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2000万期权,不及我的不后悔值钱

去年的双十二,腾讯音乐在美国上市,上市当天市值200多亿美金。当天我的死党R姐就发来微信:

如果你当初去了腾讯上班……现在后悔了吧?

我笑了笑说,2000多亿我也不后悔。

怎么回事呢?

话说在去年的六七月份,我就收到猎头的电话,让我试试腾讯音乐的某重要财务高管位置,据说年薪200万,期权另算,千万起跳。

当时我已经开始义无反顾地创着业,但依然还是个大俗人,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还是会咯噔一下,心动的感觉。

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身边最熟悉的亲朋,没有一个不是催着我赶紧去的,甚至连怎么关掉公众号的程序都帮我打听好了。他们比较统一的口号就是:腾讯惹!高管惹!马上要IPO惹!

这几个关键词把我的头都轰炸掉了。

选左,认真前进一步就是稳稳的千万资产到手;

选右,也许拼十年也不过就那样,但也许也能拼出一个自己想要的在线教育蓝图。

其实多少人一生中都会面临着我这样的选择困难。

后台中时不时就会有读者给我留言:

想去大城市拼搏,又怕消费不起北上广深的房价;

想转型做一次跨界创业,又怕离开了体制一夜回到解放前;

想出国读自己最爱的艺术专业,又怕投入数年青春回来找不到工作。

来来回回,都是一个关于选择的死循环。

就选择这个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那是你不知道后半句!》,然而,我觉得今天有必要再把近期的深度思考再分享给你。

风险和稳健之间,选内心

我们买基金和理财产品之前,通常都会被要求去做一个风险测评问卷。

我开始还真的不理解,自己是个什么人心里没点B数吗,测评干嘛?不过就是自欺欺人罢了。

然而当我做多几次之后发现,其实这个测评,本质上除了让那个金融机构对证监会有个交代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反复告诉你自己,你是怎样的一个人。

比如你好高风险,就别老是犹豫不决要不要买股票类基金;

比如你死活不能接受亏损的,就不要心痒痒看着那些号称能翻倍的产品瞎想。

知道自己内心要什么,选择立马就条分缕析。

同样地,讲到之前那个稳稳2000万pk艰苦创业的例子里,我不用1秒就知道,我就是个彻底的自由主义者。

我是个俗人,自然是怕风险的。一个几乎无风险赚千万资产的机会,自然是比一个结果未知而艰辛已知的未来更有吸引力。然而,如果当中要抛弃自由,那真的是千万人民币都不值得。

王朔曾在《致女儿书》书里写过这样一段话:

你必须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表面的相似。

煲汤比写诗重要,

自己的手艺比男人重要,

头发和腰和胸比脸蛋重要,

内心强大到混蛋比什么都重要。

你们留意到没有,这里面反复出现的一个字是:比。

人做选择的时候,永远都在用比较级。只要一比下去什么都明白了。

然而权衡和比较之所以困难,是因为两者总有利弊。

就像很经典的一句话:“北上广容不下肉身,三四线放不下灵魂”,北上广和三四线都有它别致的精彩,和不得已的无奈。

孰重孰轻?孰都不重,孰都不轻。

你只需要认真观察一下,内心的天平倒向哪一方。

罗振宇说:

如果你面对一个选择、一件事,一直犹豫“我做还是不做?”,那就尽可能去做吧。勇敢行动,是我们一生所有奇妙经历的起点。

此时你对风险的那些考虑,该让出一条路,让你看清楚世界的前端,一跃而入就热气腾腾的生活。

取巧和真诚之间,选良知

不久前我面试了一个金融服务业务的候选人。

他之前做了很长时间的销售岗位,也做过证券分析师。我问他,如果我是客户,此刻告诉你我做基金亏了很多,你会怎么帮助他?

他眼睛里闪着骄傲的光:这种情况我见多了,做基金亏了的人,一般都向往低风险。那我就给他推荐低风险的理财产品啊……

本来这句话没毛病,我打算进一步问问都有什么的时候,他很自觉地给我数起来:

比如说,推荐交易所打包出售的垃圾债,表面上是企业债,风险系数低,能够给到10%-20%的收益率。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那些公司违约风险很高的,随时本金都收不回来。

我问,那本质上就是在骗人咯?

他不承认,继续说:客户要低风险的东西,我就给他推表面低风险的东西啊。买了之后他自然就会被教育的了。

我当场气不打一处来,甩下他的简历就走了。

后来回想一下,这么对面试者是挺不礼貌的,我的确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然而这种如此坦然违背良知去赚钱的人,我真的没有耐心再去面对1分钟,哪怕1分钟。

我不知道这个面试者在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假如自己年迈的父母被一个心机满满的年轻人同样糊弄,自己是什么感受?

