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送东阳马生序》

今天想到了《送东阳马生序》里的开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在心里默诵了一遍,我突然间鼻子发酸,真苦呀,就像《霸王别姬》里说的,“他们怎么成的角儿啊,得挨多少打呀?得挨多少打啊?”我实在是想不出来,宋濂当年到底是下了多大的苦功,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啊?

我想到了我的第二个初三,今天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天才,确实,我只用了一年的时间,把自己从一个连普通高中都考不上的坏学生硬生生拔到WZhzb,我的成绩在一年之内差不多向上提了整整300分,这值得骄傲吗?当然值得!我为什么不能骄傲?每年那么多复读生,同样学一年,甚至我的底子还是近乎于无的那种,除了我,有几个人能做到这件事?我就是厉害啊!

这份轻浮的自信伴随着我,它见证了我的咸鱼翻身,也直接导致了我的狂妄自大。就好像始皇帝的近侍赵高一样,万分恭敬地伺候了秦始皇一辈子,在始皇帝驾崩之后,骤然间开始为非作歹,那样雄武豪强的大秦帝国,连苟延残喘的机会都没有,戛然而止、二世而亡,留下多少把柄任后世的那些无聊史官肆意批驳。我的这份自信在陪伴我目空一切地虚度了整个高中时光之后,突然翻脸,一脚把我踹翻到一边,几乎置我于万劫不复的境地。我差点就消沉下去了,高中毕业这么多年,我才一点一点地又回到这条不是那么“歧途”的路上。

回看我的第二个初三,我应该感谢我的父母一直都在“鼓励”我,嗯,当然,不是那么偶尔地“频繁”加上一点武力去让我好好读书,始终没有让我放弃读书这条路;还有那个胖胖的英语老师,没有她,当年我的英语不可能有起色,并且她的教导直接为我之后的英语学习打下了万分牢固的基础,使我受益至今;我还应该感谢那时的我自己,我很难想象,当时的那个小孩子是怎样发奋,下了怎样的苦功才有那样的成绩。

我想,我真正应该自信的不是我有多么天才,而是我,至少是曾经的我到底是多么能咬牙坚持,这才是我的立身之基。现在想想,我的失败,大多来自于这种“本末倒置”,至于其他因素,不过是我下意识的逃避罢了。就像宋濂说的,“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六百年风雨匆匆,斯人已逝,文章不绝,“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自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送东阳马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