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2:50睡,5:30起床
看王煜金讲座视频。
知识视野再拓宽,学习再深化。
二、读万维钢《万万没想到 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1-91)
邓巴数字:一个人能维持紧密关系的人数上限为150。
文人爱抒情,感叹式发议论;理工科思维重取舍,现实主义。
电视台的业务便是人们想要什么它们就给什么。
律师思维:先有结论,再去找证据。
科学家思维:先有证据,再有结论。
互联网“回音室效应”,专挑自己喜欢的观点,屏蔽不认可的。
我们应该主动刻意地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
概率论:
1.随机
概率论最基础的思想是,有些事情是无缘无故地发生的。
更严格地说,有些事情的发生,跟它之前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没有因果关系。你不管做什么都不能让它一定发生,也不能让它一定不发生。
2.误差
我们要忽略误差范围内的任何波动。
3.赌徒谬误
中奖话码是随机的,2多次出现在中奖号码上,也并不意味着下次2不会出现了。
未来是不可被精确预测的。这个世界并不像钟表那样运行。
大数定律说如果统计样本足够大,那么事物出现的频率就能无限接近它的理论概率——也就是它的“本性”。
小数定律说如果样本不够大,那么它就会表现为各种极端情况,而这些情况可能跟本性一点关系没有。
如果你的统计样本不够大,你什么也说明不了。
正因为此,我们才不能只凭自己的经验,哪怕是加上家人和朋友的经验去对事物做出判断。我们的经验非常有限。别看个例,看大规模统计。
刻意练习:
1.只在“学习区”练习。
科学家们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的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跳跃动作;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运动员则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而中间则是“学习区”。
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
三、继续读郝景芳王立铭《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 抓住0到7岁关键期培养一生的优势》(82-92)
有不少父母可能会问:知识学多了,会让孩子变成书呆子、思维僵化、丢失创造力吗?
我们的答案是:不会。
知识和创造力并不是对立的,知识是静态的事物,创造力是动态的思维方法,它们可以相辅相成。知识是创造力的素材。这就好比做饭的大厨需要有上好的食材,如果脑中没有足够的知识、准确的理解、丰富的经验,创造力就如无米之炊。
那为什么我们确实会看到学历挺高、思维死板的人,有时候会感叹童年的创意全都被磨灭了呢?这不是知识的错,而是学知识的方法出了问题。
知识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正如金矿的存在,但是学知识的方法,就像开采矿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学知识用了刻舟求剑的僵化办法,就像记录矿山每个坐标的挖掘方式,那肯定没有什么创造力,换一个坐标,换一座山,就完全不知道该做什么了。真正的学习方式是:理解金矿是什么,金子是什么,金子和周围的物质如何混合,用怎样的物理和化学手段能找到金子、分离金子。这样深入透彻的学习,不仅允许在学习过程中自由尝试,更蕴含了无限可能性,挖完一座金山,再去挖银山、宝石山,都是轻车熟路的。
以原理为核心、问题为导向的知识学习,不仅不会压制创造力,还会给创造力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
其实,父母与其说是培养创造力,不如说是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很多创造力都是天生的,父母只要保护着它们,不要让它们磨灭或被扼杀。
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多样爱好。
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1.创造力的源头从哪里来?
首先,我们一定要非常尊重孩子,让他发展自己的好奇心与兴趣。
其次,父母能帮助孩子控制的,是任务的难度。
最后,父母一定要积极热情的鼓励孩子创新尝试。
总之,想要让孩子拥有创造的动力,就让他遵循自己的好奇心与兴趣,帮他控制任务的难度,多给他关注与鼓励。
2.创造利益产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创造利益产生的第一个过程是发现问题。
创造力产生的第二个过程是,尽可能发散思维,想出更多可能性。
作为父母,我们在家中如何鼓励孩子建立发展思维呢?
第一,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多问问孩子还有什么别的解决办法。
久而久之,孩子会把“多想一个办法”当成习惯。
第二,找出一个最可能的成功方案,鼓励孩子动手试一试,必要的时候提供帮助。
心理学家发现,对孩子来说,新策略往往不是诞生于失败中,而是诞生于成功氛围中。
第三,我们要帮助孩子完成的,是重新思考整个过程。
总之,帮助他寻找生活中的问题,鼓励他发散思维想办法,帮他动手实践想法,带他一起回顾这个过程。久而久之,当这样的循环成了习惯,孩子一定可以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3.创造力是如何得到提升的?
项目制学习。
提升创造力的方法,是把真正的创造和学习结合起来。
项目是学习的精髓在于,设计出难度合适、真实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而带着问题去学习,永远是最有激情的学习。
相较于前面说过的创造流程——发现问题、发展思维、动手尝试、思考总结,项目制学习只是多了两步:问题分解,探索学习。
问题分解的意思是,我们帮孩子深入的分析一个问题,把浅显的大问题,分解成一系列更深入的小问题。
而探索学习,紧跟在问题分解后面,是要去真正地在探索中学习。包括查阅资料、向人咨询等。
有了问题分解和探索学习,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就更为深刻完整了,非常接近成人工作中面临的流程循环。我们的工作日常就是面临又一个任务,带着问题,分解任务,寻找资料,发挥创意,层层落实,总结经验。孩子从小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流程,将来也必然乐于深入分析问题,提出设想,创造性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成为团队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