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我终于弄懂了都江堰的原理。

      儿子在初中学习历史时,学到先秦历史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时,按老师要求背会了相关内容,我陪伴他学习时,也只是机械式的阅读了这些文字,根本理解不了文字所表达的“伟大”。

图片发自App

      直到2017年暑假我和儿子去成都学习,顺便游览了都江堰,才真正理解了都江堰的伟大,千百年来它一直在默默地泽被后世。             

      都江堰水利工程有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渠首工程又有三部分,前方的“鱼嘴”、中部的“飞沙堰”、后面的“宝瓶口”。“鱼嘴”是修在江心的一条分水堤坝,形似一条大鱼卧在江水中,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两部分。“鱼嘴”处于岷江上天然水流的S型弯道末尾处,根据弯道动力学原理,枯水期水流依惯性向外甩(岷江北岸)流入内江。洪水期水位上涨,“鱼嘴”前的弯道就不明显了,而且洪水因流量大,水流会走捷径(直线)流入外江。枯水期数量少,江水的冲击力不足,泥沙重而沉底、清水则在表面。所以泥沙会沉积在弯道内侧(即外江的凸地),而清水会因弯道动力学甩向弯道外侧(内江)。二千多年前的李冰得考察多少次才能选择这个恰到好处的位置呢?

图片发自App

      洪水期因水流大、所以会泥沙俱下,因此泥沙也会大量流入内江。但因水下有竹笼马叉做的“堰”,就像个门槛儿,大的石块会被挡在江底的“滩上”,较小的泥沙会泛起直冲宝瓶口下方(因为深淘滩低作堰内江河床是个“下坡”)。但因宝瓶口窄小而且水下有更高的门槛,所以水位会急速上涨并形成漩涡卷起泥沙,当宝瓶口前水位远上涨到高于“飞沙堰”处外江水位时——水往低处流,所以翻滚的洪水携带大部分泥沙从飞沙堰流回外江。

图片发自App

      宝瓶口是李冰治水时在玉垒山花了8年的时间凿开的一个通道,它相当于限流阀,不论洪水多大,流过宝瓶口的水量都不会超过安全值(超过的会流回外江),确保成都平原的安全。

图片发自App

http://www.360doc28.net/wxarticlenew/548727042.html(网址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动画讲解)

      我站在“鱼嘴”上方的观景平台看着岷江上游的水汹涌而来,从初读文字时的纠结困惑到实际观景时的心领神悟,那是一种轻松的、愉悦的感受。

图片发自App

      成年人的学习如此,少年的学习更是如此,如果在他们学习过程中加入一些实际情景的润泽,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