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字背后,是学习共同体建设
——读《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有感(第4稿)
2009年,在职称面试的时候,抽到的问题是“什么是德育?”这是一个浩瀚无边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需要用理性和科学来解答的问题。记得当时我的回答是,德育是指“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这是来自理论学习中的德育价值取向。
如果今天再让我回答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简单的回答:德育是一项人影响人的活动;复杂的回答:在宏观、中观、微观的德育体系中,建立起建班育人、立德树人的德育自体系——以人格魅力感染人,以科学方法管理人,以实践创新引领人,以自我更新服务人。
读《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之第六章《教育的目的》,从书中读到“教育的目的”的复杂性思维建构:
一、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
科学思想与科学语言——客观性的法则——相对性与辩证思想——科学精神的训练
二、培养创造性
安全与冒险——寻求新的价值——思想与行动
三、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责任
政治教育——民主实践——学校里的政治——参与活动——经济学的教育——国际教育
四、培养完人
人的力量——人的分裂——完人的几个方面——抽象的人和具体的人——未完成的人
教育既有其有力、有为的一面,也有其无奈、不为的一面,这就意味着当教育遭遇瓶颈期的时候,也需要按下快进键,回望教育曾经走过的路,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教育正在面临的困境,选择再调整、再出发、再发展,这是教育实现螺旋上升、阶梯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1年1月1日,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李家成教授在《在变化着的世界中,德育工作者该如何作为》中提到:“德育工作者需要在变化着的世界中保持对学生发展主体的敏感度,保持对于教育资源的开放度,并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表现出创造性。”
2020年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非常态、大变数、纯自然的教育格局中,我们在日常疫情防控、身心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引领学生的素质发展?如何促成德育思想与实践的更新?如何升级学生的素质结构和德育的过程与方法?
以教育的立场看待这次全国上下共同的抗疫经历,促成学生素质的升级,更新后疫情时代的学生发展目标和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者需要教育学生在更多样的人性表达中进行选择与保持自觉。
德育工作者需要培养学生更具复杂性的思维品质与能力结构。
德育工作者需要教育学生形成更强烈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德育工作者需要教育学生发展起更强的学生领导力。
上述学生发展目标的更新,要求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有所更新和发展,而不能继续停留在疫情之前的素质水平上。德育工作者同样经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同样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德育工作者需要有更丰满和坚定的人文情怀,自己要有对人性的信任和自觉的选择,要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散发人性的温暖光芒。
其次,德育工作者尤其需要有创新的实践。
德育工作扎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需要通过有意识的努力而让生活转化为教育,并继续实现教育对生活的引领、对新的发展可能的开放。在此过程中,如果没有德育工作者的价值自觉、主动创造、自我更新,就很难有高品质的德育实践和学生发展。
在经历了如此重大的全民性事件后,德育也应该有自己的新生,并以新生了的德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成就学生和德育工作者。
结合自身的2020教育工作实际,提出如下思考:
一、有一种教育,叫做“学习共同体建设”
附: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一段对话
家长:有一种魅力叫做:遇见董老师,你也成了她的学生。
老师:有一种说法叫做:“被学生”,这种说法具有独创性,这个“被”字有着独特意蕴。
老师:
1.“被学生”,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2.“被”字背后,是“家校合作”的行动、互动和联动。
3.从“被”到“共”,“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4.“互学共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
家长:看到董老师这段话,让我想起之前看过一段话说:教育的价值是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点燃,诚然遇到董老师,让我感受到有一种爱叫做:比家长还关心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作为家长哪有不跟上的理由,我想这或许就是点燃与唤醒,未来四年里,愿追随董老师和孩子一起成长,也希望把董老师的教育理念分享给身边的朋友,感恩遇见。
老师:感恩遇见!
家校合作,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而合作,而是人与人之间因为学生这一教育主体而发生的人际关系和互动合作。教师在这张关系网中,是连接者,是组织者,也是缔造者。人与人之间显性的知识传授和隐性的感染影响,都是教育资源的集聚和泛化,只要人际关系和互动合作是因为创生、积淀、传播和转化而存在,关系就成了一张维系彼此、不断丰富、形成内生力量和知识建构的“互联网”,在网状结构中,有了学习点、思维线、见识面的彼此联络和打通,有了知识与力量的传递和疏导,有了认知转化和自我实现的更多的可能性。
二、有一种教育,叫做“师生彼此成全”
1.片言只语,维系彼此
2020届毕业班学生1:“师为水,而我辈栽润;君者,火,然我之心矣;君为光,照我之道也;足下是热,温矣我之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您经常找我谈话:“你可不能自甘堕落,你要考一个好高中……”您也像您的同龄人一样,有些唠叨,但这并不讨人厌。我甚至习惯了与您谈话。我自知身后空无一物,没有多少人煞费苦心只为支持我,但我抬头向前,便是董老师骄阳般的期望。
2020届毕业班学生2:亲爱的大董老师,不知道您现在过得还好吗?如今的高中生活依旧丰富多彩,语文学习的难度也在逐渐加深,一篇篇越来越长的古诗文接踵而来,也在不断学习新的句子结构。议论文真的比记叙文难好多,知道了方法,却怎么也写不好。每次想起在初中的四年,您陪我们一路走来,悉心劳累地盯我们的默写,富有生趣的作文指导,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感怀不已。遗憾的是还未体验您独特的研学活动,就再也没机会了。最后,祝您身体健康,新年快乐。一定要保重好自己的身体哦!
