤凤私通。以后越搞越不像话,她未生孩子,为了保持将来地位的巩固,以祷神为名,别开一室,除了左右侍妾以外,任何人不能进入,而用小牛车载少年男子,装扮成女子进宫通奸。“日以十数,无时休息,有疲怠者,辄代之”。每天要和十个以上的年轻男子通奸,这真是骇人听闻。
  
  西晋惠帝时的贾皇后也丝毫不亚于赵飞燕。她为了满足□□,和许多男子通奸,可是又怕走漏风声,有损名誉,就将伴寝男子一一杀以灭口。有个洛南小吏,长得很漂亮,贾后和他私通,送给他一些财物。后来这些财物被别人发现了,认为这些东西不寻常,可能是偷盗所得,于是通过官府追究。小吏辩解说:“先行逢一老妪,说家有疾病,师卜云宜得城南少年压之,欲暂相烦,必有重报。于是随去,上车下帷,纳簏箱中。行可十余里,过六七门限,开箱簏,忽见楼阙好屋。问此是何处,云是天上,即以香汤见浴,好衣美食将入,见一妇人,年可三十五六,短形青黑色,眉后有疵。见留数夕,共寝欢宴,临出赠此众物。”这时,贾后已臭名远扬了,人们听小吏这一说,知道这又是贾后玩弄的花样,都惭笑而去。这个小吏因为得到贾后的宠爱,后来竟没有被杀。
  
  南北朝时刘宋有个山阴公主,不甘寂寞,在宣淫方面也要和男子比一比。有一次,她对前废帝刘子业说:“妾与陛下,虽男女有殊,俱托体先帝。陛下六宫万数,而妾惟驸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刘子业听了这番话,只好答应她的要求,让她任意挑选了30名年轻英俊的男子,养在后宫,供她发泄□□。对于这件事,古人是认为匪夷所思,□□已极;但是从人们今天的观念看来,这山阴公主似乎有些追求男女平等、争取女子的性权利和“性解放”、“性自由”的味道。
  
  此外,如这一时期的郁林王何妃、梁元帝徐妃、北齐武成皇后胡氏、魏灵太后等的淫行,历史都有记载。有个叫杨白花的人,容貌雄伟,魏灵太后逼他私通,他惧祸,更改名字投奔梁国。魏灵太后追思他,作了《杨白花》歌,叫宫人唱它,歌词是:“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落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此事是淫是雅,有待分析了。
  
  中国古代有“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成语,反映出梁元帝萧绎的王妃徐昭佩的风流事。据《南史》记载,她是前齐国太尉的孙女,梁朝将军徐琨的女儿,当萧绎还在当湘东王时,她嫁给了萧绎。现在可以分析,她有严重的性苦闷,对婚姻生活和性生活是不满的,她自恃出身名门显贵,就胆敢以嘲弄皇帝的做法来发泄性苦闷。萧绎眇一目,是个“独眼龙”,于是她在皇帝面前只打扮半边,名曰“半面妆”,她的理由是一只眼睛只能看一半。她嗜酒,常常喝醉,呕吐在皇帝的龙袍上。萧绎吃不消她,于是开始疏远她,移情于其他三宫六院。
  
  她在独守空房的情况下,就找情夫了。先是结识了荆州瑶光寺的一个风流道士智远;后来又结识上朝中的美男子暨季江,这时她已是个中年妇女,所以这个情夫说:“柏直狗虽老犹能猎,萧溧阳马虽老犹骏,徐娘虽老犹尚多情”,这就是“徐娘半老”的出典。从这番话也可看出他们之间只是相互玩弄的关系,竟把女人和狗、马相提并论。后来,徐昭佩又邀请当时的一个叫贺徽的诗人,到一个尼姑庵约会,在“白角枕”上一唱一和。这些行为当然为皇帝所不容,最后萧绎下了决心,借口另一个宠妃的死是徐妃因妒而暗下毒手,逼她自杀,她只好投了井。萧绎余恨未消,又把她的尸体捞起来送还她娘家,声言是“出妻”。徐妃的风流生涯就是这样以悲剧而结束的。
  
  宫廷之中的女性有些人不仅性生活比较混乱,而且由于争权、争宠,相互残害是十分剧烈、甚至是令人发指的。例如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在刘邦死后,就设计杀死了刘邦和最宠爱的妃子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又弄聋了戚夫人的耳朵,逼她喝下药酒而变哑,挖出她的双眼,砍去她的手足,把她扔在粪池中蠕动、打滚,名曰“人彘”。西晋那个生性□□的贾后是个嫉妒心极强的女人,当她还是个太子妃的时候,就杀死了好几个受丈夫宠爱的宫女,如果哪个宫女怀了孕,她就以长矛戳其腹部,使这宫女和胎儿立即死亡。
  
  这种情况在以后各个朝代也不少。如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之妻独孤氏是个很聪明而又妒忌到变态程度的女性,她帮助杨坚处理了不少政事,但不许杨坚爱上别的女人或和别的女人生孩子,他们的五男二女都是嫡出,这种只有嫡子而无庶子的情形在帝制时代是很少有的。她这种妒忌心还波及到和她毫无关系的人,例如她听说诸王或朝臣的妾室怀孕,就要千方百计地唆使皇帝施加压力,让诸王或朝臣把怀孕的妾废掉。她的长子杨勇有许多妻妾,其中最受宠爱的妾云氏还替杨勇生了儿子,也被独孤氏找了一个借口杀害了。有一次杨坚对一个年轻的宫女产生了好感,问了她的名字,当晚和家臣一起喝酒时叫她陪伴在侧。此事被独孤氏知道后就用酷刑把这个可怜的少女折磨死了。这件事使杨坚受了很大刺激,几乎想隐居起来,不当皇帝了。后代也有类似情况,明宪宗的妃子万贵妃因自己所生的儿子不足一岁就夭折了,而万贵妃也一直没有再怀孕生子,所以不能容忍别的妃子怀孕,如发现有人怀孕,就要派人送去堕胎药,强迫别人堕胎,如有不从,就要设计杀害。

32、四大古琴
  今称古琴,旧称七弦琴。制作历史悠久,许多名琴都有可供考证的文字记载,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与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 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张琴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琴” 。现在,这名扬四海的“四大名琴”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大的。
  
  一、号钟   号钟是周代的名琴,此琴音质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春秋时期的俞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国的贤明君主齐桓公手中。齐桓公通晓音律。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对号钟尤为珍爱。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二、绕梁   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其语源于《列子》中的一个故事:周朝时,韩国著名女歌手韩娥去齐国,路过雍门时断了钱粮,无奈,只得卖唱求食。她那凄婉的歌声在空中回旋,如孤雁长鸣。韩娥离去三天后,其歌声仍缠绕回荡在屋梁之间,令人难以忘怀。
  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唐人杜佑《通典?乐典》:“宋孝武大明中,吴兴沈怀远被徙广州,造绕梁。其器与箜篌相似。怀远亡,其器亦绝。”
  有一次,楚庄王竟然连续七天不理朝政,把国家大事全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 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三、绿绮   绿绮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约前179-前118)弹奏的一张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家徒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如玉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绿绮是一张传世名琴,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即桐木、梓木结合的精华。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后来,绿绮就成了古琴的别称。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李群玉《戏赠魏十四》诗:“兰浦秋来烟雨深,几多情思在琴心。”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司马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文君听琴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从此,司马相如以琴追求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
  
  四、焦尾   焦尾是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133-192)亲手制作的一张琴。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音质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便取名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扬名四海。汉末,蔡邕惨遭杀害后,焦尾琴仍完好地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三百多年后,齐明帝在位时,为了欣赏古琴高手王仲雄的超人琴艺,特命人取出存放多年的焦尾琴,命王仲雄演奏。王仲雄连续弹奏了五日,并即兴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到了明朝,昆山人王逢年还收藏着蔡邕制造的这张焦尾琴。
  
  西晋傅玄《琴赋序》:“齐桓公有鸣琴曰号钟,楚庄有鸣琴曰绕梁,中世司马相如有绿绮,蔡邕有焦尾,皆名器也。”唐代李白《听蜀僧弹琴》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号钟、绕梁、绿绮、焦尾,因主人不同,而命运各异。如钟声激荡的号钟曾为俞伯牙觅得知音,最终成为齐桓公的爱物;如孤雁长鸣、余音不绝的绕梁像美女一样无辜,它因迷得楚庄王不理朝政,最后落得个被捶为数段的下场;绿绮最浪漫多情,它曾伴着司马相如向卓文君示爱,促成一段千古佳话;最悲壮也最幸运的是焦尾,当它作为一截桐木在烈火中哭泣尖叫,即将爆裂的时候,恰被正亡命江湖的蔡邕发现,蔡邕于烈火中抢出,重新赋它以琴体生命。
  
