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的深度剖析(程序员学经济)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研究货币经济的宏观运作机理。这可能是理解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关键,其意义绝不仅限于经济学领域。

本文是我撰写的连载文章《市场经济原理》的一部分,该连载分为两部分,目前已完成了第一部分“实物经济”的相关内容,第二部分即为“货币经济”。这里仅介绍了一个大体框架。我将在连载中通过大量的图、表、文字对这些结论进行详细的论证说明。

实物经济作为经济的本质,有其自身的固有规律,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加入并不能改变经济的本质。但货币的特殊作用却大大增加了经济的复杂性,对经济的面貌有着深刻的影响。具体来说:

1.货币的加入使成本的预支付成为可能。正因为成本是预支付而不是后支付的,经济活动中才产生了“利润”的概念,和对利润的不懈追求。

2.对利润的追求,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必须不断改善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大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因此,企业经营是否可以获得利润,是经济能否增长的关键。

3.要使经济发展,必须使企业保有利润,在货币经济条件下,如果货币总量是一个定值,则所有企业的总利润必然小于0,这将导致经济无法发展甚至出现倒退。因此,要保持经济增长,必须不断增发货币。

4.增发货币除了使社会财富在不同人群之间重新分配以外,还在宏观上导致通货膨胀出现。通货膨胀并不等于物价上涨,但通货膨胀的一部分会引起消费的增长从而推高物价,而消费总量的增长正是企业可以不断获得利润并扩大投资规模的原因。

5.经济发展本身,导致了商品和服务总量以及社会总效用的增加,引起物价下跌,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冲通货膨胀。因此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只会带来较小幅度的物价上涨。

6.但凡经济阶段性飞跃的时候,都会带来经济大繁荣。这是因为,好贴网生产技术的飞跃使得物价下跌的动力大大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大大降低。社会可以容忍大量的货币发行,这极大的推高了企业利润。企业利润的增长又使得企业的投资和改善生产技术的热情高涨,进一步推动物价下跌。这种良性循环,导致了经济大繁荣的出现。

7.经济繁荣发展总有一定限度。当技术在一定时期内无法再达到新的突破,而自然资源的利用也达到极限时,社会总效用的增长会逐渐变缓甚至停滞。这将使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加,货币增发减少,使企业利润下降。经济开始出现衰退。

8.随着经济的衰退,社会总投资开始减少,投资对利润的总体诉求也在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通货膨胀的压力。经济在较低投资和较低利润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下会重新达到平衡,实现软着陆。经济进入低潮期。低潮期并不意味着经济危机,只是社会发展速度放缓,静待下一次的阶段性飞跃。

9.以上过程要求货币投放是一个独立于经济的外生变量。而且其投放过程应首先作为消费和购买力出现。但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人有权利直接印制货币进行消费。即使政府也被认为没有这样的权利。市场经济中的货币投放是通过银行系统进行的。

10.银行系统通过贷款来投放货币的行为得到了市场和社会的认同。因此市场经济中货币的投放最终是靠银行信贷扩张来实现的。也就是说要增加市场的货币供给,就要增加银行的贷款规模。

11.这样的货币投放方式产生了一个问题:贷款的主体是企业。虽然通过增加贷款使社会的货币总量增加,有利于市场总消费的增加。但也同时造成了市场总投资的增加。而社会总利润是总消费-总投资的差值。两者都增加并不能保证利润一定增加。

12.实际上银行信贷系统是通过时间差来实现解决总利润增长的。也就是说,当期的货币投放很快演变成当期总贷款,总贷款很快演变成当期总投资,当期总投资又很快演变成当期工人总收入,使得当期总消费增加。当期总消费增加却为上期投资带来企业收入,因为上期投资不受当期贷款量的影响,因此上期投资的利润是净增加的。这就实现了货币投放到企业利润增加的循环。当然,当期投资也是有利润诉求的,而这却可以依靠增大下期贷款量来满足。这就实现了不断发行货币推动经济增长的循环。

13.但是,银行系统通过信贷方式来发行货币,和直接消费投放毕竟有巨大的区别。在正常经济增长时,两者的区别不大。但当经济衰退时,就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情况。直接消费投放的货币数量,可以由货币发行者决定,从多少减少到多少是可控的。而银行信贷投放的货币数量,则受发行者的意愿和投资者的意愿两方面共同决定。也就是说,银行愿意多发货币,还要靠企业愿意贷款来实现。当经济出现衰退时,企业贷款的意愿大大降低,银行即使想缓慢降低信贷投放来实现经济的软着陆,也会面临企业不买账,贷款额大幅下降的局面。

