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绝招”(二)

和而不同  美美与共

张子丽坚持分享第642天 20181209

今天继续听大师讲课。

首先是深圳福田的白皛老师讲“作诗初阶”先把四首诗排序,然后交流方法。有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回馈,“找相同韵脚”就是不错的方法。诗有了韵,就有了回环往复的美。

出示《黄鹤楼》,继续找韵脚,找押韵的规则。韵母为“ou”声音协调,压尾韵,压平声韵,双句押韵。不仅要读出诗的韵律美,还要读出诗的平仄。

图片发自App

入声重读促读,平声长而慢,仄声速读。“黄鹤一去不复返”读得快,“白云千载空悠悠”读得空旷幽远。尾声韵拉长。快慢对比更强烈眼前浮现画面,心中涌动情感。表达思乡之情,把自己融入画面。

李白反复咏诵崔灏的这首诗,不禁连连摇头叹息,突然,他把手中的笔搁下了,生气地脱口而出四句打油诗:

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用诗来抒郁闷。

诗,就是当下的感受,抓住自己生活中的情感。

图片发自App

要让诗句押韵,还要读通。孩子们作诗开始了。白老师出了首镂空诗让孩子们填空。

接着白老师提供押上平声一东韵

图片发自App

孩子写《考场》。第一句“考场危正坐”,让孩子们根据刚刚所讲补写三句。

诗记录生活,今天初步尝试写诗,孩子们感到很有趣,也初步尝试到成功。作为听课老师,我看到白老师的讲课内容鲜见,还看到了在教学的每个环节白老师安排的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绝!

图片发自App

江苏省孙庆博老师讲《狐狸分奶酪》。他特别注重训练孩子的基本功。如“奶”写时注意“起笔高高仰起头,横画变提不出头”。默写环节很有特色,我们大多数老师念什么孩子写什么。可今天要写的词藏在词串当中。“开始、始终”“着急急匆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孩子们必须用心听,之后判断才能写“始、急”。

图片发自App

写,就要落实到位。孩子们观察比较板书两个孩子的听写,提醒孩子们要把字写好看。

图片发自App

比较后,让孩子再写一遍。有口诀,有落实。扎扎实实学生字!

孙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蹲下,让所有的孩子看清楚。指导读书为孩子们又为孩子拿话筒。我看到把孩子放在心中的孙老师。

点赞!

接下来就是课文的学习。前几段找四位孩子,“后面两段谁听的认真,找谁读”,老师这句话不仅给孩子学习的希望,培养倾听习惯也别出心裁。

老师读,让孩子们观察他的表情、听语气。孩子们说“你的语调高低不同有变化,表情有时候高兴有时候开心,语气有时生气有时开心。”感情在表情和语气里,读谁像谁。孙老师的示范朗读给孩子们树立了榜样。

图片发自App


“你分的不匀!那半块大一点!”结合生活情境读出“嚷”的语气,老师的读书已经向生活拓展。

图片发自App

读狐狸的话,赵老师评价学生是“小狐狸、大狐狸、狐狸精”,这样的评价很形象,让孩子们听了不仅知道接下来读书的方向,这样的俏皮话也使孩子们更开心。孩子们当然读得兴致勃勃。

在细节之处老师作停留。对比两处“笑”。辨别“笑”中的意思。

图片发自App

再找孩子演一演。先复习台词,自己练习。孙老师拿出绿色袋子,说谁表现好,有奖励。这下孩子们的参与度更高啦!

图片发自App

三个孩子现场不仅表演课文内容,还真吃了“奶酪”。其他观看的孩子们这下不淡定了,吃一口笑一片,众目睽睽之下吃奶酪的小女孩好幸福好开心啊!

“下课”“礼物呢?”……老师和学生以这样的对话结束课堂,台下老师哄然大笑。这堂课的设计很接地气,简直专门儿为这班孩子打造。孩子们特别的喜欢。

图片发自App

王文丽老师带来主题阅读课《星期天的巨人》。题目中“巨人”的意思?学过有关巨人的故事吗?联系旧知后扩展延伸到课外《好心眼巨人》,询问有无看根据这个故事拍的电影《圆梦巨人》。看到很多孩子不仅没有看过书,还没看过这部电影时,王老师说,看书看电影结合的体验一定很美好。此时我看到台上孩子们的眼中已经有了期待之情。

《孤独的巨人》是王老师同类巨人的第三部。接着又提到《巨人三传》,讲的是贝多芬、托尔斯泰、米开朗基罗的故事,这里的巨人指的是什么?

王老师浏览四本书的梗概,知道巨人的不同含义。引入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星期天的巨人》。

王老师快速播放爸爸对叔叔乔纳森回忆。看到孩子们再说巨人特点“不安分”“讨人喜欢”后无人举手,王老师说“我的课堂没有正确答案。”这句话引出“神秘”“龙卷风”……接纳是孩子们呈现出朴素自然的学习状态。

这样的词符合巨人的特点吗?继续滚动阅读“礼物”,并提出问题:爸爸和我的感受一样吗?爸爸认为我需要什么?“书、文具、知识、练习册……”我认为乔纳森是什么样的人?他以为的是他以为的,引导孩子说出自己对课文人物的感觉。

乔纳森带来77个小矮人,你能仿写书中句式写写这些小矮人能做什么呢?孩子们看书上的趣事,说出自己心目中的小矮人。这个编写环节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写完之后,王老师有卖了个关子:“书中如何写?假如感兴趣,回去找来读读吧。”再次设置悬念。

第二星期,乔纳森又为我带来礼物。猜猜是什么?鸟巢里放鸡蛋,妈妈坐上去,鸡蛋碎了。如果是你的爸爸妈妈,他们会如何?书上是如何写的?再次设置悬念。

王老师展开两个星期的阅读后,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她把目录打出来。看目录章节发问,“你对那章节感兴趣?为什么?”感兴趣孩子有很多。再次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图片发自App

你的星期天是如何过的?

