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系列书读后感

    最近花时间阅读了《张勇的迷:海底捞的那套方法》,《海底捞内部讲话:关键时,张勇说了什么》,《海底捞店长日记》三本书。

    海底捞是餐饮界的一个传奇,毋庸置疑。一直对其管理方法非常好奇。一个公司能够把自己的服务做到极致,加之前些日子海底捞上市,所以更加增加了对这个公司的好奇。

    通过阅读,我觉得海底捞的秘密在于一点:给了员工确定性的希望!海底捞的绝大部分员工都是出身穷苦的孩子。很多人因为家境贫寒,中途辍学,而有的人是因为种种原因,及早的进入了社会去拼搏。他们虽然出身穷苦,但是心性善良,吃苦耐劳,渴望过上美好的生活。而海底捞能够通过自身的企业制度等来保证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为员工规划好人生发展的道路。这样,员工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有了目标,有了奔头,他们深刻意识到,只要努力,就能达到人生的成功。加上海底捞自身的把员工当家人的文化,所以,海底捞的员工能够发自内心的做好服务。

    其实《海底捞店长日记》这本书恰是上述结论的一个反证。作者是大学毕业进入海底捞的,比绝大多数的员工学历都高,加上自身素质等,起点非常高。所以,领导层会特别关注,培养,因此能够很快做到总经理助理等职位。但是,恰恰是因为其起点高,所以,他较之其他员工在人生的道路上就有更多的选择,并不只是走海底捞这条道能够达到人生顶点。因此,他的忠诚度就没有其他员工高。从书中看,最后的离职其实是必然。首先是脾气暴躁,其中感受很深的一条是,因为脾气暴躁被批评时,他的理由是,袁华强的脾气也不好;其次,作者最后几条离开海底捞的理由其实很牵强,大概是因为两次评店长不合格吧。商场如战场,瞬息万变,企业必须是要快速调整应对的,如果仅仅因为这个就负气出走,从个人体验上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说,经过了海底捞那么久的文化浸淫,还是选择离开,那么我只能是觉得,其实企业文化他并没有深入骨髓吧。    

    海底捞成功的另一个地方在于:严格控制开分店的数量。重视培养员工,新店的老员工要达到一定的比例。这个难能可贵。海底捞要想开分店太容易了,而且很大几率能够赚钱。但是,他们没有这么做,而是谨小慎微,为的就是做好自己的招牌,使服务不会因为快速扩张而打折扣。个人很有感触。我每个周末都去一个咖啡厅(保守来说国内排名前五吧)点咖啡。有一次,点餐的人很多,排起了长队,轮到我时,我点了两杯拿铁,单子出来付完款在等候的时候,我发现同样的价格可以送两个面包,于是说问能不能直接再送我两个面包,店员说可以,但是需要重新出单子。我很不理解,就说,那就重新出单子(当时有很多人在排队等着点餐),然后问,有ABC三种面包,我要哪种,我随便要了AB两种。等到咖啡做出来,我想把AB换成AC面包,结果被告知,还是需要重新出单子。我放弃了。我放弃的原因一来是怕自己麻烦,二来是后面太多顾客在排队,这样会增加他们等待的时间,惹人厌。公司可能有制度,需要统计库存什么的,但是,我觉得统计误差跟顾客体验来说根本不值一提。我的体验很差,以后就再也没有去过这家咖啡厅。这个店员的服务根本都不及格。顾客受了气,无处投诉,只会默默离开。假设以后在别的地方,要喝咖啡,如果有别的选择,我也不会再选择这家吧。而现在服务业中,这类员工又何其多?所以说,海底捞真的是一家伟大的公司。

    海底捞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张勇在读书的时候,有一年青春期发育,开始变声,而一直注意形象的他为了不被别人嘲笑,选择在县图书馆里面度过暑假,据说把所有的武侠小说看完了,实在无聊,就把卢梭等大思想家,哲学家的作品看了一遍。所以,从小就有了“人生而平等”的认识,而且一直在公司内践行。

    另外,《张勇的迷:海底捞的那套方法》,《海底捞内部讲话:关键时,张勇说了什么》这两本书内容重合度实在太高,真的没有抄袭问题吗?两本,看一本就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海底捞》系列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