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怦咚

图片发自App

周末,理家理心学习群布置了观看连续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的作业。But周末在家好忙,根本没有时间静下心看电影啊!

为了看完这个电影,我把能用的零碎时间都用上了。

刷牙的时候(一手拿牙刷,一手拿手机);李可心泡脚的时候(她的脚泡在盆里,就不会跑过来缠我);屎遁的时候(打坐中,请勿打扰)…

历时两天两夜的碎片时间,终于把《我的家里空无一物》看完了。

说实话,看到这个片名就很不喜欢,这个标准太高了,无论我怎么收拾,永远也达不到空无一物啊。而且我也不喜欢空无一物的生活,眼目所及之处充满着温馨的生活气息才是我喜欢的生活状态。

但是真的随着故事进入剧中,主人公麻衣的故事似乎正是我的故事,心底的记忆被唤醒了。

小时候的麻衣和妈妈祖母生活在一起,一家人都是囤积控。进家门需要跨越障碍赛,桌子沙发床上摆满了东西,成天都在找东西。

小时候的我也是这样,记忆里周身都是东西,或躺或坐都要先从东西堆里扒出一个空才能落坐。

我的第一个房间是家里专门放被子的房间,晚上我就睡在一米半高的“被子山”上。

抽屉常年是打不开的,勉强打开一个缝,把手塞到里面盲摸,不是被这个刀片给划着,就是被那个钉子给扎着。

爸爸妈妈找人买了20-30管止痒的无极膏,放在一个柜子里忘了,被我翻了出来,全部当做唇膏抹嘴上了。

如果有人来做客,前一天如临大敌,全家总动员把摆在桌面上的东西一股脑全部塞到抽屉里,实在塞不进去的就拿布盖上,实在是藏不住的就塞到房子里把门关紧。

从小到大,我以为每个家都是这样的…

当我开始这段断舍离的旅程,开始与不心动的物品告别时,遇到最大的阻力就是父母。

虽然爸爸妈妈拦阻,但是他们的心我全都懂。

小时候,爸爸妈妈给我讲得最多的就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故事。

偶然找到一颗花生豆,舍不得吃,用牙齿轻轻刮掉一点沫,在口舌之间细细品味,久久不舍得咽。

一条裤子大姐穿完二姐穿,二姐穿完小弟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那时家徒四壁,哪能想到会有今天?

从那个年代走出来的他们,何等艰苦地奋斗,终于吃得饱、用得好了,他们享受着物品带来的安全感,对每一件物品都极其珍惜。

而我们呢?

从小不愁吃不愁穿,再好的衣服只在新买的时候高兴几天;再好吃的饭美味只在前几筷间;电影老套,泡吧才够high;别跟我谈什么爱情,哥们我爱的是男人…

物质的充足让我们的心灵上附加了太多的标签,却失去了对美好的感知力。

迷失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快乐,不知道什么才是满足?

站在物质充足的今天,回顾过去,最美好的记忆竟然是一间破旧的出租屋。

那是五年前,和老公背井离乡,来到新疆。

手里的钱只够租整套房子中的一间。没有床,两个80cm的木板拼到一起就是大床;没有桌子,一个靠背椅就是餐桌;吃得最美的饭就是过油肉拌面,一份拌面加个面,两个人头顶头挤在盘子前享受着难得的饕餮大餐…

好奇怪,那段日子当时不觉得苦,如今想起心中满是幸福。

如今,我才明白,正是因为缺乏,一旦拥有就无比珍惜…

其实最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

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源,湛蓝的天空,鸟儿的啼鸣,一朵花开的声音。

还有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灵怦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