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成原创#哲之辩13-言说之后的反思

#木成原创#哲之辩13-言说之后的反思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当局者和旁观者听过某些言辞之后,落于纸上,文字上又该如何分析碰撞呢?如果换个思考角度,生活中的琐事,闲谈,沟通等事情上,由于“发声回路”不同,而进入听者耳中之后,又应该有怎样的反思呢?木成觉得这个话题也可以讨论一番。

1、走心还是走脑,还是什么都不走?

        即所谓,“发声回路”。有人说话之前会思考,说出的话会得到听者怎样的回应,怎样的情绪影响,从而调整说话的态度和措辞,让想要做的沟通更加顺利,这也是一种涵养的体现,正所谓“说话的艺术”,便是“走心”;但有的人,聪明有余,智慧不足,为了突出存在感或话语权,亦或是动机不正的目的,不会在心底留有思考空间,只用头脑的闪念说话,不会去揣摩对方的意思,而是直接以否定对方话题的方向开始,强行抢话题过来,让对方听自己的说辞;或者利用对方的认知空缺,扩大阐述一些没有根据的理论或经不起推敲的“空头支票”——即所谓“走脑”;还有些人,是属于话痨级别,或者就是喜欢说话,属于不需要“回路”的习惯,说着说着就找到节奏继续说了,自说自话的水平很强大,往往能避免冷场,活跃气氛,但是会有突然间的话题,别人想要表达,会被这种连珠炮的情况忽略过去,或者他的话题只是他自己喜欢的方向,别人并不喜欢听,只能碍于情势,不能打断他,结果变成了一种心理上的冷场,此即为既不走心,也不走脑。

2、面上的事,还是心里的事?关于掷地有声的思考。

      关于这个范畴,木成想起几个非常耳熟能详的俗语——“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中国人讲面子”、“一诺千金”、“言必行,行必果”……相似的还有很多。但不同的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和情势,在说话和对谈中就会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一如为了面子,说一些特别牛气的话,或者避免“跌份儿”,演出一场恰如其分的样貌来,往往是为了一个场面,而背后却没有做到吹过的牛,或说过的话,亦或是只是为了一个瞬间片段,言语上胜利一时,却根本没当回事,也就是面上的事过去了,就过去了,后面并不在意。这点在听者来判断,就需要懂对方的意思,而不能较真。如果一旦遇到个特别老实的人,就有可能每句话都认真,期盼着此人吹过的牛实现,傻傻的记着,却看不到对方的结果;亦或是双方当时都说了比较夸大的话,这位老实人记着自己说过的,并且去做了,回头想着,另外一个人看到,会明白当时说的是心里的重要的事,并没有虚言。这种情况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两人再也遇不到了,这位看成心里的事的老实人走入了另一个圈子,心理上会产生新的目标和想法,踏踏实实的继续走着;另一种情况就是对方看到了,早就忘记了老实人说过的话,也忘了自己说过的话,画面就比较尴尬,也许一个无心的大拇指就过去了,而“一诺千金”的老实人却并不会因此而失落。这是个很有趣的过程,每个生活细节都可能出现,甚至这类的事都非常小,简单的说就是,有人言说的只是面,有人言说的却是里子,换句话说,如果爱情里面遇到的都是说里子的言语,坦诚相谈,幸福感是不是会更充盈呢?

3、沟通的场。

      有时候还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一步笑一百步,或者秀才遇到兵的感觉,这就是沟通的场有异常的现象。每个人有不同的审美,不同的认知,但有些典故和耳熟能详的常识,应该有共识,可代沟和沟通误区也在这里产生,因为一个人觉得另一个人知道,用典故或者常识来说明问题,另一个人却根本没去想,甚至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就使得沟通受阻。另一种情况是,沟通之前,这个范畴一个人是深谙此道,另一个人只是外行看客,看客会觉得某些事非常简单,有何难,随口评说,信誓旦旦,不负任何品评责任,而听者是内行,却无从辩解什么,因为这个内涵相差过于悬殊,无法用对方能听懂的语言,诠释功力或阅历,这便会非常尴尬。而这种情况,往往与人情世故无关,谈资之下,却几无交集。所以,一场演讲也好,一段教学也好,一段谈话也好,需要场间相融才能开始,要不然会有反效果也说不定。

4、脑洞的广义趣味。

       谈话聊天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善于言谈的人,很多善于讲故事,说明要说明的问题。由此广义的思考开来,木成就想到了口口相传的传说,不知是不是百姓生活中的脑洞作品,而听者就可能加以加工,再传达第三个人,第四个人,千古流传的丰富与润色,就会变成很多文学佳品,或奇异怪志等,如《聊斋志异》。这类情况,不存在双方的争论,一般是围桌饮酒,深夜互相讲故事的模式,也就成了很多文学作品的开端引子。我们平时的言谈之中,如果一人说一人听,另一人再说,继而再听,说不定也能创造出很多趣味脑洞作品出来,前提就是第三条提到的场要一致,如果如此,岂不快哉?

       木成平时是个不善言辞,不善闲聊的人,但是做听者时间长了,会有很多想法,只是希望很多时候,实实在在的交流之中,碰撞出更大的提高和更丰富的华彩才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木成原创#哲之辩13-言说之后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