  古典家具的用材,最名贵者当首推紫檀木,其次是黄花梨木,再者是鸡翅木和红木。其中紫檀木和黄花梨木家具因存世较少而十分名贵。

33、单位换算
  重量单位——石
  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路程单位——里
  周秦汉:一里=415.8米
  清光绪:一里=576米
  1929年:一里=500米
  
  金钱单位——两(黄金)
  
  唐贞观年间:1两=4130元
  唐开元年间:1两=2065元
  1两黄金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1贯(吊)钱 = 人民币200元
  
  宋:1两=924-1848元
  明:1两=660.8元
  
  长度单位——
  
  1 里 = 15 引
  1 引 = 10 丈
  1 丈 = 2 步
  1 步 = 5 尺
  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
  
  1 尺 = 10 寸
  1 寸 = 10 分
  1 分 = 10 厘
  1 厘 = 10 毫
  1 毫 = 10 丝
  1 丝 = 10 忽
  
  军队编制——
  
  周武王伐纣发布《牧誓》就提到“百夫长”、“千夫长”。
  而周代的军队也是以战车为核心,1辆战车及其配属的步兵合称“乘”,是最小的编制单位。
  
  战国时期的《司马法》一书的说法,每乘是甲士10名(3名上车作战,7名在车下作战),徒役20名。但也有人认为20个徒役中只有5名承担养马、炊饮,另外15名也参加战斗。
  
  比较一致的说法是每5乘编为1队,由仆射指挥;每两队(10乘)由“官”指挥;每10队(50乘)编为“卒”,由“卒长”指挥;每2卒(100乘)编为“师”,由“师氏”指挥。
  
  《周礼》(一般认为该书反映的是儒家理想中的国家制度,其中有一些是成书时的制度)的说法:
  步兵每5名编为“伍”,由伍长指挥;
  5个“伍”(25人)编为“两”,由“两司马”指挥;
  4个“两”编为“卒”(100人),由“卒长”指挥;
  5个“卒”编为“旅”(□□),由“旅帅”指挥;
  5个“旅”编为“师”(2□□),由“师帅”指挥;
  5个师编为“军”(12□□),由“军将”指挥。
  
  唐朝贞观年间:
  每10人为火,设火长;
  每5火为队(50人),设队正;
  每2队为旅(100人),设旅帅;
  每2旅为团(200人),设校尉;
  并分上、中、下府;另有特府,乃武周为拱卫东都洛阳特设。
  上府(1200人)-6团-12旅-24队-120火
  中府(1000人)-5团-10旅-20队-100火
  下府(800人) -4团-8旅- 16队- 80火
  特府(1□□)-5团-15旅-30队-150火

