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家熟悉的一系列词语:货币政策的宽松、收紧,影子银行,金融去杠杆……这都是你平时在财经媒体、券商报告,甚至中央文件里边都特别耳熟能详的词语,这些词语也是这些年金融监管的关键词和风向标。
这些词语咱们都可以回溯到2008年政府投资4万亿的财政刺激政策,又叫4万亿计划。
但是,大家要记住,虽然叫“4万亿”,但是经过各种渠道加码,最后其实是投资了30多万亿。刚才说到的什么影子银行、去杠杆等政策变化,其实都是这个几十万亿的蝴蝶效应。
一. 2015年降杠杆
先说2015年开始的降杠杆。刚才我们说过,4万亿最后变成30多万亿。所以,对咱们的经济体来说,相当于本来身体很棒,金融危机来了有点小感冒,可能扛一扛也就好了。但是,现在一大堆营养剂用下去,结果经济出现了过热的症状。
2010年的下半年,通货膨胀率达到了5%,远远超过了3%的警戒线。当时,房价也开始暴涨。
这个时候,企业和地方政府有什么冲动呢?
有投资的冲动。所以,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国企、民企,都开始拼命地加杠杆。
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当时企业看到经济增速已经达到14%,都忍不住了。另外一方面,经济增速这么高,地方政府和银行也有动力给企业贷款,批地给企业,让企业扩大规模。
宽松的资金加上狂热的投资冲动,两三年下来,我们国家的企业杠杆率平均上升了20%多,地方政府的负债率也是飙升。
我们都知道,高负债意味着高风险。所以,中央当时就感到了经济过热的压力,开始降杠杆。怎么降呢?自然就是进行宏观调控,抑制投资冲动了。比如说,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基准利率,把融资成本提高,给投资热降降温。
其实中央的操作,是很完美地符合理论假设的。你看,我把你的成本弄高了,你的投资欲望就下降了,大家都不借钱 了,杠杆率是不是就下来了?
可是你再仔细想想,你就发现这个逻辑是不成立的。利率上行,你原来借的钱,还是要还利息,利息负担就加重。投资增速下来了,经济增速也就下来了,那意味着什么呢?
企业的收入和利润,还有政府的收入都下降了。我们都知道,杠杆率=负债/资产。现在利息升高,收入下降,就等于分子增大,分母减小。所以结果是什么呢——杠杆率越来越高。
所以,经过2015年、2016年的经济下行,降杠杆以后,很多企业的杠杆率其实已经达到了历史新高。其中很多民营中小企业根本没有熬过这个寒冬,纷纷破产。
所以,最近媒体在热炒的中小企业生存之艰难,其实根源就在这里。最近,金融监管面又开始稍稍有一点放松,要求给这些民营企业在资金上慢慢地放开一条口子。
这就是当时2015年开始,企业降杠杆政策的来历,其实根子是在4万亿上。
二.影子银行
除了降杠杆之外,影子银行和金融去杠杆,也和4万亿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都知道,影子银行就是指那些具有银行的揽储、信贷扩张功能,但它又不在监管之内的机构和产品。所以,这些机构和产品,风险比较大。
在过去十年里面,中国的影子银行的规模扩大得很快,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这次4万亿的刺激上。
我刚才说过,2010年以后经济过热,2011年就开始宏观调控。当时宏观调控的一个主角就是房地产。所以,央行就限制商业银行向房地产行业进行放贷。
可是你想啊,商业银行的目标函数是要赚取利润的,房地产行业当时那么赚钱,所以,大家都想投。这个时候,大家就开始开动脑筋,绕开监管。
比如说银行,就去和信托合作,发行理财产品。然后,再把钱投到房地产或者地方融资平台。而这些理财产品不属于直接揽储,直接从储户那儿收取资金了,所以也不受太多监管。这种做法实际上形成了类似银行的信贷机制,也就是影子银行。
影子银行因为缺乏监管,所以它引来了很多问题。像2015年,中国A股的股灾就是一个例子。
2014年的时候,紧缩的政策有了效果,实体经济开始疲软了。当时为了刺激经济,央行就转向实施宽松的政策,连续十多次的降息降准,给市场放水。
放了水以后,市场上资金多了。问题是这个时候实体经济疲软,贷款的需求下降了,市面上就形成了流动性过剩的局面。政策面又控制资金往房地产行业走。那这么多钱又没有地方可投,但总得有地方去吧。大量的资金涌入股市,疯狂地加杠杆。所以,股市在短时间里暴涨。
好,为了控制这种暴涨的风险,证监会又下令清理股市的杠杆,结果刹车刹得太急,造成了血流成河的2015年股灾。
股灾到这儿还没完。
股灾之后,实体经济还是不好,房地产还是受到打压,但资金还是得有去向啊,所以这时候资金就开始流入任何一个有利润的地方——债市、期货、书画,资产的价格一波一波地被炒作起来。
为了躲避监管,银行就开始和各种金融机构建立各种复杂结构。比如说信托、基金子公司、保险、互联网金融公司。和这些机构合作以后就采取各种各样的创新模式,发行创新产品,把银行的资金到处倒手。这也就是媒体上一直在炒作的金融的脱实向虚,也就是资金不进入实体经济,在金融体系里空转的问题。
资金的腾挪倒手就会把整个资金链拉得很长,杠杆率升得很高,但是监管层又对此一无所知。等于就是,即使有风险,监管层也发现不了。
比如说,从2013年开始就兴起了互联网金融。有的人就会借着互联网金融的牌子去行诈骗之实,像什么e租宝、泛亚。由于网络是有放大效应的,很多诈骗短时间内迅速扩展,吸收了几百亿的巨额资金。刚才说的这些产品,都属于影子银行体系,都是在现行监管体系的灰色地带。所以,杠杆率有多高?风险有多大?根本没有办法估算。这对整个金融稳定是非常不利的。
抛开经济再仔细想一想,金融圈的投机暴富,其实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容易加大贫富差距,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也是不利的。
现在你知道了,金融去杠杆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就是冲着这些复杂的“编外金融体系”去的。只要是是关系到稳定和社会公平的事,在政府那里都是特别大的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监管层基本上不会有摇摆的空间。
宏观调控、影子银行、金融去杠杆,我给你把这些词一说,你就会发现,过去10年,咱们金融市场的监管之路其实是内生的,你是可以顺藤摸瓜,一根线串下来的。
本文整理自得到app 《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