14.银行信贷方式的货币投放,需要在同一时间的贷款额度大于还款额度。一旦二者相等,就意味着市场上的货币供给总量成为定值。根据第三条的结论,企业的总利润必然小于0,而这将进一步引起企业投资的减小,导致贷款随之减少。当贷款总是小于还款时,就会出现通货紧缩,这将使得企业的利润大幅降低,从而陷入投资贷款也大幅降低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时就会出现经济危机。

15.投资的大幅降低必然导致企业总收入的降低。这时虽然物价也大幅下跌,但由于失业增加,不失业的工人收入也大幅降低。所以人们依然越来越买不起商品,使得经济危机进一步演变为社会危机。

16.直接消费投放和银行信贷投放面对经济衰退时的不同表现,源自对通货膨胀控制能力的不同。直接消费投放由于是纯外生变量,在经济衰退时,可以控制投放规模,即使忍受一定的通货膨胀也不至于使企业利润为负,从而维系经济在低水平上达到稳定。而银行信贷投放是外生和内生的复合变量。当经济衰退时,银行系统的货币投放机理,使其只能在经济增长时控制货币增加量,而无法在经济衰退时控制货币减少量。一旦恶性循环建立,经济就会跌入通货无限收缩的深渊。

17.在出现经济危机时,只有敢于负利润经营,不断扩大贷款的实体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而这个实体就是政府。

18.从理论上讲,政府敢于向银行贷款的原因是因为政府是一个特殊的经营体,其收入来自税收,只要整个社会的经济不断增长,其未来的税收增长就有保证。其出手拯救整体经济,有财政考量的基础。而单个企业却无论如何不敢为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在当下让自己一家背上巨额债务的。

19.政府向银行贷款后通过转移支付、公共投资、政府采购等途径向市场注入购买力。(公共投资一般是基建项目,建成后免费使用,不会侵占已有的社会消费总额,不会对企业利润造成负面影响,反而可以通过增加工人收入来增加社会消费总额,这与企业投资有着本质的不同),使企业的利润企稳回升。

20.由于银行信贷方式的货币投放有当期为上期服务,下期为当期服务的特征。在政府当期贷款不能解决经济危机时,就需要在下期加大贷款额度,进行财政扩张,使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21.根据第8条的分析,我们知道,只要能实现软着陆,经济自身是可以在低通胀、低利润、低增长的水平上重新实现稳定的。因此,随着经济的稳定,政府的信贷水平应逐渐下降。最终恢复财政盈余。让市场自发进行低水平维持,静待下一次的经济腾飞。

22.然而政府在合法性受政绩评估的影响下往往难以理性的有计划的调低贷款规模来实现经济软着陆。因为财政扩张直接意味着经济增长。财政越扩张经济增速越高。在经济指标比理论更有说服力的背景下,政府很难承受主动降低经济增速的政策风险。

23.政府财政扩张所带来的社会收入增加,在为企业创造利润的同时也使得物价快速上涨。由于没有经济腾飞所带来的社会总效用的大幅增长进行对冲,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敏感。政府的财政扩张因物价因素被迫受到限制。而靠财政扩张支撑着的经济增长也就跟着放缓。

25.但无论放缓到什么程度,只要经济是增长的,政府借款规模就必须是扩大的。这引起了政府的高负债率。政府的高负债率一旦引发市场对政府还款的信心危机,将大幅降低政府持续借贷的能力,政府借款如果在短期内出现锐减,极有可能出现政府破产。除非政府只向银行系统借款,而银行系统又完全不顾忌政府还款风险,利用自己的货币创造能力永远满足政府的借款需求。而这实际上使银行成为了政府的一部分。和政府直接印钱已无多大区别。

26.经济放缓的另一个后果是出现了滞胀。滞胀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能力的提升到达了一个瓶颈。没有总效用持续增加的对冲,靠通货膨胀来维持企业利润就始终面临着物价激增的巨大压力。而且即使能够在低水平上达到经济的稳定,由于没有足够的通货膨胀来提供利润,投资的增长会非常缓慢,甚至不增长,而工作收入增长也会随之变得非常缓慢,在收入随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人们所能容忍的物价增长水平在这时就变得不能容忍。这是人们不能接受滞胀的根本原因。

总体来讲,货币经济就是一场经济游戏。但没有这场游戏就不可能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这场游戏的核心要义,是通过控制通货膨胀规模在企业利润和物价增幅之间获得平衡。 

转载自:http://www.haotie001.com/article/3469581.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