34、古代颜色
  红——
  
  粉红:即浅红色。
  别称:妃色杨妃色湘妃色妃红色 妃色妃红色——古同“绯”,粉红色。杨妃色湘妃色粉红皆同义。
  
  品红:比大红浅的红色。
  
  桃红:桃花的颜色,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
  
  海棠红:淡紫红色、较桃红色深一些,是非常妩媚娇艳的颜色。
  
  石榴红:石榴花的颜色,高色度和纯度的红色。
  
  樱桃色:鲜红色
  
  银红:银朱和粉红色颜料配成的颜色。多用来形容有光泽的各种红色,尤指有光泽浅红。
  
  大红:正红色,三原色中的红,传统的中国红,又称绛色。
  
  绛紫: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绯红:艳丽的深红。
  
  胭脂:1、女子装扮时用的胭脂的颜色。2、国画暗红色颜料。
  
  朱红:朱砂的颜色,比大红活泼,也称铅朱朱色丹色
  
  丹:丹砂的鲜艳红色。
  
  彤:赤色。
  
  茜色:茜草染的色彩,呈深红色。
  
  火红:火焰的红色,赤色。
  
  赫赤:深红,火红。泛指赤色、火红色。
  
  嫣红:鲜艳的红色。
  
  洋红:色橘红。
  
  炎:引申为红色。
  
  赤:本义火的颜色,即红色。
  
  绾:绛色;浅绛色。
  
  枣红:即深红。
  
  檀:浅红色,浅绛色。
  
  殷红:发黑的红色。
  
  酡红:像饮酒后脸上泛现的红色,泛指脸红
  
  酡颜:饮酒脸红的样子。亦泛指脸红色
  
  黄——
  
  鹅黄:淡黄色。
  
  鸭黄:小白色。
  
  缃色:浅黄色。
  
  绿——
  
  嫩绿:像刚长出的嫩叶的浅绿色。
  
  柳黄:像柳树芽那样的浅黄色。
  
  柳绿:柳叶的青绿色。
  
  竹青:竹子的绿色。
  
  葱黄:黄绿色,嫩黄色。
  
  葱绿:1、浅绿又略显微黄的颜色。2、草木青翠的样子。
  
  葱青:淡淡的青绿色。
  
  葱倩:青绿色。
  
  青葱:翠绿色,形容植物浓绿。
  
  油绿:光润而浓绿的颜色。以上几种绿色都是明亮可爱的色彩。
  
  绿沈(沉):深绿。
  
  碧色:1、青绿色。2、青白色,浅蓝色。
  
  碧绿:鲜艳的青绿色。
  
  青碧:鲜艳的青蓝色。
  
  翡翠色:1、翡翠鸟羽毛的青绿色。2、翡翠宝石的颜色。
  
  草绿:绿而略黄的颜色。
  
  青色:1、一类带绿的蓝色,中等深浅,高度饱和。3、本义是蓝色。4、一般指深绿色。5、也指黑色。6、四色印刷中的一色。7、特指三补色中的一色。
  
  青翠:鲜绿。
  
  青白:白而发青,尤指脸没有血色。
  
  鸭卵青:淡青灰色,极淡的青绿色。
  
  蟹壳青:深灰绿色。
  
  鸦青:鸦羽的颜色。即黑而带有紫绿光的颜色。
  
  绿色:1、在光谱中介于蓝与黄之间的那种颜色。2、本义:青中带黄的颜色。3、引申为黑色,如绿鬓:乌黑而光亮的鬓发。代指为青春年少的容颜。
  
  豆绿:浅黄绿色。
  
  豆青:浅青绿色。
  
  石青:淡灰绿色。
  
  玉色:玉的颜色,高雅的淡绿、淡青色。
  
  缥:绿色而微白。
  
  艾绿:艾草的颜色。偏苍白的绿色。
  
  松柏绿:经冬松柏叶的深绿。
  
  松花绿:亦作“松花”、“松绿”。偏黑的深绿色,墨绿。
  
  松花色:浅黄绿色。(松树花粉的颜色)《红楼梦》中提及松花配桃红为娇艳。
  
  蓝——
  
  蓝:三原色的一种。像晴天天空的颜色。
  
  靛青:也叫“蓝靛”。用蓼蓝叶泡水调和与石灰沉淀所得的蓝色染料。呈深蓝绿色。
  
  碧蓝:青蓝色。
  
  蔚蓝:类似晴朗天空的颜色的一种蓝色。
  
  宝蓝:鲜艳明亮的蓝色。
  
  蓝灰色:一种近于灰略带蓝的深灰色。
  
  藏青:蓝而近黑。
  
  藏蓝:蓝里略透红色。
  
  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黛螺:绘画或画眉所使用的青黑色颜料,代指女子眉妩。
  
  黛色:青黑色。
  
  黛绿:墨绿。
  
  黛蓝:深蓝色。
  
  黛紫:深紫色。
  
  紫色:蓝和红组成的颜色。古人以紫为祥瑞的颜色。代指与帝王、皇宫有关的事物。
  
  紫酱:浑浊的紫色。
  
  酱紫:紫中略带红的颜色。
  
  紫檀:檀木的颜色,也称乌檀色乌木色。
  
  绀青绀紫:纯度较低的深紫色。
  
  紫棠:黑红色。
  
  青莲:偏蓝的紫色。
  
  群青:深蓝色。
  
  雪青:浅蓝紫色。
  
  丁香色:紫丁香的颜色,浅浅的紫色,很娇柔淡雅的色彩。
  
  藕色:浅灰而略带红的颜色。
  
  藕荷色:浅紫而略带红的颜色。
  
  白——
  
  精白:纯白,洁白,净白,粉白。
  
  象牙白:乳白色。
  
  雪白:如雪般洁白。
  
  月白:淡蓝色。
  
  缟:白色。
  
  素:白色,无色。
  
  荼白:如荼之白色。
  
  霜色:白霜的颜色。
  
  花白:白色和黑色混杂的。斑白的夹杂有灰色的白。
  
  鱼肚白:似鱼腹部的颜色,多指黎明时东方的天色颜色。
  
  莹白:晶莹洁白。
  
  灰色:黑色和白色混和成的一种颜色。
  
  牙色:与象牙相似的淡黄色。
  
  铅白:铅粉的白色。铅粉,国画颜料,日久易氧化“返铅”变黑。铅粉在古时用以搽脸的化妆品。
  
  苍色:即各种颜色掺入黑色后的颜色,如苍翠苍黄苍青苍黑苍白。
  
  水色:水红、水绿、水蓝、淡青、湖蓝、湖绿皆是浅色。
  
  黑——
  
  玄色:赤黑色,黑中带红的颜色,又泛指黑色。
  
  玄青:深黑色。
  
  乌色:暗而呈黑的颜色。
  
  乌黑:深黑;漆黑。
  
  漆黑:非常黑的。
  
  墨色:即黑色。
  
  墨灰:即黑灰。
  
  黑色:亮度最低的非彩色的或消色差的物体的颜色;最暗的灰色;与白色截然不同的消色差的颜色;被认为特别属于那些既不能反射、又不能透过能使人感觉到的微小入射光的物体,任何亮度很低的物体颜色。
  
  缁色:帛黑色。
  
  煤黑象牙黑:都是黑,不过有冷暖之分。
  
  黧:黑中带黄的颜色。
  
  黎:黑中带黄似黎草色。
  
  黝:本义为淡黑色或微青黑色。
  
  黝黑:(皮肤暴露在太阳光下而晒成的)青黑色。
  
  黯:深黑色、泛指黑色。
  
  赤金:足金的颜色。
  
  金色:平均为深黄色带光泽的颜色。
  
  银白:带银光的白色。
  
  铜绿、乌金、老银:金属氧化后的色彩。
  
  国画颜料名称:
  
  银朱:呈暗粉色。
  
  胭脂:色暗红。用红蓝花、茜草、紫梗三种植物制成的颜料,年代久则有褪色的现象。
  
  朱砂:色朱红。用以画花卉、禽鸟羽毛。(黄色成分微高于红色成分,色艳丽,需注意与背景色调和,多数情况下不大面积使用。)
  
  朱膘:色橘红。明度比朱砂高,彩度比朱砂低。用以画花卉。
  
  赭石:色红褐。用以画山石、树干、老枝叶。
  石青:色青,依深浅分为-头青、二青、三青。用以画叶或山石。
  
  石绿:依深浅分为-头绿、二绿、三绿。用以画山石、树干、叶、点苔等。
  
  □□:亦称胡粉,色白,有蛤粉和铅粉两种。用以画白花、鸟,或调配其他颜料使用。
  
  花青:色藏青。用以画枝叶、山石、水波等。用蓼蓝或大蓝的叶子制成蓝靛,再提炼出来的青色颜料,蓝绿色或藏蓝色。用途相当广,可调藤黄成草绿或嫩绿色。广花,颜料。即广东产的花青。(微含红色成分,故与黄色调和后生成的绿色较为沉着)
  
  藤黄:色明黄。用以画花卉、枝叶。藤黄:明黄色。南方热带林中的海藤树,常绿乔木,茎高达二十米,从其树皮凿孔,流出黄色树脂,以竹筒承接,干透可作国画颜料。(亦含微量红色成分,有毒。和黑色配合时甚为醒目,多为危险警示色彩)
  
  赭石色:暗棕色矿物,用做颜料。
  
  雌黄:矿物名。成分是三硫化二砷(As2S3)橙黄色,半透明,可用来制颜料。古人用雌黄来涂改文字,因此称乱改文字、乱发议论为“妄下雌黄”,称不顾事实、随口乱说为“信口雌黄”。
  
  雄黄:中药名。为含硫化砷的矿石。别名石黄、黄石。
  
  石黄:国画颜料,即雄黄。
  
  洋红:色橘红。用以画花卉。
  
  古典文学常见色彩用词:
  
  鎏金:中国传统的一种镀金方法,把溶解在水银里的金子涂刷在银胎或铜胎器物上。
  
  飞金、泥金、洒金:用金粉或金属粉制成的金色涂料,用来装饰笺纸或调和在油漆中涂饰器物。洒金一说是指带斑点的图案。
  
  描金:为使器物美观而在其上用金银粉勾图、描绘作为装饰。
  
  花黄:古代妇女的面饰。用金黄色纸剪成星月花鸟等形贴在额上,或在额上涂点黄色。
  
  撒花:织物上的碎花图案。
  
  云斑:在颜色比较淡的或半透明的材料上的暗黑的或无光泽的条纹或斑点(如在大理石上)。
  
  云母纹:像云母断面及砂子闪烁光泽的纹理

35、经典毒物
  一、含甙类的植物
  
  1、夹竹桃:常绿灌木,开桃红色或白色花,分布广泛,其叶、花及树皮均有毒。
  2、洋地黄:亦称紫花毛地黄,草本植物,各地均有栽培。全柱覆盖短毛,叶卵形,初夏开花,朝向一侧,其叶有毒。
  3、铃兰:草本植物,东北及北部山林中野生,花为钟状,白色有香气,全草有毒。
  4、毒毛旋花:亦称箭毒羊角拗,灌木,我国云南、广东有栽培,花为黄色,有紫色斑点,白色乳汁,全株有毒。
  5、毒箭树:亦称“见血封喉”,落叶乔木,分布于广西、海南等地,高20~25米,叶卵状椭圆形,果实肉质呈紫红色,其液汁有毒。
  6、其他:高粱苗、木薯、杏桃李梅的仁、远志、桔梗、皂荚等。
  
  二、含生物碱类的植物
  
  1、曼陀罗:草本植物,高1~2米,茎直立,叶卵圆形,夏季开花,花筒状,花冠漏斗状,白色,全株有毒,种子毒性最强。
  2、颠茄: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一大一小,夏季开花,钟状,淡紫色,果实为浆果球形,成熟时黑紫色,其叶和根有毒。
  3、天仙子:草本植物,我国东北、河北、甘肃等地有野生,全株有毛,味臭,夏季开花,漏斗状呈黄色,全株有毒。
  4、乌头:草本植物,分布于我国中部及东部山地丘陵,茎直立,秋季开花,其根有毒。
  5、毒芹:草本植物,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内蒙一带,根状茎肥大有香气和甜味,秋季茎中空,花为白色,全草有毒。
  6、钩吻:亦称断肠草,常绿灌木,夏季开花,我国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有分布,其根、茎、叶均有毒。
  7、藏红花:多年生草本,花期11月上旬至中旬,毒素为秋水仙碱,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及腹泻,大量使用可致命。
  8、荷包牡丹:又叫荷包花、兔儿牡丹、铃儿草、鱼儿牡丹,罂粟科多年生草本,株高30~60cm,具肉质根状茎。全株有毒,能引起抽搐等神经症状。
  9、贝母:多年生草本植物,常作室内植物,全株有毒,含有贝母碱,会引起喉部过敏,大量摄入可引起喉咙肿胀窒息。
  10、蓖麻:大戟科蓖麻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株有毒,含有蓖麻碱和□□,可灼伤口喉,引起抽搐并可致死。
  11、水仙:石蒜科多年生草本,为中国著名花卉之一,但却有毒,误食后有呕吐、腹痛、脉搏频微、出冷汗、下痢、呼吸不规律、体温上升、昏睡、虚脱等,严重者发生痉挛、麻痹而死。
  12、夺命草:高约30~60厘米,茎基部着生长条形叶,花茎顶端稀疏着生绿白色六瓣花。分布于北美草地及多岩多林地区,误食可引起消化系统障碍,中毒症状与百合相似,严重时可致死。
  13、飞燕草:毛莨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株高50-90厘米,全草有毒,其中以种子的毒性最大,主要含有生物碱,误食后会引起神经系统中毒,中毒后呼吸困难,血液循环障碍,肌肉、神经麻痹或产生痉挛现象。
  14、风信子:风信子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球茎有毒性,如果误食,会引起头晕、胃痉挛、拉肚子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瘫痪并可致命。
  15、商陆: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1.5m。根有毒,可引起消化障碍及中毒反应,但幼株叶在水煮,晒晾后可削弱毒性。
  15、其他:雷公藤(根有毒)、马钱子(番木鳖)种子剧毒。
  
