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为何如此让人生畏

错误绝对没有那么严重可怕。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怎么小心我们都免不了犯错,所以不如放松心情,别总为害怕犯错而心情不安,身体才会更健康。——威廉。詹姆斯《信仰的意志》。

关于错误的产生原因的不同理解

【原文】《失误》,P28-29,凯瑟琳舒尔茨。

      中世纪的神父托马斯・阿奎纳在上一章里已经亮出观点:把错误归结于原罪。哲学家雷奥・基勒( Leo Keeler)曾引用并归纳阿奎纳的观点说:“大脑是真理的工人,而错误肯定是不合格产品。但凡错误都像有瑕疵的副产品,像偶然的失误,像流产生出的怪胎一样一反正具有诸如此类的特征。”

      瑕疵、偶然、怪胎、流产……这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在阿奎纳看来,错误不仅很讨厌,还很反常,是事情的失序所致。假如威廉・詹姆斯在旁边听到肯定会不以为然。詹姆斯不会排斥错误,也不会认为错误反常(要知道他给犯错者开的药方可是“放松心情”呢)。他还可能反问,既然所有人都一而再地犯错,错误又能反常到哪里去呢?这场关于“错误是正常还是异常”的辩论,是错误史上的一大经典之争。有意思的倒不是这场辩论反映出错误本身是什么,而在于它反映出我们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譬如阿奎纳和詹姆斯——两人的观点虽然势如水火,但他们冲突的焦点不在于错误。阿奎纳声称“大脑是真理的工人”,这句话才是正题所在。如果你像阿奎纳一样相信真理是存在的,而且这个真理(模仿詹姆斯的说法)“跟大脑是天生一对”,那错误自然是坏的、不合情理的。反之,如果你像詹姆斯一样认为真理未必确定也未必可知,而人类大脑虽然多姿多彩,但并非现实的镜子,或者说正是因为大脑多姿多彩,所以它才不是准确反映现实的镜子那么错误便情有可原、可以接受了。

    跟我们之前一样,为了定义错误,这两派观点不时出现、相互竞争。17世纪左右,法国拉鲁斯( Larousse)字典给错误下了一个唯美的定义,“无拘无束的大脑(想象)所做的一次流浪”。此后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同为法国人的德尼・狄德罗( Denis Diderot)在著名的《百科全书》( Encyclopedie)里把错误定义为一种流行病,每个大脑(或日“魔镜”)一旦染上了这种病,都会把世界倒映成扭曲的“阴影和怪兽”。这两种定义表明了两种对人性截然不同的理解:第一种认为错误是大脑自由散漫的标志,第二种则认为错误是内在的异常状况第一种认为人类永远可以朝完美努力,第二种认为人类水远不会完美;第一种认为真理是一种奖品,可以依靠精神和智力的训练而获得,而第二种认为真理是一个逃犯,永远在跟大脑捉迷藏。

【个人解读】

阿奎纳说“大脑是真理的工人”,与“错误肯定是不合格产品”结合起来理解,似乎是说,大脑应当生产合格产品——真理,大脑就是为生产真理服务的,错误不是合格的产品,理应抛弃。产生了了错误就构成了原罪,需要向神明忏悔。这说明了人们警惕、恐惧错误的原因,那是罪过。

詹姆斯认为,大脑并非现实反映,大脑丰富多彩,出现错误是运行错误而已。

拉鲁斯认为错误是不小心,自由散漫(无拘无束)造成的结果。狄德罗认为,圣人的大脑是可靠的,普通人的大脑都是被错误沾染了,形成了对世界不正确的认知。所以,拉鲁斯认为严格程序和训练可以少犯错误,追求到真理;狄德罗却认为真理难得,在大多数人这里都得不到,多数人都是有“错误”留在大脑里的,难以改变。

人们为什么害怕犯错?原因有:

1.宗教的恐吓。犯了错误,西方的人们需要忏悔,东方的人需要得到老天的原谅,或者,这辈子死后下18层地狱,来生变为兽,不再为人。所以,都很害怕。

2.父母的教训。犯了错,被惩罚司空见惯。有家法,有饿肚子,还有罚做苦力。让人担心错误原来这么不被人所原谅,被人所嫌恶。

3.评判的标准,成王败寇。人家完成了任务,你没有完成,你能力不行,他能力强,机会给他不给你。只要被归为好与坏两种,优与劣两类,人们就趋利避害,生怕翻下“错误”失去机会。这里的“错误”不是程序错误,不是结果错误,而是绩效高低。于是,人们自然而然把绩效等同于能力,把绩效等同于王寇。所以,人们一旦失去机会,就认为失败了,酿成了“错误”。

4.人们对确定感的追求。人总喜欢在确定中生活,而讨厌和恐惧不确定。所以人们宁可把观念的东西视为正确的,也不愿意承认自己会错误。

……

这四种原因之中,评判标准是最恐怖的。人们习惯于是非黑白,缺乏连续性思维,缺乏对悖论思维的辩证。

【启示】

对待错误的思维还有另外一种积极的态度。那就是大脑偶尔也会开个玩笑,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不一定都是对的,何况是我们觉察到的,更是掺了杂质的。

只要你认为大脑是对外界的反映,偶尔会开小差,那你就不会对错误有那么深的恐惧,误会了。对自己谅解,也对他人谅解,这就是我们内心的大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错误”为何如此让人生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