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泳讲透《茶疏》13:岕茶的制作方法

原文:

岕中制法

        岕之茶不炒,甑中蒸熟,然后烘焙。缘其摘迟,枝叶微老,炒亦不能使软,徒枯碎耳。

        亦有一种极细炒芥,乃采之他山炒焙,以欺好奇者。

        彼中甚爱惜茶,决不忍乘嫩摘采,以伤树本。

        余意他山所产,亦稍迟采之,待其长大,如芥中之法蒸之,似无不可。但未试尝,不敢漫作。


江泳解读:

        岕中茶的制法

        岕中的茶制作的时候不炒,而是采摘下来放在甑里蒸熟,然后再烘焙。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采摘的迟,枝叶有些老,炒是不能炒软的,还会造成茶叶干枯破碎。

        也有一种很细的炒青岕茶,是采摘其他山上的茶炒制烘焙成的,用来欺骗一些好奇的人。

        岕中的人比较爱惜茶,绝不忍心在茶叶嫩的时候采摘,这样会伤害了茶树的根本。

        我猜想其他茶山产的茶叶,也等待稍微迟一些再采,等茶长大了,然后按照岕中的制茶方法蒸青制作,似乎也不是不可以。但我没有尝试过,不敢随意写了。

        本篇讲解的是岕茶的制作方法。岕茶制作与别的茶不同,别的茶是炒制而成,而岕茶是先蒸后焙。

        之所以制作方法不一样,是因为岕茶从采摘开始就不一样了。根据前面所述,其他的茶在清明谷雨左右采摘为好,而岕中的茶要等到立夏前才开始采摘,这个时期的茶长的稍微有些大了,已经是很难通过炒制来达到效果的,所以需要采用蒸青制法。老的茶叶,里面的水分比较少,如果用杀青制作,一个炒不透,另外一个就是会失去水分而干枯变碎。

        岕茶,在明代属于名茶,有第一名茶之称。具体是怎么蒸焙的呢?许次纾说的比较简单。

        在明代,有多部茶书介绍了岕茶,例如熊明遇写的《罗岕茶疏》,冯可宾写的《岕茶笺》,周高起写的《洞山岕茶系》。在《岕茶笺(jiān)》里,冯可宾对岕茶的采摘、蒸烘都有一些介绍,我们可以通过此书对岕茶有一个了解。

        冯可宾论采茶:“雨前则精神未足,夏后则梗叶大粗。然茶以细嫩为妙,须当交夏时,看风日晴和,月露初收,亲自监采人篮。如烈日之下,又防篮内郁蒸,须伞盖至舍,速倾净匾薄摊,细拣枯枝病叶、蛸丝青牛之类,一一剔去,方为精洁也。”  

        意思是说采茶要在谷雨后立夏前开始采摘,采摘下来的茶要避免日晒,采回放在竹匾里摊放待用,同时去除枯枝病叶等杂质,提升茶青的品质。

        冯可宾论蒸茶:“蒸茶须看叶之老嫩,定蒸之迟速,以皮梗碎而色带赤为度,若太熟则失鲜。其锅内汤须频换新水,盖熟汤能夺茶味也。”

        蒸茶要根据茶叶的老嫩情况来决定蒸茶的时间长短,以茶叶的皮梗碎而带红色为合适。太熟就失去了鲜味。蒸茶时候甑里面需经常换水,避免水味影响了茶味。

        冯可宾论焙茶:“茶焙每年一修,修时杂以湿土便有土气。先将干柴隔宿熏烧,令焙内外干透,先用粗茶入焙,次日,然后以上品焙之。焙上之帘,又不可用新竹,恐惹竹气。又须匀摊,不可厚薄如焙中。用炭有烟者,急剔去,又宜轻摇大扇,使火气旋转,竹帘上下更换,若火太烈恐糊焦气,太缓色泽不佳,不易帘,又恐干湿不匀。须要看到茶叶梗骨处俱已干透,方可并作一帘或两帘,置在焙中最高处,过一夜,仍将焙中炭,火留数茎于灰烬中,微烘之,至明早可收藏矣。”  

        这段说的是烘焙茶叶的一些注意细节,如焙笼要一年一修去杂味,焙笼使用前需干透、后用粗茶去味,然后再烘焙好茶。烘焙不要有烟。火候控制好,太烈会烤焦茶叶,太小会色泽不好看。烘焙需要多次,从下到上,逐步更换。等茶烘到梗处都干透了,就可以放一起放在微火上慢慢烘焙一夜,第二天即可收藏了。可以看出,烘焙是关键。

        岕茶的制作,对制作茶叶的茶人技术要求比较高,对制作时的时机、火候、温度的掌握都比较严格。正因为此,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制作方法业已失传。

        茶叶的制作过程,就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发展出来的。从嫩的茶叶炒青制作,老的茶叶蒸青制作,明代的茶人们根据情况不断的调整,最终也带来了制茶技术的不断革新。

        许次纾说:“余意他山所产,亦稍迟采之,待其长大,如芥中之法蒸之,似无不可。”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新的尝试呢。


下一篇解读:收藏



未经本人许可,请勿复制粘贴传播!!

❤zjy0009

你可能感兴趣的:(江泳讲透《茶疏》13:岕茶的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