  三、含毒蛋白类的植物
  
  1、相思子:亦称红豆,分布于我国南方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为木质藤本,枝细弱,春夏开花,种子椭圆形,在脐的一端黑色,上端朱红色。其根、叶、种子均有毒,种子最毒。种子外壳较硬,误食无破损的种子不易中毒,而一粒果仁即可使人致死,主要症状有:在数小时至一日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肠绞痛、腹泻、便血、无尿、瞳孔散大、惊厥、呼吸困难和心力衰竭,严重的呕吐和腹泻可导致脱水、酸中毒和休克,甚至出现黄疽、血尿等溶血现象,一般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尸检可见胃和肠内大面积溃疡及出血。
  2、巴豆树:乔木,分布于云南、四川、广东、台湾等地,夏季开花,种子有毒。
  
  四、含酚类的植物
  
  1、常春藤:常绿木质藤本,各地均有分布,叶椭圆形,晚秋开花,果实球形,橙色。全株有毒。
  2、毒鱼藤:亦称毛鱼藤,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叶小,夹果,根茎叶均有毒。主要对鱼类毒性大。
  3、其他:栎树、野葛、漆树、地薯、槟榔等。特别说明:嚼槟榔可以增大口腔癌的发病几率。
  
  五、其他
  
  1、蘑菇:种类繁多,属于真菌类,此处不多螯述。
  2、其他常见有毒植物:黄杨、菊花、升麻、冬青、风信子、仙人球、芒果(皮和种子)、榭寄生、桑椹、鸢尾、接骨木、杜鹃花、万年青等。
  
  ------------------------------------------------------------------------------
  
  可能常用的,摘下:
  
  夹竹桃 :夹竹桃的茎、叶、花朵都有毒,它分泌出的乳白色汁液含有一种叫夹竹桃苷的有毒物质,误食会中毒。干燥的3克就能使人死亡。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律紊乱、心跳缓慢、不规则,最后出现室颤、晕厥、抽搐、昏迷、或心动过速、异位心律–死于循环衰竭。
  
  水仙花 :人体一旦接触到水仙花叶和花的汁液,可导致皮肤红肿;如果这种汁液不小心弄到眼睛里去,那么后果更为严重。水仙花鳞茎内含有拉丁可毒素,误食后会引起呕吐。
  
  荷包花 :罂粟科多年生草本,株高30~60cm,具肉质根状茎。全株有毒,能引起抽搐等神经症状。
  
  铃兰 :各个部位有毒,特别是叶子,甚至是保存鲜花的水也会有毒,不要用手搓捻,更不要尝,也不要喝用铃兰花浸泡的水。中毒症状:面部潮红,紧张易怒,头疼,幻觉,红斑,瞳孔放大,呕吐,胃疼,恶心,心跳减慢,心力衰竭,昏迷,死亡。
  
  百合 :其花香中含有一种特殊的兴奋剂,久闻后如同饮酒,会令人过度兴奋,神思不宁,甚至夜不能眠。
  
  一品红 :全株有毒。白色乳汁一旦接触皮肤,会使皮肤产生红肿等过敏症状,误食茎、叶有中毒死亡的危险。
  
  杜鹃花 :黄色杜鹃的植株和花内均含有毒素,误食后会引起中毒;白色杜鹃的花中含有四环二萜类毒素,中毒后引起呕吐、呼吸困难、四肢麻木等。
  
  虞美人 :全株有毒,尤其以果实的毒性最大,误食后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中毒,严重的甚至可导致生命危险。
  
  曼陀罗:植株有毒,果实有剧毒。误食后症状:口、咽喉发干,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脉快、瞳孔散大、谵语幻觉、抽搐等,严重者进一步发生昏迷及呼吸、回圈衰竭而死亡。
  
  相思子:亦称红豆,种子椭圆形,在脐的一端黑色,上端朱红色。其根、叶、种子均有毒,种子最毒。种子外壳较硬,误食无破损的种子不易中毒,而一粒果仁即可使人致死,中毒后,通常要经数小时至数天的潜伏期才出现综合征。可表现为口腔灼烧感、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血痢、腹部痉挛性疼痛、昏睡、定向障碍、惊厥、黏膜发绀、昏迷、循环衰竭、视网膜出血、血尿和少尿、呼吸困难和心力衰竭,一般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尸检可见胃和肠内大面积溃疡及出血。
  
  花叶万年青 :花叶内含有草酸和天门科素,误食后会引起口腔、咽喉、食道、胃肠肿瘤,甚至伤害声带,使人变哑。
  
  南天竹:又名天竹,全株有毒,主要含天竹碱、天竹苷等,误食会引起全身抽搐、痉挛、昏迷等中毒症状。
  
  ------------------------------------------------------------------------------
  
  1)毒箭树:“见血封喉”,果实肉质呈紫红色,树汁呈乳白色,剧毒,一旦液汁经伤口进入血液–就有生命危险。秒杀。古人常把汁液涂于箭上。
  
  2)钩吻:“断肠草”,全身有毒,尤其根、嫩叶毒性最大,常将断肠草误认为金银花而误食,误食会在短时间内呈现烧心、头痛、恶心呕吐、口吐白沫、腹痛不止等中毒症状,有说法吃下后肠子会变黑粘连,人会腹痛不止而死。解毒:解毒方法是洗胃,服碳灰,再用碱水和催吐剂。洗胃后用绿豆、金银花和甘草急煎后服用。
  
  3)夺命草:花茎顶端稀疏着生绿白色六瓣花。分布于北美草地及多岩多林地区。常将其误认作野百合或野洋葱。
  
  4)金刚石:具有疏水亲油的特性。当人服食下金刚石粉末后,金刚石粉末会粘在胃壁上,在长期的摩擦中会让人得胃溃疡,不及时治疗会死于胃出血,是种难以让人提防的慢性毒剂。文艺复兴时期,用金刚石粉末制成的□□曾流行在意大利豪门之间。
  
  5)鸩,鸩酒:鸩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比鹰大,鸣声大而凄厉,脖子上有一圈发亮羽毛的大鸟,鸩鸟眼里充满着血红的颜色,鸩鸟只能生活在有古木有蛇蝎的山林里,它喜欢筑巢于高数丈的毒栗子树上,鸩鸟筑巢的毒栗子树下数十步内寸草不长,石头上都有暗黑的斑点和细微的裂痕,这是鸩鸟类的粪便落在石头上的缘故。鸩鸟除了吃毒栗子,也啄食毒蛇,山林内,凡是有毒之物必然由鸩来吃。其羽毛有剧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鸩酒,毒性很大,几乎不可解救。久而久之鸩酒就成了毒酒的统称。
  
  6)鹤顶红:是红信石。红信石就是□□的一种天然矿物–加工以后就是著名的□□。“鹤顶红”不过是古时候对□□的一个隐晦的说法而已。砷进入人体后–会和蛋白质的硫基结合,使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可以阻断细胞内氧化供能的途径,使人快速缺少ATP供能死亡,和氢氰酸的作用机理类似。
  
  7)□□:单晶晶形为八面体,也有菱形十二面体。集合体星状、皮壳状、毛发状、土状、钟乳状。白色有时带天蓝、黄、红色调,也有无色,条痕白色或淡黄。玻璃至金刚光泽,亦有油脂、丝绢光泽。断口贝壳状,性脆,溶于水,有剧毒。
  
  ------------------------------------------------------------------------------
  
  万用解□□:绿豆、金银花和甘草。同样的还有荔枝蒂、生豆浆等。
  
  ------------------------------------------------------------------------------
  
  优雅的□□——植物
  
  1)迅速致命类:
  名称–巴巴多斯坚果–麻风树坚果–医药果–催泻果
  毒性–6级
  地域–非洲–中南美洲–亚洲
  性质–15英尺高–枝叶繁茂–黄色黏液–花小有毛
  症状–呼吸困难–喉咙疼痛–呕吐–腹泻–嗜睡–腿部抽筋
  发作时间–15-20分钟
  解毒–洗胃
  注意–其种子具有上瘾性–极危险
  
  名称–颠茄–莨菪–巴巴多斯百合
  毒性–6级
  地域–欧亚大陆–北美
  性质–植物上下全有剧毒–但在医药上有很大的作用–主要制作阿托品来刺激中枢神经。花为暗蓝紫色–浆果是黑紫色。该毒性可经由食物链传导
  症状–瞳孔放大–心率加速–皮肤发热–干燥–口干–丧失方向感–产生幻觉–视力减弱–心跳声音加大–行为具有攻击性–惊厥–昏迷–死亡
  发作时间–几小时-几天
  解毒–使用缩瞳药–洗胃–呕吐
  
