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书话1018》171—180 作者 向明

171

近读一本清代时“老外”写的书,说“清朝上层官员不喜欢欧洲人使用油画的阴影方式,来表现脸部立体感和光线美感。中国人觉得,脸上有照相机光源打出来的阴影,是不吉利的征兆。”结果,“晚清许多官员肖像摄影使用的都是泛白高光照。”或许“不吉利”只是托词,不习惯西洋画的立体感,才是问题所在。

172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无人不晓,其中为爱而生、向爱而死的“朱丽叶精神”,更是广受关注。爱情,与家族仇恨或门第贵贱何干?青春,原本就是一股狂野不羁的力量。至情至性,无是无非。求偶季节,连少女的矜持都是一种渴望、一种张扬。敢爱源自本能,不敢爱或不会爱,却是造成剩男、剩女的原因之一。

 173

我国食品添加剂的问题,是食品安全的最大问题。化学的名称一旦转化为诱人的名词,连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都可以撒手不管似的。从媒体报道上看,不难发现市场上流行着众多食品色素的名字,不仅可口,还富有诗意,像日落黄、诱惑红、葡萄紫、嫩叶绿、苏丹红……没准儿,一些颇有才华的文人,也参与起名了。

174

《感觉的自然史》一书称:“人类可以区别一万种不同气味”,“当试图描述某些气味时,我们会发现自己词不达意。”确实,形容气味的常用名词只有五味,《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词不到6万,不可能把六分之一的词用来表述气味。故而,形容气味,人类原本就字词贫乏,只好使用“就像什么”的比喻句式。

175

用作者的生平解释作品,或者用作品说明生平,都过于简单化。美国作家桑禀华在《中国文学》书中说:“传说屈原在汨罗江自沉,《离骚》也被视为他的自传。……这种传记研究法虽然看似循环论证,却突出了文学的现实意义。”可是,王勃14岁时写下《滕王阁序》,且从未到过滕王阁,试问:他“为什么写?”

176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宇航员,都是在失重状态下工作以及吃饭,这肯定难以适应长时间的太空旅行。据《感觉的自然史》作者黛安娜阿克曼透露:“失重会使宇航员在太空中失去胃口和嗅觉。”零重力的情况下,气味分子难以进入人类鼻腔。就像人感冒时,没有了味觉,几天可以。如果是几年,谁都受不了。

177

黛安娜•阿克曼还说,在人类进化的早期,我们的旅行不是为了快乐,而是为了寻找食物。时至今日,我们出差的目的不也是为了工作、为了生活吗?那怕冠冕堂皇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也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唯有旅游,才是纯玩乐的活动。我算是整明白了,古人为何有“渔樵不知山水之乐”的说法。

178

儿时,我便听过巴甫洛夫心理学“条件反射”的狗。但《感觉的自然史》一书介绍说,那些爱流口水的狗,其实是残酷实验的结果。“给狗以强烈的电击,使狗疼痛难禁。然后他每天给狗做痛苦电击之后给它们喂食,使它们把电击与食物产生联想。……即使加大电击强度之后,这些狗仍然垂涎期待着食物。”

179

有位叫老树的画家,写了首题画诗:“又逢重阳节,微信约朋友。登高看新菊,临风吃老酒。平时总在忙,难得能聚首。大醉下山去,相扶一起走。”这种在谐趣、意境上,均属“庸品”的“打油诗”,不知何故?竟然被《三联生活周刊》当作“重点”予以报道。汉语诗歌艺术,就这么被“名刊”糟了。

180

几则音乐妙语摘录以下:“你无需理解音乐就会被打动。”“我们的细胞在震动,里面有音乐。”“音乐来自大地中的岩石和根茎,来自树木,来自雨水。”“中国孩子学会了喜欢音程较小但音高变化微妙的音乐,牙买加孩子学会了喜欢切分音节奏的歌谣,非洲孩子学会了喜欢有着复杂快节奏的音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书话1018》171—180 作者 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