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大V - 金马

- 0 -

在昨天的日更《【计划】一起成为币乎的大V!》中,提到了关于组建「反馈机制社群」(下文称“反馈计划”)的想法,目前有意的参与者还比较少。在与许多朋友讨论过后,我也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① 在币乎通过写作、为文章点赞以赚取更多的KEY是更加主流的诉求,「反馈计划」距离实现这一诉求隔着相当多的积累;

② 另有部分币乎作者,写作对他们而言属于相对私人的领域,更多为满足个人的表达诉求,以及作为认知提升的记录方式,对于反馈的效果,并没有特别多在意;

「反馈计划」属于偏向提升写作与表达能力的项目,重点在于通过多人视角,互相给出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从而为作者提供更实用的反馈环境,用于精心打磨、提升自己的文章输出质量。

④ 币圈自媒体的「视角观念」是内容创作时非常重要的参考要素,就像主持人要有「观众意识」一样,不能过分讨好观众,但也不能忽略掉观众的想法。在币乎写作,多数文章偏向实用经验的分享,客观上需要考虑到「读者视角」的感受,以便获取更有效的反馈,从而明确改进的方向。

组建「反馈计划」社群的过程可能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换一个角度,这本身也是在寻找诉求相契合的伙伴的过程。在金马老师的币乎日更里,多次提到过「集结伙伴」的重要性,大家一起搞事情,成为更好的自己。

如果你对「反馈计划」感兴趣,欢迎与我联系。传送门

- 1 -

【重读大V】系列,专门总结大V们的文章要点。

先从金马老师「3月1日」到「3月8日」在币乎更新的文章开始说起。从日期上看仅有8天,但实际上却总计产出了12篇文章。

*注:由于还未获得金马老师的回复,整理的要点暂不展示,涉及观点的部分,以引用或本人见解的方式呈现。

- 2 -

在回看的过程中,从12篇当中感受到两点文章特点:****① 简单;② 有预见性。

8天更新12篇文章,数字上来看,产量很高,但内容阅读起来,第一感受是「简单」。以至于我在读的时候会考虑:这么简单的事情,有必要说嘛?但随着几篇文章连续读下来会发现,其实金马老师是将自己的每日经验记录了下来。

大V的资源与普通用户是不匹配的,所经历的事情、接触到的人物,并产生的体会相对也更有参考的价值。金马老师的文章之所以给读者一种「简单」感,是因为他将所经历的事情都很以很「平常」的叙述展示了出来,但其中有预见性的内容却并不少。

你不用每天想办法去接近大佬了,你身边的人很可能三个月后就是大佬,很可能,风一来,你身边的他就飞起来了。

如果在三个月前我看到这些话,可能还会将信将疑。但在今天看来,币乎社区中的大V小V已经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阵营。我找到几位「后起英雄」如钱串串等,观察他们的币乎日更发现,当中许多人在连续日更10天左右之后,逐渐开始有了稳步上升的流量。其时的「预言」放到今天来看:精确、简单。

但「简单」并不表示****「容易做」。恰恰是大家看起来最习以为常的事情,坚持做与坚持没做的区别,经过时间的累计,显示出了巨大的差别。比如坚持日更这件事,早期的币乎日更用户,量少质薄,有些用户还在不知情或者观望时,许多人已经开始了每日的耕耘。到如今,已过去3个多月,其中的努力与积累,就像区块上所记录的信息,历历在「链****」

- 3 -

关于选题:****选择自己「在做」或已经「做到」的事情去写,而不是单纯「想做」的事情。

金马老师文章写作的「对象感」很强,这一点能够从他给出的许多建议当中能够看得出。比如在「2018行动指南」板块中,他曾建议过大家:① 深度跟进一个项目;② 写一本书。

因为践行过,所以知道其中经历的优劣,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好比关于「写书」:

一个思考是:我写的内容是否对别人有用。

其次,如果要写一本书的话,你要开始从全局来看待这件事情了,说白了,你要开始考虑你的大港了。

基于实践所能探讨的内容有着相对足够的深度,写作的选题取决于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想做什么。前者扎实可信,至少可圈可点,后者空洞单调,越说越是老生常谈。毕竟写下来的东西应该是行动与思考的延伸,而不是起点。

- 4 -

将重读大V说成是读历史或许有些夸张。但区块链世界年轻的经历以及快节奏的发展,回看半年前的经历已经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通过回看,隔开一段距离,重新审视过往的某一个时段、某一段经历、某一个选择,更加客观的分析事情发生发展的规律。就像看历史一样,能够找到更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All-in区块链与否,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选择,但是All-in是注定要走过的经历。如果不知道从何处起,不如一起重读大V,看看他们在未知处如何自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读大V - 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