  名称–箭毒马钱子–月籽藤
  毒性–6级
  地域–中美洲–南美洲北部
  性质–各个部位全有毒–被用来制作毒箭–但是吞食该毒则无害
  症状–从面部开始僵硬–肺部瘫痪–无法呼吸–死亡–且尸体变蓝
  发作时间–立即
  解毒–无法可救–因为扩展的太快
  注意–该□□是一种比钻石还要贵重的商品–可医用
  
  名称–芹叶钩物–有毒的欧芹
  毒性–6级
  地域–欧亚大陆–美洲东海岸
  性质–各个部位有毒–与普通芹菜几乎一样–花期的果实毒性最大
  症状–肌肉僵硬–脉搏微弱–死亡过程极疼痛–视力丧失–但中毒者至死也保持清醒
  发作时间–半小时–但死亡要数小时
  解毒–中毒后立刻洗胃–但成功率很小
  
  名称–曼佗罗–疯狂的苹果–魔鬼的喇叭
  毒性–6级
  地域–气候温暖处
  性质–花是白色或紫色–漏斗状–但香味怪异–果实多刺–各个部位有毒–特别是枯萎后的叶子–可药用
  症状–头痛–脱水–干燥–瞳孔扩大–失明–无意识运动–狂燥–精神错乱–嗜睡–惊厥–昏迷–死亡
  发作时间–几小时
  解毒–催吐–注射镇静剂
  
  名称–铃兰
  毒性–6级
  地域–北美–西欧–但作为观赏植物全世界都有
  性质–白色的铃铛状花朵–非常美丽–偶尔有橘红色的果实–各个部位有毒–特别是叶子–甚至是保存鲜花的水也会有毒
  症状–面部潮红–紧张易怒–头疼–幻觉–红斑–瞳孔放大–呕吐–胃疼–恶心–心跳减慢–心力衰竭–昏迷–死亡
  发作时间–立刻
  解毒–洗胃–服用心脏镇静剂
  
  名称–舟形乌头–乌头
  毒性–6级
  地域–北半球温带地区
  性质–各个部位有毒–特别是根和叶–可药用
  症状–可通过皮肤吸收–灼热–刺痛–麻木–恶心–呕吐–呼吸瘫痪–血压降低–体温急剧下降–中毒者的血液会像冰一样寒冷----剧烈疼痛–呼吸急促–心脏麻痹–死亡–但中毒者始终保持清醒
  发作时间–立刻–但死亡则在10分钟-数小时
  解毒–没有特别有效方法–洗胃–吸氧–刺激心脏–但效果不大
  注意–如果不过量–24小时症状会自动消失
  
  名称–相思豆–爱情豆
  毒性–6级
  地域–非洲–亚洲–太平洋岛屿–中美洲
  性质–主要毒素在种子里
  症状–阻碍消化–腹泻–恶心–呕吐–惊厥–混合出血–昏迷–心力衰竭–死亡–尸体口部会腐烂
  发作时间–几小时-三天
  解毒–潜伏期比较长–服用高碳水化合物
  
  名称–北美杜鹃花–杜鹃花
  毒性–6级
  地域–全世界
  性质–北美杜鹃花无香味–而杜鹃花有香味–所有部位有毒
  症状–恶心–无力–呕吐–麻痹–脉搏减慢–血压降低–腹泻–痉挛–昏迷–死亡
  发作时间–六小时后
  注意–其蜂蜜是有毒的
  
  名称–双子柏
  毒性–6级
  地域–任何地方
  性质–所有部位有毒
  症状–失水–使女性月经不止–惊厥–皮肤水泡腐烂–胃炎–呕吐–昏迷–肾脏衰竭
  发作时间–死亡会在呼吸困难的十小时-数天
  解毒–牛奶–洗胃
  
  名称–伯利恒之星–夏季雪花
  毒性–6级
  地域–气候温暖处–特别是中东
  性质–高大–无叶–白色星状花–所有部位有毒
  症状–气短–呼吸困难–死亡
  发作时间–立刻
  解毒–洗胃
  
  名称–马达加斯加毒树
  毒性–6级
  地域–马达加斯加–夏威夷
  性质–主要毒素在籽–有浓烈香味
  症状–心脏麻痹–死亡
  发作时间–立刻
  解毒–刺激心脏
  
  名称–英国短叶紫杉–欧洲红豆杉
  毒性–6级
  地域–北半球
  性质–除果实外都有毒
  症状–恶心–呕吐–腹泻–瞳孔放大–乏力–面色苍白–发抖–心脏衰竭–死亡–尸体检查只有胃里才能发现毒素
  发作时间–一小时
  
  2)容易误食类:
  名称–类叶升麻–蛇果
  毒性–5级
  地域–北美洲森林
  性质–叶大–有绒毛–花为白色或蓝色–夏秋结浆果
  症状–胃部灼热–眼花–脉搏加速–热心–呕吐–腹泻–惊厥–休克–皮疹
  发作时间–几小时-几天–一般为48小时
  解毒–洗胃–服用牛奶、蛋清
  
  名称–蓖麻子–蓖麻
  毒性–6级
  地域–非洲–北美洲–印度
  性质–咀嚼两颗就会死亡–但吞食却不太会中毒–该毒素是已知的最毒的物质之一
  症状–恶心–呕吐–嗜睡–苍白–昏迷–循环系统崩溃–严重出血–惊厥–死亡
  发作时间–几小时-几天
  解毒–洗胃
  注意–蓖麻榨的油是没有毒的
  
  名称–麦仙翁
  毒性–4级
  地域–欧洲–北美洲
  性质–高大–灰色–花瓣是紫色–籽是毒素源泉–黑色–但全部部位有毒
  症状–恶心–肠胃炎–眼花–乏力–剧痛–昏迷–呼吸困难–死亡
  发作时间–半小时-一小时
  解毒–洗胃
  
  名称–瑞香–灌木月桂
  毒性–5级
  地域–欧亚大陆–北美
  性质–春季开花–丁香紫色–白色–芳香–全部有毒
  症状–呼吸道灼热–呕吐–腹泻–乏力–惊厥–死亡
  发作时间–45分钟-几小时
  解毒–洗胃–补液
  注意–枯萎后仍有毒
  
  名称–枯死的卡马夏植物–睡莲
  毒性–4级
  地域–除了夏威夷、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等地都可以生长
  性质–以球茎为中心–花瓣向周围展开–全部有毒–特别是种子
  症状–乏力–虚脱–呼吸困难–昏迷–死亡
  发作时间–几小时
  解毒–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呕吐或洗胃
  注意–脱水的植物仍然有毒
  
  名称–傻瓜欧芹–野生欧芹
  毒性–4级
  地域–一年生草本植物–与芹叶钩物类似–没有紫色斑点–全部部位有毒
  症状–肌肉僵硬–脉搏微弱–死亡过程极疼痛–视力丧失–但中毒者至死也保持清醒
  发作时间–几小时-几天
  解毒–洗胃
  
  名称–草原藏红花–秋水仙
  毒性–5级
  地域–欧亚大陆
  性质–所有部位有毒–尤其是球茎
  症状–喉咙灼热–腹泻–心脏血管崩溃–狂语–感觉障碍–惊厥–肌肉无力–呼吸困难–甚至与□□中毒相似–中毒者50%死亡
  发作时间–2-6小时–死亡在2-3天内出现–中毒者到死保持清醒
  解毒–活性碳治疗–洗胃
  注意–可药用–与大蒜相似
  
  名称–山月桂–阿尔卑斯月桂
  毒性–5级
  地域–北美洲潮湿地带
  性质–叶子–枝条–花朵和花粉有毒–其蜂蜜会将毒性的苦味遮盖住
  症状–流泪–呼吸困难–心跳减慢–肾脏衰竭–体力减弱–惊厥–麻痹
  发作时间–6小时–死亡可能要几天
  解毒–洗胃
  注意–北美山鸡食用山月桂–该毒素会由食物链传播
  
  名称–美洲商陆–美洲颠茄
  毒性–4级
  地域–温热带都有
  性质–白色下垂花–黑色果实–所有部位有毒
  症状–恶心–呕吐–腹泻–呼吸困难–乏力–痉挛–惊厥–死亡
  发作时间–2小时
  解毒–洗胃
  注意–叶子和茎处理后可作绿色植物食用
  
