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面前不说假话,我做到第二次只能算是勉强成功,而且离我自己认为好吃的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我也带着挑剔的标准亲身体验了把,并对家庭版凉皮儿料之儿怎么调有了心得。需要的朋友往下看,有共鸣的话欢迎一起吐槽。
我相信,除了有“炫技”嫌疑的网红们,更多的是我这样的业余选手:因为疫情才被迫在家、没有专业工具、缺乏实战经验。
第一次的时候,我相信了抖音上的“不洗面”做凉皮儿:对对,就是那个“两勺面粉一勺麦芽淀粉,篦子放到锅里鼓大泡”那种,出来的凉皮儿别说筋拽了,能完整成型都不错。
美食的路上怎么能够投机取巧呢,也只怪我自己太天真啊~~~~由是感觉有的美食博主太不靠谱,亮出来的绝对是最光鲜的那一面。
业余选手做凉皮儿,当然更加容不得半点儿偷懒~
抖音仿佛看到了我的执念,推给了我个陕西老大爷——老人家应该也是个网红了,因为说这句话的时候马上就有人想到了大爷是“陕西老乔”,看大爷认真做面皮儿一丝不苟的模样,麻烦是麻烦了点儿,但是我马上就相信了,就依葫芦画瓢试了试。
除了工具简陋造成的困难,别的还都挺顺利。
第一步:和面
这里的要点其实是和面盆。我做饭的机会并不太多,但是必须的生活技能还是有的。
——这个要点写给这篇文章的年轻读者:和面盆要大小适中,瓷盆最好,因为足够重量,不会在你起劲儿的时候把连盆和面团一同带起来。
和面在我妈总结的是,要讲究“三光”:盆光、面光、手光,只有达到这三个标准,面团才算和好,这个面团和了有20分钟。
第二步:醒面
醒面也是有生活小技巧的:直接把面团子往那儿一丢肯定不行,表皮会干。所以至少要向陕西老乔那样扣个盆儿。我们的妈妈们的做法常见的则是搭一块湿笼布。
也可以搭一层保鲜膜或者塑料袋。
醒面20分钟,面团的表皮会特别光滑。稍微揉几下,进入洗面程序。
第三步:洗面、蒸面筋
我是第一次洗面,很忐忑,儿时也依稀记得我妈洗过一两次面的场景,我家的面粉是中粮的,高筋低筋究竟是那种我都不知道。
但我没想到,洗面洗走了我面团大概三分之二的体积,最后剩下的一团洗不掉的面筋,是真的有外头吃的面筋的模样了,很受鼓舞。
上锅大火蒸10分钟。
面筋要吃的时候再切,要不会像我现在这样,表皮变色
洗面的水用家里滤豆浆的网勺滤一下,把一些面筋颗粒兜出来。我看到陕西老乔用的是用竹筐兜着的大块纱布,这个现在应该很多年轻人家里不会有。
但是呢,没有办法想办法,不行的话就去铰块窗纱?(开个玩笑)
第四步:澄水
陕西老乔说:洗面剩下的淀粉水是要经过至少4个小时的澄清的,我时间不够,澄了3个小时多一点,但是效果很突出,倒掉了大概三分之二的水,直到看见白生生的淀粉才停下来。
澄清的过程中,很多淀粉沉淀在盆底,用勺子搅匀的时候明显感到有抓力。
第五步:做凉皮儿
最关键的一步,这步做不好就直接宣告失败,做好了就吃下了颗定心丸。
可惜的是我没有工具啊……老乔的箩箩简直是神器,但是我没有。
还好家里有一盒美心蛋卷(这家蛋卷是真好吃啊!)于是我得到了两个盖子。
我也没有油刷,但是我可以用手抹……
两个盖子交替使用,我很快掌握的淀粉水的用量:方盖子用两小勺,圆盖子一勺半。放进开水锅里的时候,很快就看到淀粉水儿凝固成了半透明状,我心大喜:成了。
看网友们的各种业余工具都是五花八门,我也总结出来了“不做不知道”的小技巧:圆形的工具比方形的好用。方形的四角和中间都不平,凉皮儿的薄厚也很难均匀,圆形的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薄厚一致。
(所以:箩箩真是老祖宗的经验总结啊,羡慕)
第六步:调料汁儿
凉皮儿本身是没有什么味儿的,好在自家做的口感竟然惊人的爽滑和劲道,虽然一口薄一口厚的,但是也不影响整体感觉。料汁很关键,但是陕西老乔加生抽加盐加蒜汁儿那种调法……不对我的口味。
我先沏了一小碗,但是明显感到“生气”很重。而且生抽老抽的滋味并不融合,
于是除了加盐捣蒜汁,用凉开水稀释一下之后。我还发现了家庭版的简单好吃的料汁儿做法:
葱+花椒+八角+生抽+老抽+盐+凉开水,开火煮五分钟,马上就不一样。
切点黄瓜丝,来点儿芝麻酱,emmmm~我很满意。
前两天还在网上看见一则“现在做凉皮儿的这么多,疫情过后凉皮儿生意会不会受影响”的问题……
WHAT??我觉得不会,因为在家做。。。实在是太麻烦了……(泪奔.gif)
我姐早上打电话,说在家做凉皮儿的时候没做成,一气之下用淀粉和面筋做成了胡辣汤。
看起来还不错~
嗯,你在全网做凉皮儿大赛中,遇见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