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森,徐州人的骄傲

周梅森,徐州人的骄傲

张小笨

周梅森,1956年出生,徐州人,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八、九届主席团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周梅森从一名矿工成为专业作家,以其独特的天赋,卓然的胆识,秉天地道义,挥如椽之笔,书写历史烟云和时代风潮。在40年的文学创作实践中,为我国广大读者和影视观众奉献了大量堪称经典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著有中长篇小说《人民的名义》《中国制造》《国殇》《军歌》《大捷》《国家公诉》《绝对权力》《梦想与疯狂》等,出版有《周梅森文集》《周梅森政治小说读本》《周梅森反腐小说精品》等,改编制作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人间正道》《忠诚》《我主沉浮》《我本英雄》等十余种,二百五十余集。其文学和影视作品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国家图书奖、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澳门国际影视最佳编剧奖、互联网时代最具影响力影视作品奖、工匠中国2017年度影视最佳编剧大奖、金数据影视大奖、华语原创小说2017年最受欢迎作品大奖、中国数字阅读大奖、新浪微博最具影响力作品奖等奖项数十种。《人民的名义》《绝对权力》《中国制造》等长篇小说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阿拉伯等23种语言在海外出版发行。

图片发自App

1978年,开始做起文学梦

1978年,22岁的周梅森正在徐州韩桥煤矿当工人。1971年初中一年级就以半工半读的名义进入了矿工行列。17岁高中没毕业就继续留在煤矿,做了机械工,这期间听着皮带运输机的噪音,耳朵失聪,加上药物反应,耳朵留下了后遗症。

那时,周梅森全家6口都生活在煤矿,固定资产不足人民币三百元,其中最大的一笔资产是一辆凤凰牌自行车,价值人民币156元。家中的家具全是向矿上租用的,大床8分钱,小床4分钱。那时的他虽然喜欢写作,却连一张最基本的书桌都没有。

文学梦也是在深深的矿井里萌发的。一次,周梅森从废品收购站得到了一本残缺的《巴尔扎克传》。巴尔扎克在拿破仑像下写了一句话:“你用剑征服世界,我将用笔征服世界!”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激励着他。于是就利用工余时间写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习作《煤乡怒火》,被大伙儿争着传阅。

改革开放刚起步,工人们开始学技术了,而周梅森却鬼使神差地一心想当作家。文学创作对他的家乡来说,简直是个笑话。创作之初,发表作品绝不是个简单的事情,稿子一篇篇被退了回来。

1978年对他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周梅森说。

“我的第一篇用铅字发表的作品就刊登在1978年的《新华日报》上,记得题目叫《家庭新话》,现在来看惨不忍睹,还不如现在中学生写得好。我记得稿费是7元左右,拿到手高兴了一个多月,我感到无比的振奋。”

矿区留下的楼成了周梅森文学馆

当年赫赫有名的煤矿,现在荒废了,谁也没想到,留下了一座办公大楼,现在成了周梅森文学馆。

离开煤矿的时刻,他也记得非常清楚,是1979年的11月,《青春》杂志刚刚创刊,黄蓓佳他们都去上大学了,那时编辑人才十分缺乏,周梅森被临时抽调到杂志社当了一名文学编辑,因此,《青春》成了他的大学。

1983年,27岁,在《花城》发表了成名作《沉沦的土地》。五年后,调入江苏省作协,做了专业作家,从此实现了他的文学梦。他的作品也一直以反映这个时代的巨大变化和深刻的矛盾为重要内容。

图片发自App

创作初期,周梅森的兴趣是写历史小说,比如《黑坟》《军歌》《英雄出世》。1992年,回家乡,家乡正热火朝天地集资建三环路。当时家乡还比较闭塞,老百姓对修路的意义不大了解,还有人告主要领导的状。一个偶然的机会,那位领导和周谈了话。这次谈话使他认识到改革的艰难,不仅改变了他对官员的看法。周梅森说也是从那时改变了他的文学道路。不久,接到邀请,到徐州市人民政府挂职当副秘书长。

1995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政治小说《人间正道》。其后仿佛是掘开了一口富产的油井,不可遏止地喷发出直面现实问题的作品,《人民的名义》等一大批长篇小说问世。

《人民的名义》后再写《人民的财产》

《人民的名义》之后周梅森又用一年的时间创作了《人民的财产》,准备拍成60集的电视剧。这部作品描写的是国企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故事。

“《人民的财产》在我心中酝酿了多年,一直想动笔写,只是考虑从什么地方入手。故事还是发生在汉东,拍摄地点依然选在南京。《人民的名义》在南京拍摄,给南京旅游带来了很大提升,东郊国宾馆挂起了牌子,吸引许多游客前去参观,甚至有的观众寻找剧中所有的拍摄地点,前去拍照留念。”周梅森说。

有人说周梅森不写历史写政治,可惜了,也有人说这样写下去,每年写一部,是不是批量生产?是时代赋予了他各种可能。每天都在创造,一生从事这个工作,使他感到非常的幸运。周梅森不会重复自己,眼下社会生活如此丰富,如果仅仅写自己的感受,写生命的哀叹,那早就枯竭了。

读者要问,作为作家怎样看待政治小说的概念?周梅森认为,政治小说首先应该力求写一个“大中国”的故事,这个大中国正处于一个千古未有的大变局之中,我们应当写成就,也写问题。

现在的周梅森仍和40年前一样忙碌,

“我对改革开放充满真实的感情。40年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神话,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们每一个个体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发展空间。

我的人生道路,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今天,可以说,我是改革开放坚定的拥护者。”周梅森说。

回望40年前,煤矿生活一直扎根在他的心里,无法忘却,那时贫寒和饥饿一直伴随着周梅森。“这并非我们一家,家家户户都这样。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我的家乡如今不是江南也胜似江南。早先的煤矿所在地,一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到处是塌陷的废坑,经过多年的建设,现在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潘安湖景区,成为旧工业改造的生态示范区。前后对比,就像是一个神话”。

2018年,周梅森已62岁,已经从事文学创作40年,著有中长篇小说、影视文学剧本60余种,约1500万字,因具有二级教授职称,仍在岗工作。但仍和40年前一样忙碌,《人民的名义》小说、电视剧完成后,《人民的财产》在紧张创作中。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梅森,徐州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