  名称–女贞
  毒性–5级
  地域–全世界
  性质–所部部位有毒–特别是黑色的浆果
  症状–呕吐–虚脱–血压降低–死亡
  发作时间–2小时
  解毒–洗胃
  注意–女贞会引起皮疹
  
  名称–水生芹叶钩物–疯草
  毒性–6级–但随时间有变化
  地域–北美
  性质–潮湿处生长–全部部位有毒–高大–花小白色–有黄色芳香油状物
  症状–不安–胃疼–恶心–呕吐–腹泻–呼吸困难–痉挛–死亡
  发作时间–20分钟-1小时
  解毒–催吐–面孔制痉挛–洗胃
  
  3)可少量食用类:
  名称–阿开木
  毒性–5级–死亡率40%-80%
  地域–非洲–西印度群岛
  性质–没有成熟和腐烂的子叶有毒–成熟的可食用
  症状–恶心–呕吐–血压降低–昏迷–惊厥–死亡
  发作时间–6小时-1天–24小时内死亡
  解毒–洗胃–注射葡萄糖
  注意–尸体大脑中有血
  
  名称–木薯
  毒性–5级
  地域–美洲热带地区
  性质–根部有毒–并且出现类似□□中毒–中毒仅是由于不正常烹饪
  症状–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抽搐–惊厥–昏迷–死亡
  发作时间–几分钟-几小时
  解毒–洗胃
  
  名称–接骨木
  毒性–4级
  地域–美国中南部及加拿大
  性质–除煮熟的果实外有毒
  症状–头疼–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惊厥–可能会死亡
  发作时间–几小时
  解毒–洗胃
  注意–成熟的果实无毒
  
  名称–曼得拉草–五月苹果
  毒性–4级
  地域–中东地区
  性质–除成熟果实都有毒–有令人昏晕的甜香
  症状–呕吐–感觉迟钝–瞳孔放大–昏迷–死亡
  发作时间–几分钟-半小时
  解毒–洗胃
  
  名称–月籽藤
  毒性–5级
  地域–北美洲
  性质–蓝黑色果实–所有部位有毒
  症状–腹泻–惊厥–休克–死亡
  发作时间–几小时
  
  解毒–洗胃
  名称–大黄
  毒性–4级
  地域–北半球沙地
  性质–除了叶子有毒–其它可食用
  症状–恶心–呕吐出血–乏力–呼吸困难–钙流失–引发心脏病–呼吸停止
  发作时间–几小时
  解毒–洗胃–催吐–补液
  
  4)药用类:
  名称–泻根–白色泻根
  毒性–4级
  地域–北半球温带
  性质–根部和浆果有毒
  症状–口部灼热–恶心–呕吐–水泡–腹泻–惊厥–昏迷–呼吸停止–死亡
  发作时间–几小时
  解毒–洗胃–保持安静–润滑油–止痛药
  
  名称–金鸡纳皮–奎宁
  毒性–4级
  地域–南美山脉–非洲东部–高加索–澳洲–东南亚
  性质–毒素集中在树皮–味道很苦
  症状–恶心–呕吐–出血–眼花–虚脱–昏迷–麻痹–心力衰竭–死亡
  发作时间–几小时
  解毒–洗胃–注射肾上腺素
  
  名称–药西瓜–苦黄瓜
  毒性–5级
  地域–地中海区–中美洲
  性质–所有部位有毒–可做杀虫剂
  症状–腹泻–头痛–肾脏衰竭–死亡
  发作时间–几小时
  解毒–牛奶可减缓–阿托品减少分泌物–止痛药–挺过48小时后可能存活
  
  名称–巴豆油–藤黄
  毒性–6级
  地域–东南亚–北美
  性质–果实和提炼的油有毒
  症状–皮肤水泡–过敏–腹泻–呕吐–心动过速–昏迷–死亡
  发作时间–10-15分钟
  解毒–喝大量的水–静脉注射
  
  名称–麦角–圣安东尼之火
  毒性–5级
  地域–所有地区
  性质–其实是一种菌类寄生虫–感染谷类–特别是黑麦–而且毒性是可以积累的
  症状–恶心–呕吐–头痛–麻木–昏迷–呼吸停止–血管收缩–痉挛–中枢神经被破坏–精神异常–死亡
  发作时间–几天-几周
  解毒–镇静剂–洗胃后使用活性碳
  
  名称–毛地黄–神针
  毒性–5级
  地域–美洲沿岸
  性质–高大–花为紫色、白色–果实多籽–所有部位有毒
  症状–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脉搏缓慢–刺激心脏–死亡
  发作时间–20-30分钟
  解毒–洗胃后用活性碳–长期使用□□
  注意–本身过量使用引起心脏病–但是又是治疗心脏病的药物
  
  名称–印第安眼草–哮喘草
  毒性–5级
  地域–北半球
  性质–花是蓝色、红色、白色的–全部部位有毒
  症状–恶心–呕吐–虚脱–瞳孔放大–昏迷–惊厥–死亡
  发作时间–1小时-几小时
  解毒–洗胃–安定剂–人工呼吸
  
  名称–吐根
  毒性–5级
  地域–欧洲–美洲
  性质–汁液和浆果有毒–注射比口服更有有效–毒性可积累
  症状–恶心–呕吐–精神疲劳。呼吸困难–心动过速–血压降低–虚脱–心力衰竭–死亡
  发作时间–立刻–死亡在24小时-1周–但复原要1年
  解毒–洗胃后用吗啡–休息