2020届毕业班学生3:亲爱的大董老师:祝您元旦快乐!眨眼间新的一学期即将结束,充满挑战和坎坷的2020年也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永远也忘不了,您每个新学期都会提醒我们:美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我发现自己越发想念您思路清晰、幽默风趣的课堂了。新的一年,希望您能幸福安康!
2.心理疏导,温暖彼此
现在的学生、家长、老师、学校,压力普遍较大。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资源分配、学业竞争、信息共享、攀比心理等,都有可能使生存压力增大。
个体的不良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一个自然喷发,所以,必须要有情绪管理的能力、情绪疏导的机会、情绪释放的通道,才能让生命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而不至于在人生的分岔路口迷失方向。
一次心理疏导:你有没有感觉到来自家庭的压力?在同学竞争中,你有没有感觉到来自学业的压力?课外学习和兴趣拓展是否安排得太满了?你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是否满意?2021,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乐观豁达、善解人意、柔软坚定的自己。
本来凝重的表情有了些许笑意,话匣子打开了,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也就能自我感受得到,走得太快,把灵魂弄丢了,时不时地停停走走,整理心情,从“心”出发,未来在不远处等你。
3.成长进步,激励彼此
2020届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乘风破浪,让人欣喜不已。A同学入学年级第一;B同学期中考试年级第六;C同学期中考试年级第九;D同学期中考试年级十二;E同学奋起直追,从学期初的落后,到月考时的领先;F同学成了学生会的一员,在学校电视台和编剧制作等工作发生着关联。……初中毕业后,原来班级的学生分散在市重点、区重点的多所学校,他们彼此保持着同学之间的联系,把初中时“七色花中队”的“多元发展,幸福成长”育人目标不断延续下去。
他们多次回母校看望老师,甚至周五放学后,和老师、同学欢聚畅聊,分享彼此的好消息。这种集体有爱、彼此牵挂、抱团取暖、互相激励的相处方式,让四年的初中生活在冬日寒风中更多了几许温暖和惬意。
4.寒假生活,连接彼此
寒假虽然还没有开始,但是对于“寒假生活和学期初生活重建”的思考却已提前进入状态。今年带的六年级新生,对于这个持续多年的全国性研究项目知之甚少,需要一点点地熟悉、点拨、体验、感受和浸润。我们的2021“你好,寒假!”寒假生活和学期初生活重建项目研究,侧重在于社区或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初步作出如此规划:自然风光、人文行走、邻里相助、隔代教育、悦读分享、新年音乐会、公益在行动、科学小发明、社区服务岗、社会小调查等,以小组为单位、以家庭为单位、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自主组织或集体组织,使学生在假期生活中进行丰富的生活体验,收获真切的生命成长,构建开放的教育思维,达成学生领导力的培养。
三、有一种教育,叫做“同行彼此点亮”
当前的教育,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焦虑现象。
一线老师:缓解教育焦虑,精神减负迫在眉睫。
专家老师:剧场效应。
一线老师:减负增效、情绪疏导、向外生长。精神愉悦不是奢望,不汲汲于分数,目光长远便有希望。
附:《新课程评论》杨志平编辑的一番“教育箴言”
长沙东茅街小学,是一所地处闹市的袖珍型学校。逼仄的空间,落后的硬件条件,不稳定的生源……,面对困境,学校何以发展?杨校长及她的团队挖掘自身优势,打破围墙边界,将学校教育和社区生活生长在一起,引领这所老城区小学校走向小而美、小而优的特色发展之路。
教育学原本就是一门关系学,学校也原本就是一个关系场域。将教育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让更多元的资源进入学校,让学生获取更丰富的成长体验,学校成为套嵌在社区中的文化绿地,社区成为环绕在学校外的文化磁场,家、校、社三位一体,围绕着共同的价值观,相互编织、彼此滋养。
这是一场升维思考,更是一场睿智实践。
四、有一种教育,叫做“全人类的事业”
习主席在“2021新年贺词”中说:“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经历了一年来的风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第193页提到“目前教育青年人的方式,对于青年人的训练,人们接收的大量信息——这一切都有助于人格分裂。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的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为了科学研究和专门化的需要,对许多年轻人原来应该进行的充分而全面的培养被弄得残缺不全。”
“获得知识,掌握研究与表达思想的工具,在人的发展中是不重要的。人的好奇心是这类活动和其他活动的根源。其他活动还有:一个人的观察、试验和对经验与知识进行分类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表达自己和听取别人意见的能力;从事系统怀疑的能力;不断进行阅读的能力;把科学精神和诗意情境两相结合以探索世界的能力。”
“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一个广义的界说。”
综上所述,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它关系到社会心理学、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情境和学生需求的方方面面。但是,教育工作者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倡导学生在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动中,发挥创造性,更新身边的世界,增强主体自觉。经历过这样培养的学生,也许更能应对未来世界发展和个人生活中的诸多不确定性,更能坚守健康的人性选择,更能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并保持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意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