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的边界

九月,是折磨人的九月,更是磨炼人的九月。天福山、老舍、李世民,毫无关联的三者,却让我明白自己“无知的边界”有多大。

比如天福山,我去过纪念馆、博物馆,留痕的只有理琪、于得水等。借过不少书籍资料,真正下笔时,思绪却“剪不断,理还乱”。后来去常老师办公室,请教她可以深度挖掘的人和事,她说:“去查查王新民吧,他的名字是理琪起的。‘新民’二字蕴含着一份对新社会、新生活的期待。”一语点醒,新与旧的构思在我脑海里有了最初的模样。面对大量的资料,有取有舍,守正创新,却不容易。好点子的诞生,渊博的学识、大量的积累、敏锐的洞察、大胆的尝试,缺一不可。

常老师的指点,让我第一次觉得一句话的力量是多么强大。无知的我,有点儿喜欢上“边界”这个词儿了。

九月份阅读,除了读红色经典外,还根据课的内容读了不少与老舍、李世民有关的书和资料。

虽然有了之前的磨课经验,但在某些环节的设计和处理上,我仍有很多疑惑。邢大师和远娥姐怎么总能发现“搁搁楞楞”的地方?萍姐怎么做到课堂语言该大气大气,该柔情柔情?荣芳姐又是怎么想出吸睛亮眼的板书?……

每一次跟进磨课,都在不断解答着那些疑惑。

持续学习,持续积累,持续思考。

深度学习,深度积累,深度思考。

磨课,既有看得见的实力,也有看不见的努力。“持续”和“深度”是两把打开难题之门的钥匙,有了它们,难解将变得易解。

磨课,总会有深深的挫败感。也正是有了挫败感,我才知道自己无知的边界有多大。磨课,也会伴随着快乐感,因为“无知的边界”,所以才有了深耕探索,才会撬动思维的深度碰撞,才能实现小突破、大飞跃。“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无知的边界越大,知识的半径就越长,收获和体验就越多。

十月的第一天,我决定,要好好和无知的边界相处。

因为无知的边界,我越来越爱这个可以探索无限可能的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知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