书上的星期天总是书上的,结合孩子们的生活,询问他们的心情。在会场听到了孩子们在诉说自己星期天要上的各种辅导班儿,我听到了孩子们的苦闷、烦恼、无奈。

图片发自App

假如给你一个星期天,你又有什么创意呢?同桌互相交流再展示。“把门堵上,和芭比娃娃一起玩……”孩子们说心中想要的辅导班儿也无怪是睡个懒觉,看会儿电视,玩会儿电脑……总之和学习扯不上任何关系。

学习成绩和与什么有关系。“没有限制”对孩子来说就那么重要?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呢?“乐趣健康视野快乐陪伴自由”,这是现场孩子们的回答。

“你有怎样的创意?创意”是什么?我们刚才说了这么多为什么都没有创意呢?”王老师问孩子们为什么说出来的生活没有创意,孩子们说他们已经被家长安排的不敢有创意。

现场的老师都陷入了沉思中,到底该还给孩子们一个怎样的星期天呢?王老师课程中的深度是非同一般的。


“我为什么把乔纳森称为“星期天的巨人?”孩子们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理解。能给孩子最温暖,最需要的陪伴,能和孩子走在一起,就是伟大的人了不起的人,就是星期天的巨人。

乔纳森用自己的方式带着孩子们学习,那是什么?王老师再次未整本书的阅读留下悬念。

最后王老师简介作者。假如把问号拉直,也许变成句号,也许变成感叹号……这就是阅读的乐趣。

王老师讲课中间每每听到孩子们精彩发言,总会会心一笑。在每个环节她都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吸引孩子们不断的投入兴趣,讲到最后,孩子们对阅读这本书我已经看到了迫不及待。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让孩子喜欢整本书的阅读,保持没有功利之心,相信开卷有益。“兴趣的激发”,让孩子打心眼里喜欢读书。暂时放下期待,放下自我,必须往远看。

图片发自App

有愿意读书的志向和品格。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在两把尺子里,更靠得住的是自己的眼光。

图片发自App

慢慢寻找,找到适合孩子的书。大量读,发现。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孩子的头脑令人诧异。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阅读的技巧不重要,而是阅读带来的思考。

图片发自App

能改变改变,不能改变就接纳。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猜想”,“抓重点”,“比较”,“连结”,“表演”,“通整”。这就是阅读整本书的好方法。假如王老师没有那么多的阅读量,假如王老师没有用心体察孩子的需要,就不会有这样的课堂,也不会有这样的课后分享。向这样的王老师致敬!

图片发自App

下午陈琴老师以《诗经·小雅·鹿鸣》为例讲歌诗有法。

你真的会读诗歌吗?陈琴老师“录音机”式的句子,告诉学生把声音输进电脑,情绪是不同的。

图片发自App

假如理解情绪,就能用吟唱方法把情绪传递出来。陈老师现场吟唱,掌声阵阵。

图片发自App 上传中,请稍候...

陈老师说用一个小时初步教会孩子“歌诗”,期待。

图片发自App

“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平声读长仄声短,声音准确因饱满。入声急促急收藏,韵字拖音音绵长”这些唱诗的窍门儿还是要熟记的。

图片发自App

看到孩子们脸上的疑虑,陈老师说,只要一开口,就能学会。是这样吗?不仅孩子们没有多大的自信,听课的老师也抱怀疑态度。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读书要快,读出关键词。

图片发自App

熟读成诵——踏浪式读法。节奏与气息一致。

图片发自App

背诵又法——书读一口气。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事实证明,陈琴老师就有这么大的能耐能够让孩子一个小时内背诵并歌唱《小雅·鹿鸣》。“卖力”,想方设法儿子学会,为陈琴老师的努力点赞!

图片发自App

曹操的《短歌行》好多借用《鹿鸣》。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假如家中有客,见字能歌!

图片发自App

之后,陈琴老师和我们做了精彩的分享。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年级她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坚持六年阅读诵古诗文,《论语》《道德经》……毕业时竟然达到10万字之多。可贵的是,她把古诗文教学和培养孩子的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在一起,和班级管理融合在一起。教学20多年来,已经培养出来无数个成功的弟子。

佩服陈老师的古代文学功底,佩服陈老师对教学的钻研和用心,在教学这块儿土地上他已经是拥有极其丰富的成功经验。

我虽然年龄不小,但陈老师面前只能叹为观止!好在还有学习的时间!不知道能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陈老师走的稍微近一些。

今天又和几位大师近距离接触,看到了每个人都在努力的完善着自己,也因为他们的努力,使不少孩子受益。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在光鲜的背后,他们一定付出了数倍的努力!致敬!向这群优秀的老师致敬!

学习在路上,教研在路上,成长在路上……

愿一切都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师的“绝招”(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