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会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而变得更美好

小时候,外面的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

我们总被告知要躲在方寸之内的安全空间

从父母宽大的臂膀后来窥探这个世界

小心翼翼,又充满好奇


长大后,我们拥有了前往黑洞的保护服

享受着在世界畅游的乐趣

同时,也被一些事物所伤害

世界,或许还是个黑洞吧?




“如果感到害怕和失望,可以一直待在安全空间里吗?”

“不可以哦,因为你已经长大了。”

“长大,就必须要前往黑洞吗?”

“如果你与它脱轨的话,人们就会叫你“蛰居族”,比黑洞还可怕的!”

蛰居族?....”



蛰居族的定义

蛰居族,是一种社会现象,指一群“双失”(失学失业)的青年人终日闭门不出,他们也许无法忍受现实和向往之间的差距,无法在职业和社交中找到价值,因此采取这种蛰居在家的逃避手段来面对这个世界。

据说,在日本,这样的“失踪人口”高达100万人,被称作“消失的100万日本人”,而近年来,这种现象不仅在日本如此严重,在台湾、美国、英国和韩国等地也发现了这样一群“蛰居族”。

逃避可耻但真的有用吗?

你能想象长时间的闭门不出吗?


▲“就像仓鼠爱它的笼子,没有笼子,仓鼠会不知所措。”


-01-

不社交,不工作,长达数年渺无音讯。

一位蛰居族年迈的父母甚至说,自己只能通过食物包装袋来确定孩子是否还活着。不免令人感到心酸。

或许,蛰居族在自己的空间里能做到衣食无忧,有喜欢的书看,有喜欢的事做。但是,科学也表明,长期过这种生活,对健康会造成影响。久而久之,会连走路、吃饭、呼吸都困难。一位蛰居族就曾表明自己虽然没有严重的疾病,但仍经常感到疲惫。

▲22岁成为蛰居族的yoshiko,现年已经55岁。

我当然明白,每个人都是带着伤成长的,我们也无法体会他人的绝望。

只是,有的人挺过来了,有的人选择了逃避

也许,我们无法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别人的选择,评断对错。

我不免想起了古时候也有隐居的文人墨客,那时候,厌倦官场争斗、漠视红尘俗世的文人诗人也常常选择择一山而栖之,终日与山水为伴,在人烟荒芜之地,茗茶吟诗,博览群书,岂不也是一件乐事?


每当读到这些,我们会说这些人清高,也会羡慕他们过着楼外青山,山外白云的自在生活。


-02-

那么,同样是一种隐居状态,为什么人们的态度就差很多呢?

难道,古人的逃避就该被赞扬,现代人的逃避就不可原谅了吗?

我想,这种差别,大概就差在心态上。

蛰居族的隐居,大多是因为不堪生存压力,适应力也比普通人差,这种逃避是消极的,是被动做出的选择,而在长期的逃避中,逐渐忘却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任凭发展;


古人的隐居,虽然也是隐,却更像是主动的选择。隐居,只是一种生活方式。靠着大自然的食材,也能够自食其力;喝茶吟诗,也是投其所好。所以这种逃避是积极的,是主动的,也是乐观的。

反观蛰居族,独自一人围困在方寸之地。

带来的真的是安全感吗?

那些无人交流,无法说出口的寂寞当真就不存在吗?

又有多少蛰居族,其实想改变现状,可没有人关注到他们,没有人拉他们一把,于是,导致扭曲的思想不断加重,越来越无法正常生活。


-03-

习惯是可怕的,蛰居的习惯,杀伤力就更大。

很多事我们无法探寻,但从一部分蛰居族愿意接受记者采访拍照来看,我相信他们的心里仍有向往生活的一面。

时代很残酷,优胜劣汰,是一场在人类社会上演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越是这样,越体现出我们努力的价值。

我们努力拼搏,也许是为让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父母过上好生活,也许是为了给心爱的她一个家,也许也为了在将来累了,能够甩甩手,在一个依山伴水的地方去过无忧无虑的生活,而这一切,都是我们生而为人,不可避免的责任。


把“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变成“生而为人,我很感谢”。

我希望能看到这些蛰居族再度迈向社会的时刻,不管那是否会很戏剧化,我想,这能够给我们每个人带来勇气和希望。

奋斗过后,当我们沐浴在阳光下,看到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时,当我们不再认为它是一个黑洞时,我们一定会感谢自己,给了自己这个机会,也一定会再度被这个五彩的世界所打动。届时,愿我们能由衷的说出“生而为人,我很感谢”。

请你再耐心一点,

路途遥远,不妨给自己泡杯茶吧。

感到辛苦的时刻,

不如与茶相伴,在它的清香中得到前进的动力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界不会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而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