36、常见名字
  梦琪、忆柳、之桃、慕青、问兰、尔岚、元香、初夏、沛菡、傲珊、曼文、乐菱、痴珊、恨玉、惜文、香寒、新柔、语蓉、海安、夜蓉、
  
  涵柏、水桃、醉蓝、春儿、语琴、从彤、傲晴、语兰、又菱、碧彤、元霜、怜梦、紫寒、妙彤、曼易、南莲、紫翠、雨寒、易烟、如萱、
  
  若南、寻真、晓亦、向珊、慕灵、以蕊、寻雁、映易、雪柳、孤岚、笑霜、海云、凝天、沛珊、寒云、冰旋、宛儿、绿真、盼儿、晓霜、
  
  碧凡、夏菡、曼香、若烟、半梦、雅绿、冰蓝、灵槐、平安、书翠、翠风、香巧、代云、梦曼、幼翠、友巧、听寒、梦柏、醉易、访旋、
  
  亦玉、凌萱、访卉、怀亦、笑蓝、春翠、靖柏、夜蕾、冰夏、梦松、书雪、乐枫、念薇、靖雁、寻春、恨山、从寒、忆香、觅波、静曼、
  
  凡旋、以亦、念露、芷蕾、千兰、新波、代真、新蕾、雁玉、冷卉、紫山、千琴、恨天、傲芙、盼山、怀蝶、冰兰、山柏、翠萱、恨松、
  
  问旋、从南、白易、问筠、如霜、半芹、丹珍、冰彤、亦寒、寒雁、怜云、寻文、乐丹、翠柔、谷山、之瑶、冰露、尔珍、谷雪、乐萱、
  
  涵菡、海莲、傲蕾、青槐、冬儿、易梦、惜雪、宛海、之柔、夏青、亦瑶、妙菡、春竹、痴梦、紫蓝、晓巧、幻柏、元风、冰枫、访蕊、
  
  南春、芷蕊、凡蕾、凡柔、安蕾、天荷、含玉、书兰、雅琴、书瑶、春雁、从安、夏槐、念芹、怀萍、代曼、幻珊、谷丝、秋翠、白晴、
  
  海露、代荷、含玉、书蕾、听白、访琴、灵雁、秋春、雪青、乐瑶、含烟、涵双、平蝶、雅蕊、傲之、灵薇、绿春、含蕾、从梦、从蓉、
  
  初丹。听兰、听蓉、语芙、夏彤、凌瑶、忆翠、幻灵、怜菡、紫南、依珊、妙竹、访烟、怜蕾、映寒、友绿、冰萍、惜霜、凌香、芷蕾、
  
  雁卉、迎梦、元柏、代萱、紫真、千青、凌寒、紫安、寒安、怀蕊、秋荷、涵雁、以山、凡梅、盼曼、翠彤、谷冬、新巧、冷安、千萍、
  
  冰烟、雅阳、友绿、南松、诗云、飞风、寄灵、书芹、幼蓉、以蓝、笑寒、忆寒、秋烟、芷巧、水香、映之、醉波、幻莲、夜山、芷卉、
  
  向彤、小玉、幼南、凡梦、尔曼、念波、迎松、青寒、笑天、涵蕾、碧菡、映秋、盼烟、忆山、以寒、寒香、小凡、代亦、梦露、映波、
  
  友蕊、寄凡、怜蕾、雁枫、水绿、曼荷、笑珊、寒珊、谷南、慕儿、夏岚、友儿、小萱、紫青、妙菱、冬寒、曼柔、语蝶、青筠、夜安、
  
  觅海、问安、晓槐、雅山、访云、翠容、寒凡、晓绿、以菱、冬云、含玉、访枫、含卉、夜白、冷安、灵竹、醉薇、元珊、幻波、盼夏、
  
  元瑶、迎曼、水云、访琴、谷波、乐之、笑白、之山、妙海、紫霜、平夏、凌旋、孤丝、怜寒、向萍、凡松、青丝、翠安、如天、凌雪、
  
  绮菱、代云、南莲、寻南、春文、香薇、冬灵、凌珍、采绿、天春、沛文、紫槐、幻柏、采文、春梅、雪旋、盼海、映梦、安雁、映容、
  
  凝阳、访风、天亦、平绿、盼香、觅风、小霜、雪萍、半雪、山柳、谷雪、靖易、白薇、梦菡、飞绿、如波、又晴、友易、香菱、冬亦、
  
  问雁、妙春、海冬、半安、平春、幼柏、秋灵、凝芙、念烟、白山、从灵、尔芙、迎蓉、念寒、翠绿、翠芙、靖儿、妙柏、千凝、小珍、
  
  天巧。妙旋、雪枫、夏菡、元绿、痴灵、绮琴、雨双、听枫、觅荷、凡之、晓凡、雅彤、香薇、孤风、从安、绮彤、之玉、雨珍、幻丝、
  
  代梅、香波、青亦、元菱、海瑶、飞槐、听露、梦岚、幻竹、新冬、盼翠、谷云、忆霜、水瑶、慕晴、秋双、雨真、觅珍、丹雪、从阳、
  
  元枫、痴香、思天、如松、妙晴、谷秋、妙松、晓夏、香柏、巧绿、宛筠、碧琴、盼兰、小夏、安容、青曼、千儿、香春、寻双、涵瑶、
  
  冷梅、秋柔、思菱、醉波、醉柳、以寒、迎夏、向雪、香莲、以丹、依凝、如柏、雁菱、凝竹、宛白、初柔、南蕾、书萱、梦槐、香芹、
  
  南琴、绿海、沛儿、晓瑶、听春、凝蝶、紫雪、念双、念真、曼寒、凡霜、飞雪、雪兰、雅霜、从蓉、冷雪、靖巧、翠丝、觅翠、凡白、
  
  乐蓉、迎波、丹烟、梦旋、书双、念桃、夜天、海桃、青香、恨风、安筠、觅柔、初南、秋蝶、千易、安露、诗蕊、山雁、友菱、香露、
  
  晓兰、白卉、语山、冷珍、秋翠、夏柳、如之、忆南、书易、翠桃、寄瑶、如曼、问柳、香梅、幻桃、又菡、春绿、醉蝶、亦绿、诗珊、
  
  听芹、新之、易巧、念云、晓灵、静枫、夏蓉、如南、幼丝、秋白、冰安、秋白、南风、醉山、初彤、凝海、紫文、凌晴、香卉、雅琴、
  
  傲安、傲之、初蝶、寻桃、代芹、诗霜、春柏、绿夏、碧灵、诗柳、夏柳、采白、慕梅、乐安、冬菱、紫安、宛凝、雨雪、易真、安荷、
  
  静竹、代柔、丹秋、绮梅、依白、凝荷、幼珊、忆彤、凌青、之桃、芷荷、听荷、代玉、念珍、梦菲、夜春、千秋、白秋、谷菱、飞松、
  
  初瑶、惜灵、恨瑶、梦易、新瑶、曼梅、碧曼、友瑶、雨兰、夜柳、香蝶、盼巧、芷珍、香卉、含芙、夜云、依萱、凝雁、以莲、易容、
  
  元柳、安南、幼晴、尔琴、飞阳、白凡、沛萍、雪瑶、向卉、采文、乐珍、寒荷、觅双、白桃、安卉、迎曼、盼雁、乐松、涵山、恨寒、
  
  问枫、以柳、含海、秋春、翠曼、忆梅、涵柳、梦香、海蓝、晓曼、代珊、春冬、恨荷、忆丹、静芙、绮兰、梦安、紫丝、千雁、凝珍、
  
  香萱、梦容、冷雁、飞柏、天真、翠琴、寄真、秋荷、代珊、初雪、雅柏、怜容、如风、南露、紫易、冰凡、海雪、语蓉、碧玉、翠岚、
  
  语风、盼丹、痴旋、凝梦、从雪、白枫、傲云、白梅、念露、慕凝、雅柔、盼柳、半青、从霜、怀柔、怜晴、夜蓉、代双、以南、若菱、
  
  芷文、寄春、南晴、恨之、梦寒、初翠、灵波、巧春、问夏、凌春、惜海、亦旋、沛芹、幼萱、白凝、初露、迎海、绮玉、凌香、寻芹、
  
  秋柳、尔白、映真、含雁、寒松、友珊、寻雪、忆柏、秋柏、巧风、恨蝶、青烟、问蕊、灵阳、春枫、又儿、雪巧、丹萱、凡双、孤萍、
  
  紫菱、寻凝、傲柏、傲儿、友容、灵枫、尔丝、曼凝、若蕊、问丝、思枫、水卉、问梅、念寒、诗双、翠霜、夜香、寒蕾、凡阳、冷玉、
  
  平彤、语薇、幻珊、紫夏、凌波、芷蝶、丹南、之双、凡波、思雁、白莲、从菡、如容、采柳、沛岚、惜儿、夜玉、水儿、半凡、语海、
  
  听莲、幻枫、念柏、冰珍、思山、凝蕊、天玉、问香、思萱、向梦、笑南、夏旋、之槐、元灵、以彤、采萱、巧曼、绿兰、平蓝、问萍、
  
  绿蓉、靖柏。迎蕾、碧曼、思卉、白柏、妙菡、怜阳、雨柏、雁菡、梦之、又莲、乐荷、寒天、凝琴、书南、映天、白梦、初瑶、恨竹、
  
  平露、含巧、慕蕊、半莲、醉卉、天菱、青雪、雅旋、巧荷、飞丹、恨云、若灵、尔云、幻天、诗兰、青梦、海菡、灵槐、忆秋、寒凝、
  
  凝芙、绮山、静白、尔蓉、尔冬、映萱、白筠、冰双、访彤、绿柏、夏云、笑翠、晓灵、含双、盼波、以云、怜翠、雁风、之卉、平松、
  
  问儿、绿柳、如蓉、曼容、天晴、丹琴、惜天、寻琴、痴春、依瑶、涵易、忆灵、从波、依柔、问兰、山晴、怜珊、之云、飞双、傲白、
  
  沛春、雨南、梦之、笑阳、代容、友琴、雁梅、友桃、从露、语柔、傲玉、觅夏、晓蓝、新晴、雨莲、凝旋、绿旋、幻香、觅双、冷亦、
  
