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说话有时是对的

        农村一句土话,二五八赶场,看人说话。这句话本来是一句比较市侩的语言,多少有点狗眼看人低的味道,如何表达,如何如何,因人而异。

        如果很多很多年以前,你对着一群人说英语,一定有人认为你是疯子。因为懂英语的人实在太少,没有人会跟你应答。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很少,有一个秀才买柴的故事,秀才道:“担薪者过来”。卖柴的只听懂了“过来”,于是就将柴挑过去。秀才问:”其价几何?”卖柴的听懂了一个“价”字,说出了个价格。然后秀才开始讨价还价:“烟多而焰少,外实而内虚,请损之。”卖柴的听不懂了,掉头便走。秀才终究没有做成柴的交易。秀才没有错,只是找错了对象,表错情,达错意。成为酸腐秀才的笑话。

      《增广贤文》里面也有“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饮吟。”  在你生活的环境,饮酒要找到知己,否则喝酒不香,吟诗要找喜欢诗的人,否则气氛不浓。

        听不懂,首先是讲不清;讲得请,还要得懂得起。

        人与之间交往,总要选择。物以类聚,人与群分。时间久了,人与人之间就会按照志趣爱好的一些差异自然组合。由于这些差异存在,自然就会有争论。

        晚清重臣张之洞有“三不争”:“不与俗人争利,不与文士争名,不与无谓人争闲气。”

        有一个三八二十三的故事,有两人争论,一人说三八二十四,另一人说三八二十三。两人争执不下,于是找位尊的人评判。结果三八二十四的人错了。最后被一句,“你跟三八二十三的人争论,你不错,谁错?”

        争论往往是没有讲清楚,或者没懂起这样的原因产生的。能够聊到一块儿,相互之间能够倾诉,那就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啊!能够轻松自在的交流,就是有懂有不懂,有人讲有人听。在都不懂的时候,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听之任之。

      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学完,懂这样,不一定懂那样。不懂的东西,让他去做,肯定会闹笑话。

        对话也需要在同一个频道上,因为思维的层次和角度会导致频道错乱。知识可以不同,但思维应该相同。水平可以不同,但态度不可不同。有时候,说话很累,就是无法沟,无法交流导致。

        遇到什么人说什么话,有时候是对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人说话有时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