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于北海 第一章 Part 5

前情回顾:宴于北海 第一章 Part 4

(一)

凌晨,安海蹑手蹑脚推开门,客厅灯是亮着的。“妈,叫你别等我的。”安海心疼地责备。英子起身,“我给你煮点面条吃,好吗?”“妈我不饿,跟弘姐他们吃过了,你赶紧睡。”安海上前拽起母亲的手,“我后天就发工资了,等发工资我带你去吃华莱士!”

英子抓住他的手细看,“这儿怎么又多了个口子?疼不疼?”安海抽回手,“不疼,妈,干这行手上还能没个口子?”英子责备地看他一眼,“弘姐待你怎么样?有没有人欺负你?”安海拱起上臂,“妈,看你儿子这肌肉,哪有别人欺负我的份!”英子笑着拍拍那层薄薄的肌肉,推安海去卫生间洗漱。

安海擦着头发从卫生间出来,英子已经在卧室睡下了。安海进去帮她掖了掖被子,回到自己的房间,二十平的小房间没什么家具,一个书柜里摆满了小学和初中的教材。

(二)

安海上初一时,在一个无比普通的日子里,父亲安兵站在灶台边上炒着菜,突然地倒在地上,手里还握着铲子。老师接到英子的电话,去班里找安海让他马上去市中心医院。安海把鞋都跑丢了一只,也没能见上安兵的最后一面。

安兵死于脑梗塞,过度的肥胖让他的身体时常出毛病,但谁也没想过,这幅庞大的身躯会如此突然地倒下。在母亲绝望的哭泣声里,安海看着病床上那个山一样的父亲,觉得他忽远忽近,如此难以捉摸的死亡啊……那年安海才十三岁。

(三)

安兵和英子在市一中的食堂里承包了一个窗口,卖炒菜和米饭给学生们。靠近食堂大餐厅的一面,共有十二个窗口,每一个窗口的后面,都生长着一户人家。他们有的是年轻的未婚夫妻,有的是兄弟二人,最多的是安兵和英子这样带着儿女扎根在这里的中年夫妇。

镶着一个刷卡机的窗口里面,是一间厨房,宽大的灶台,两个大煤炉,几口可抵寻常炒锅四五倍大的铁锅。洗碗池总是堆满了塑料的饭盆,地面上摆着大袋的米面,和一箱箱的土豆、西红柿、西葫芦、黄瓜……总之一定是在那个时节里最便宜的时令蔬菜。

厨房门口三四米宽的一条水泥路外,对称着一间三十平米的屋子。十二户人家就住在这十二个屋子里,大人们凌晨四点半起床,迈过三四米宽的小路,推开厨房的门,为这所学校的老师学生们准备早饭。

(四)

安海六岁时,就跟随父母从南方来到这里,他每天都在这间没有窗户的屋子里醒来,揉着眼睛撩开床帘,爸妈床上的被子一定是没叠的。他默默地叠好两张床上的被子,然后走到对面的厨房去,在洗碗池旁匆忙地洗一把脸,稍慢点就要被父亲催:“快点,你妈得洗白萝卜了。”那正是早上最忙的时候,学生们马上就要下早读,安兵要炒好最后一个菜,在学生们冲进食堂前把它端上那张超大的桌子。有时候安兵起早了几分钟,炒完所有的菜,学生们还没下课。那是难得的幸福时刻:安兵会飞快地煎一个鸡蛋,热腾腾地夹在安海就菜吃的馒头里。

夜里,安兵鼾声如雷,白天则寡言少语。如果语文课要写父爱的作文,安海只能想起那些个煎鸡蛋,还有下雨天父亲骑电车去学校接他时的样子:宽大的雨衣贴在同样宽大的身躯上,安海在后座钻不进雨衣里,只好蹲在前面,那里有个空隙能塞下瘦小的他。路上安兵会问些问过很多遍的问题:“老师今天讲了什么?你学会了没?得小红花了吗?”安海几乎倒背如流,这是父子间难得的交流,因为不下雨的日子,都是母亲来接。

安兵和英子是一对老实本分的夫妻,和其余窗口的人家关系都不错,有几户也有孩子,安海常和他们一起玩,有个叫姜松的哥哥溜溜球玩得特溜,安海最崇拜他,总跟着他在一中的校园里跑来跑去。食堂的后面有个小巷子,巷子口卧着一块很大很大的石头,上面有块半圆形的红色印子,安海常常盯着那印子发呆,想象它的来历。

— 待续 —

你可能感兴趣的:(宴于北海 第一章 Part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