  忆雪、友卉、幻翠、靖柔、寻菱、丹翠、安阳、雅寒、惜筠、尔安、雁易、飞瑶、夏兰、沛蓝、静丹、山芙、笑晴、新烟、笑旋、雁兰、
  
  凌翠、秋莲、书桃、傲松、语儿、映菡、初曼、听云、孤松、初夏、雅香、语雪、初珍、白安、冰薇、诗槐、冷玉、冰巧、之槐、香柳、
  
  问春、夏寒、半香、诗筠、新梅、白曼、安波、从阳、含桃、曼卉、笑萍、碧巧、晓露、寻菡、沛白、平灵、水彤、安彤、涵易、乐巧、
  
  依风、紫南、亦丝、易蓉、紫萍、惜萱、诗蕾、寻绿、诗双、寻云、孤丹、谷蓝、惜香、谷枫、山灵、幻丝、友梅、从云、雁丝、盼旋、
  
  幼旋、尔蓝、沛山、代丝、痴梅、觅松、冰香、依玉、冰之、妙梦、以冬、碧春、曼青、冷菱、雪曼、安白、香桃、安春、千亦、凌蝶、
  
  又夏、南烟。靖易、沛凝、翠梅、书文、雪卉、乐儿、傲丝、安青、初蝶、寄灵、惜寒、雨竹、冬莲、绮南、翠柏、平凡、亦玉、孤兰、
  
  秋珊、新筠、半芹、夏瑶、念文、晓丝、涵蕾、雁凡、谷兰、灵凡、凝云、曼云、丹彤、南霜、夜梦、从筠、雁芙、语蝶、依波、晓旋、
  
  念之、盼芙、曼安、采珊、盼夏、初柳、迎天、曼安、南珍、妙芙、语柳、含莲、晓筠、夏山、尔容、采春、念梦、傲南、问薇、雨灵、
  
  凝安、冰海、初珍、宛菡、冬卉、盼晴、冷荷、寄翠、幻梅、如凡、语梦、易梦、千柔、向露、梦玉、傲霜、依霜、灵松、诗桃、书蝶、
  
  恨真、冰蝶、山槐、以晴、友易、梦桃、香菱、孤云、水蓉、雅容、飞烟、雁荷、代芙、醉易、夏烟、山梅、若南、恨桃、依秋、依波、
  
  香巧、紫萱、涵易、忆之、幻巧、水风、安寒、白亦、惜玉、碧春、怜雪、听南、念蕾、梦竹、千凡、寄琴、采波、元冬、思菱、平卉、
  
  笑柳、雪卉、南蓉、谷梦、巧兰、绿蝶、飞荷、平安、孤晴、芷荷、曼冬、寻巧、寄波、尔槐、以旋、绿蕊、初夏、依丝、怜南、千山、
  
  雨安、水风、寄柔、念巧、幼枫、凡桃、新儿、春翠、夏波、雨琴、静槐、元槐、映阳、飞薇、小凝、映寒、傲菡、谷蕊、笑槐、飞兰、
  
  笑卉、迎荷、元冬、书竹、半烟、绮波、小之、觅露、夜雪、春柔、寒梦、尔风、白梅、雨旋、芷珊、山彤、尔柳、沛柔、灵萱、沛凝、
  
  白容、乐蓉、映安、依云、映冬、凡雁、梦秋、醉柳、梦凡、秋巧、若云、元容、怀蕾、灵寒、天薇、白风、访波、亦凝、易绿、夜南、
  
  曼凡、亦巧、青易。冰真、白萱、友安、诗翠、雪珍、海之、小蕊、又琴、香彤、语梦、惜蕊、迎彤、沛白、雁山、易蓉、雪晴、诗珊、
  
  春冬、又绿、冰绿、半梅、笑容、沛凝、念瑶、天真、含巧、如冬、向真、从蓉、春柔、亦云、向雁、尔蝶、冬易、丹亦、夏山、醉香、
  
  盼夏、孤菱、安莲、问凝、冬萱、晓山、雁蓉、梦蕊、山菡、南莲、飞双、凝丝、思萱、怀梦、雨梅、冷霜、向松、迎丝、迎梅、听双、
  
  山蝶、夜梅、醉冬、巧云、雨筠、平文、青文、半蕾、幼菱、寻梅、含之、香之、含蕊、亦玉、靖荷、碧萱、寒云、向南、书雁、怀薇、
  
  思菱、忆文、翠巧、怀山、若山、向秋、凡白、绮烟、从蕾、天曼、又亦、依琴、曼彤、沛槐、又槐、元绿、安珊、夏之、易槐、宛亦、
  
  白翠、丹云、问寒、易文、傲易、青旋、思真、妙之、半双、若翠、初兰、怀曼、惜萍、初之、宛丝、寄南、小萍、幻儿、千风、天蓉、
  
  雅青、寄文、代天、春海、惜珊、向薇、冬灵、惜芹、凌青、谷芹、香巧、雁桃、映雁、书兰、盼香、向山、寄风、访烟、绮晴、傲柔、
  
  寄容、以珊、紫雪、芷容、书琴、寻桃、涵阳、怀寒、易云、采蓝、代秋、惜梦、尔烟、谷槐、怀莲、涵菱、水蓝、访冬、半兰、又柔、
  
  冬卉、安双、冰岚、香薇、语芹、静珊、幻露、访天、静柏、凌丝、小翠、雁卉、访文、凌文、芷云、思柔、巧凡、慕山、依云、千柳、
  
  从凝、安梦、香旋、凡巧、映天、安柏、平萱、以筠、忆曼、新竹、绮露、觅儿、碧蓉、白竹、飞兰、曼雁、雁露、凝冬、含灵、初阳、
  
  海秋、香天、夏容。傲冬、谷翠、冰双、绿兰、盼易、思松、梦山、友灵、绿竹、灵安、凌柏、秋柔、又蓝、尔竹、香天、天蓝、青枫、
  
  问芙、语海、灵珊、凝丹、小蕾、迎夏、水之、飞珍、冰夏、亦竹、飞莲、海白、元蝶、春蕾、芷天、怀绿、尔容、元芹、若云、寒烟、
  
  听筠、采梦、凝莲、元彤、觅山、痴瑶、代桃、冷之、盼秋、秋寒、慕蕊、巧夏、海亦、初晴、巧蕊、听安、芷雪、以松、梦槐、寒梅、
  
  香岚、寄柔、映冬、孤容、晓蕾、安萱、听枫、夜绿、雪莲、从丹、碧蓉、绮琴、雨文、幼荷、青柏、痴凝、初蓝、忆安、盼晴、寻冬、
  
  雪珊、梦寒、迎南、巧香、采南、如彤、春竹、采枫、若雁、翠阳、沛容、幻翠、山兰、芷波、雪瑶、代巧、寄云、慕卉、冷松、涵梅、
  
  书白、乐天、雁卉、宛秋、傲旋、新之、凡儿、夏真、静枫、痴柏、恨蕊、乐双、白玉、问玉、寄松、丹蝶、元瑶、冰蝶、访曼、代灵、
  
  芷烟、白易、尔阳、怜烟、平卉、丹寒、访梦、绿凝、冰菱、语蕊、痴梅、思烟、忆枫、映菱、访儿、凌兰、曼岚、若枫、傲薇、凡灵、
  
  乐蕊、秋灵、谷槐、觅云、水凡、灵秋、代卉、笑天、白夏、又青、冬梅、从珊、又香、雪容、以彤、冷萱、夜卉、念雁、尔阳、水荷、
  
  尔真、孤阳、之卉、依薇、妙双、醉巧、痴海、惜筠、从筠、碧白、曼珍、觅晴、寄蓉、慕雁、水丹、幼霜、凝绿、又松、丹山、元旋、
  
  怜云、觅丹、向槐、水冬、天青、语丝、怀芹、曼彤、雪绿、从冬、凌春、问风、凌寒、代蓝、幼白、山雁、若薇、芷蓝、寄蓝、谷之、
  
  海凡、新柔、靖之。涵桃、怀雁、怀桃、含云、雨凝、幻玉、寄蕾、怜双、诗丹、亦梅、向露、水竹、雨筠、书凝、紫云、冬雁、翠荷、
  
  小凝、念霜、水蕊、友槐、雅柏、青寒、夏兰、迎真、醉芙、以柳、半槐、尔晴、以儿、以菡、访旋、友容、沛海、秋荷、雪瑶、之柳、
  
  恨玉、山白、凌双、忆莲、又易、平蓝、忆蓝、寄柔、冰芹、醉竹、静筠、乐曼、紫山、巧青、安真、绿松、易雁、静梅、宛丹、忆风、
  
  依白、访真、香凝、寒绿、雨荷、雅萱、晓巧、芷枫、映梦、沛柔、初风、幼绿、盼烟、宛云、涵霜、笑真、之双、语寒、醉冬、海亦、
  
  又曼、诗青、从文、之薇、傲蕊、又旋、南绿、冰筠、巧安、采阳、巧荷、靖珍、书阳、绿云、梦萱、翠莲、采荷、千柔、幻露、代丹、
  
  安露、沛风、秋亦、之灵、静丝、以蓝、寒灵、水曼、丹旋、雅云、平青、语玉、代灵、雅松、采亦、忆青、水云、以阳、雁旋、含兰、
  
  雨青、笑巧、孤蝶、映风、海风、飞之、含阳、涵兰、曼菱、冷海、灵烟、冷海、幻蓉、惜曼、海亦、忆筠、灵冬、紫玉、依烟、沛灵、丹琴、灵蕊、静绿雨菲旭雯黄婧
  
  黄婕妤,婕妤是古代女官的名字.
  黄妍,妍是美女的意思.
  黄婧,婧是女子有才能的意思.
  黄媛,媛是美女的意思.
  黄婧媛,美貌与才能兼备,预示着女子才貌双全.
  黄文昕,文是才能,文静的意思.昕是早晨的阳光,预示着孩子想早晨的阳光一样明媚。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