甚至我一直认为,银行的客户经理对老人家销售产品,根本不谈一句风险揭示,就是犯罪。

我也不是个傻白甜,工作那么多年,我知道多的是取巧的捷径。什么东西来钱快,什么东西要付出年月沉淀还不一定成功,我很容易就能明辨。

然而在取巧和真诚之间,我真的没有办法去选没有良知的取巧。

大家都知道,我的公众号有时候也挺标题党的,毕竟有打开率阅读量KPI摆在面前,我们也要吃饭。然而我是绝对写不下手,像咪蒙那样的《我曾经想过,让父母去死》这样的标题。

取巧不代表错误。

竞争对手在取巧,整个市场都在取巧,你高高在上带着仙气傲视群雄,死相一定很难看。

但是取巧是有度的。底线就是做人的良知,不用巧言欺骗隐瞒,不用情绪哇众取宠。

取巧的技能唾手可得,但真诚的坦然却可遇不可求。这中间的度应该如何把握?

很简单,如果我面对着我的亲人,这件事我做不做得下手?如果我面对着我的孩子,这句话我能不能说出口。

仅此,足已。

打击和原谅之间,选善良

我在之前的公司曾经带过一个女孩子,从会计开始,手把手教,一手提携,直到她成为财务总监。

老实说无论我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不愉快,光就这一点知遇之情,彼此之间都应该念着最基本的善良底线。

然而,我最近才知道,她对过往的一切没有感恩,没有念旧,像祥林嫂一样,逮着个人就开始对我声泪俱下的控诉。朋友圈里尽是戾气言辞,背地里的言语更是不堪入耳。

我第一感觉是好笑,为什么竟然有人会把和上司历史的矛盾放大到逢人就说的地步。

第二感觉是负疚,因为作为直接上司,我在带领她从基层走向高管的过程,并没有真正地尝试理解她的境遇,或者给她一些合理的心理建设。

有一句话说得好:无论下属出了什么荒唐的错,首先错的是主管。

我到今天才彻底认同了这句话。我的过去,更重视的是任务的完成,就像开足马力的火车头一样,径直地奔向任务的终点。

然而人与人之间,还需要倾听,需要理解,需要同理心。

同理心是非常珍贵的三个字。

我看《找到你》这部电影,看到马伊琍饰演的保姆孙芳因为穷,眼睁睁在夜雨里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真的无法不深深动容。因为我就是一个母亲,我理解一个母亲发自肺腑的无力感。

然而如果这时候有一个人跳出来说“这不就是她没买保险的结果嘛……” 你是不是觉得他很不合时宜?

是的,理性上来说,这个跳出来的人一点都没说错,然而他却少了一份对这个命运多舛的母亲的同理心。

这些年我看见过的多少人际矛盾,最根本的原因不过就是:

你有你追求的方向,我有我理解的公平;

你有你高远的理想,我有我个人的小目标。

到最终就是,彼此都认为:没见过你这种不讲理的人!

理在哪里呢?说不清。

所以,有的人事后,在能力充足的时候选择了仇视、进攻和打击。

就像360和猎豹移动死不合作,无非是两个老大当初曾经出现过龃龉;

腾讯系和头条系永不相容,抖音永远无法转发微信朋友圈,无非就是竞争的世界里彼此出现过正面碰撞。

我并不主张关系有了裂缝一定要选择原谅,无法原谅的话,可以一辈子都不原谅。然而却不一定需要选择明显带恶意的攻击。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选择,最妥帖的,应该是凭着同理心去选择善良。

我的后台常常有人问:小维,你不是常说不要和烂人破事纠缠吗,怎么有时候又转载过文章说要为5毛钱的个人利益争取呢?这不自相矛盾吗?

我认为,这两者其实没有矛盾。无论是选择不和烂人破事纠缠,还是为了5毛钱都要锱铢必较,都是选择一种善良的方式保卫内心的正义。

这两个选择,都没有因为选择了争取,或是选择了原谅,而背弃了善良。

其实,恶意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高昂的成本。一旦支付,迟早有一天会被恶意所回馈。

人在这个世界上每分每秒都在做着选择。

你选择了刷牙洗脸,就是在选择干净整洁;

你选择了上班坐地铁,就是选择了廉价高效出行。

事实上,你也可以选择只嚼一颗口香糖就出门,或者扬起手就打一部Taxi走人。

有的选择你会习以为常,有的选择会猛烈冲击你的内心。

不过,把握的核心原则就如上所述:选你真正内心所想,选你良心底线所在,选你不会后悔的善良方向。

你可能感兴趣的:(腾讯2000万期权,不及我的不后悔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