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有感

1984

文:Recycler

84/294.1876

温斯顿最终还是死了,并不是以自己预设的想法死去,而是以一种想都没想过方式死去。

温斯顿还是认输了,他向奥勃良认输了。

温斯顿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早已准备随时献出一切。他准备好了杀人、破坏活动、伤害成千上百的无辜百姓、出卖祖国、欺骗、伪造、讹诈、腐蚀儿童心灵、贩卖毒品、鼓励MY、传染HLB,准备好了将硝镪水撒向孩子,准备隐姓埋名改行工作,准备好自杀。虽然在是否献出爱情时他犹豫过。但是他还是输了,他并不是输给爱情。

他没有得到任何机会,连自杀的机会都没有。反复承受奥勃良的刑罚,醒过来,又晕过去。既然死不了,他只能选择求死。他开始胡乱指认人,开始服从他们的任何指令。就连最开始坚持的爱情,他也开始出卖。这种毫无保留的认输,还未达到奥勃良的要求。奥勃良并不需要嘴上的认输,也不需要刑罚下的认输,而是需要彻彻底底的改造思想。

奥勃良的想法也可以说是集体每个细胞的想法无懈可击。一个人的死亡,与众不同的思想会被留下,从而影响更多的人。思想会跨域时空,会永恒保留下去。只有相同的思想,相同的文化,每个人作为一个相同细胞,才可以新陈代谢般的消失掉,没人记得他曾经来到过。

每个人都是细胞,变异的细胞改造成正常的细胞,每个细胞都会消失。这就是这个集体恐怖之处。读金瓶梅能读出怜悯之心可称为菩萨。读1984如果只是读出恐怖,是因为感受到温斯顿所承受的疼痛。如果读出无奈,是因为正在面对别无选择的世界。如果读出怜悯,除了温斯顿和裘莉亚在某个时期还算是正常人,其他人千篇一律,失去了人的色彩。一个纯黑色的世界,怎么能不可怜他们。一个维持这种秩序的人,怎么能不可怜他。

很早之前就熟记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只知道自由伟大,并不知道什么是自由。当明白什么是自由的时候,发现这首诗中的生命、爱情和自由可以颠倒顺序。在此基础上改成八言绝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自由很珍贵,国家最重要。父母情谊深,子女小棉袄。贪心全想要,矛盾皆全抛”编诗仓促有问题就不咬文嚼字了,大概意思都明白,篇幅有限,这里只说了生命、爱情、自由、国家、父母、子女六种,还可以举例很多,金钱、权力、民族、家庭、时间、健康、荣誉、传统、善良、诚实等等,举不胜举。这些追求不矛盾的时候,我们全部想要。这些所需出现矛盾的时候,我们便陷入痛苦,只能舍去一样,淡忘一样,痛苦才不会一直围绕自己。当自己的追求是唯一的便会发现其他各种追求都是阻碍。追求生命是人的本能,追谁爱情亦是本能使然,唯独自由是人类假象出来的规则。为了自由,我们需要克制本能欲望,有时候需要撒谎,有时候需要舍去亲情友情爱情,甚至有时候需要杀生,甚至奸淫掳掠。所有的行为也许与自己所接受的善良正义相矛盾。但是为了自由可以改变自己的善恶观,可以拿起屠刀。

窦唯有首歌《高级动物》列举了48个词。一个人追求一个正面同时得到其余的负面。正因为人们的最终追求不同,所以所有的罪恶都有人可以与之对应。所以歌曲最后重复的发问,幸福在哪里?

幸福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想要的数量少,想要的程度低,容易满足,幸福便来了。随着年龄增长,我们认识了豪车,我们认识了学区房,我们认识了钱权的重要性。我们认识到家庭不可或缺,我们认识到个人不被左右。想的多得不到,幸福离我们而去。

矛盾的痛苦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想要绝对的自由,就不需要亲情友情爱情的羁绊,可以说,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需要的时候都来为我服务,不需要的时候立马消失。我们想要绝对的爱情,就需要放下尊严,放下个性,放下固执。可以为了一个人寻死觅活,可以为了一个人发动战争,可以为了一个人拖累亲朋好友的幸福。执着于一件事,其他将会受损。

温斯顿执着于追求真理之路,为了真理的实现,愿意做任何坏事。最终还是没有坚持下去,原来自己最为骄傲执着的事是可以改变的。因为别无选择,只能投降认输。只有唯一的答案,连不选的权力都没有,真是感到悲哀。

三大国,也许都是一样的,不断的战争,不断的改变过去,不断的决定未来。这虽然只是书中虚构的部分,但是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总能找到一小块区域一段时间如书中描述一样。

不知道如何结尾,因为1984的每一句话都会让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我不会呼吁未来和平,只要有专政,随时都会面临黑暗。我不会呼吁自由,自由毕竟要付出多彩的人生。我想呼吁珍惜当下。虽然当下也许痛苦也许悲伤,但这是已知的情况,未来是好是坏更无从明确。也许要抱着一点侥幸,努力一把,也许会有更好的改变。总结一下,不要盲目的执着的去追求未来。未来并不是确定的。珍惜当下,努力前行,有无改变,听天由命。

   ~~~~~~~~太长不看~~~~~~~~~

简版:要的多,变痛苦。不放弃,变残忍。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

你可能感兴趣的:(1984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