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劫,从娃娃抓起

(图片来自网络)

        “Trick or Treat!”最近几天在各大网站上总能看到关于万圣节的消息,幼儿园和中小学纷纷组织化妆展示活动,社区里大人带着小孩子在脸上涂涂抹抹,穿上样式独特的服装,打着南瓜灯在夜里找糖吃,或者三五好友聚在一起热闹一番。

        中国人过西方节日早已不算新鲜事,十几年前,情人节、圣诞节、父亲节、母亲节等洋节逐渐走入了中国人的生活中,感恩节、万圣节也紧随步伐。每到这些节日,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商家使出浑身解数搭上洋节的顺风车,打折甩卖是基本,挥泪跳楼才算进阶,热闹程度堪比春节。


        我们为什么“过洋节”?

        改革开放之后,国门以外的新鲜事物大量涌入,圣诞节、情人节、……在嗅觉敏感的商人眼里简直是一沓一沓的人民币,商业宣传的巨大力量很快让洋节声名鹊起,很多人,主要是年轻人,为了“赶时髦”“追求新潮”都开始庆祝这些外来节日。

        一方面,这些节日给忙碌工作的上班族提供了放松心情的由头。中国人有一种能力,就是把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可以过成“团圆节”。春节不用说,每个人都会赶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团聚。元宵节要回家,端午节要聚餐,中秋节更是要吃月饼、赏月,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难免会集体讨论家长里短,上学的被问成绩如何,上班的被问业绩好坏,未婚的被问啥时候结婚,新婚夫妻被问啥时候生娃。搞得大家回家过个节就像考了一次试,而且还有十几个老师围着你留作业。

        而这些洋节就不同了,没有传统仪式,也没有家庭聚会。大家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呼朋唤友出去狂欢一夜,和自己的爱人过一过二人世界,没有恼人的压力,而且城市到处都充满着新鲜感。

        想起自己上学的时候就盼着圣诞节的到来,虽然学校不可能因此放假,而且还会在平安夜那天放学之前在全校广播:禁止学生去校外参加节日庆祝活动。但是仍然无法阻止我们激动的心情,我和同学放学后结伴去市中心的商场玩儿,中央广场上挤满了人,贩卖玩具的人穿梭其中,趁机大赚一笔,还有人在放礼花,好不热闹。我们俩挤进人群,抬头看着烟花,觉得烦恼立马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中崇尚自由、个性独立的特点使得其节日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比如父亲节和母亲节,鼓励孩子与自己的父母增进交流、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中国的节日基本按照节气时令设置,庆祝农业丰收或是纪念著名的历史人物,人们更推崇家庭相聚的团圆氛围,对于个人的情感似乎关照较少。

        所以西方节日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人们在这方面的缺憾,给了内敛的中国人一个机会去关注到自己的父母、爱人、曾经帮助自己的人,趁着节日表达自己的肺腑之言。

    在传统节日的文化基础上加入一些新鲜的元素,未尝是坏事。


        可是我们该怎么“过洋节”?

        今天热门微博上一条关于万圣节的消息几乎在每个人的首页都出现了。万圣节前夜,某小区的便利店出现了一群小孩子,他们身穿节日服装,冲进便利店要糖吃,声称没糖吃就要捣乱。店员拗不过,给了他们一些糖果想赶快打发走。谁承想这些孩子直接冲进了货架上抓走了好多糖果,和他们的父母扬长而去。最后那些糖果是一位孙姓店员买的单。

(以上两张图片来自微博)

   这和抢劫有何区别?现在的人当家长都可以不带脑子了?恐怕这些人并不清楚万圣节的来历和习俗,只是借着“过节”的名义去满足自己的玩乐之心和私欲。

        万圣节“Trick or Treat”的习俗来源说法很多,其中一种是中世纪时期,万圣节那天孩子们会去各家各户讨要一种“灵魂之饼”,每要到一块就会帮助那家人故去的亲友祈祷一次,祈祷他们早日安息。经过久远的时间后,这个习俗就逐渐演变成了“不给糖吃就捣蛋”。

        我们的确可以在这样的节日中玩乐一回,展示自己精心设计的服饰和妆容,和朋友们交换糖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突破道德的底线去做一些错误的事情。这不仅损害了社会秩序,更严重的是为自己的孩子灌输了错误的观念,可能会让他们误以为万圣节这天可以去商店里随便拿糖果,还不用付钱。

        相比上面的做法,有网友在评论中提到,他所在的小区里的父母会在万圣节之前买好糖果分发给附近的商户和邻居,然后在节日当天带着孩子按照固定的路线去索要糖果。高下立现,这样做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还遵守了秩序,由家长来买单。

   “过洋节”不能成为成年人突破底线的借口,也不能成为歪曲孩子们道德观念的毒瘤。凡事都需要一个限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抢劫,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