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曾经加过的班 | 996VS955

最近,58同城的姚劲波又“火”了一把,口头动员公司员工实行“996”工作制度,遭到部分员工的强烈抗议。由此引发的加班文化的大讨论,又一次进入舆论关注的焦点。而作为亚马孙中国的副总张思宏在民企待了半年不到,又重回亚马孙的经历及其发表的“中国民企劣根性​”的言论,再次触动了中国企业的敏感神经。

笔者从业十一年,曾先后在国企、作坊民企、上市公司就职,也就此梳理了一下,上班这些年,自己曾经加过的班。


一、955的美好时代

2005年。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全国知名的教辅报社做文字编辑。早九晚五加双休。刚开始的时间,每人负责两个版面,每周一期。从组稿到出胶片,都有前辈指导,很快适应工作,经常上午校稿,下午看报和学习,极少加班。再后来每人负责四个版面,每周一期,基本都能应付。也很少加班。

但是下班时间,我们还会抽出一点时间,给作者打电话。因为大部分作者都是全国各地的教师,上班时间很难联系到他们。有时候赶到学期期末,周六周日也会加班,都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灵活安排。

极少有人抱怨加班,也没有人提所谓的加班费。单位那些年效益好,逢年过节都会给员工发放极为丰富的福利。整箱的开心果、整箱水果,还有些提货券,现在想想都是美好的回忆。


二、作坊企业的无常加班文化

2009年。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刚刚注册的图书公司担任部门负责人,其实说白了,也是干活的。由于公司草创,刚开始上班实行一天半休息制度。每天加班一个半小时加班费五块钱,外加一顿加班套餐。

由于本人干活比较实在,为了赶工期,提前完成任务。曾经有数次睡在办公室会议的记录。本人的表现一度引发其他部门的人不满,便有一群闲的蛋疼、爱嚼舌头的人在老板面前打小报告,说,有人加班就是了加班费和免费套餐,其实在公司玩电脑。结果老板大发雷霆:以后周六下午一律上班,不算加班费。那几个蛋疼的人顿时一脸懵逼。

2011年。去了一个貌似高逼格的公司。

公司办公环境豪华奢侈。老板当兵出身,自称高中毕业。(插个广告:办证刻章电话:11111)。老板帝王思想严重,视员工如家丁,每次喝醉,都会逮住谁骂谁。时常抱怨公司的妹子不够漂亮,要气质没气质,要身段没身段。还好加班很少,比较比较变态的是,实行值班制度,一年365天,每天都要有人。有个员工轮到大年初一去单位值班。老板还专门打固定电话检查人员是否在岗。


三、出版社的加班文化

2012年。进入河南某出版社,参与某教辅报纸的创刊和编辑工作。由于定位不明确,样报做了改,改了做,如此折腾几个月,最终定下走同步辅导路线。刚入职的头一年,经常加班到晚上七八点,周六也被强制要求来加班。

由于报纸资金投入不足,报纸因约稿拖欠作者约5万元(具体没统计约数)的稿费,曾经接到作者要付诸法律的电话威胁。最终也不了了之,某某领导死不认账,并且开会要求不准再讨论此事。对作者如此,对下属员工更是毫不客气。谁能想到发到小学生手里的一份份报纸,都是那些所谓的编辑们,荟萃各大“教辅名著”之精华,精心剪辑、日夜加班换来的结果。

如果是为工作而加班,还可以理解的话,那做给出版社老一做的表面文章,更让让人无法从心底滋生对这个企业的归属感。明明不用加班,就因为老一一句报社最近怎么没有过加班,负责报社工作的副总编,一声令下,周六一律来。自己干完,可以帮别看稿件啊。再说,你那么快,是不是校稿不认真。

加班而敢怒不敢言的怨气终于在一个同事的结婚宴请上爆发了。那次好多人都喝醉了,把新婚同事的备用酒都喝光了。这之后,有同事陆续离开这个名声在外的出版社。我曾经参与抵制这种无意义加班,触碰了这个企业的潜规则文化,而被某中层领导视为不听话的人。


四、上市公司的优秀基因

2015年。目前的工作,上市公司产品运营。公司号称有员工千人。中原大地滋生的本土杰出公司,拥有优秀的加班文化基因,唯独幸运的是遇到了欣赏自己工作才能的部门领导,或者因为自己还算合格的职业素养,终于可以不必理会,那些曾经睚眦必报的“郭某纲”式的姿势。也会因为工作时常加班,但更多的自觉自愿,灵活安排,不会在周六的上午,接到噩梦般的加班电话,或者训斥的声音。

一家之言

混迹职场多年,我明白一个准则:工作是为自己的工作,全力以赴,或者敷衍塞责,全在自己选择。

高压政策的加班、表面文章的加班,加出不来成绩,也加出不了创新。而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你就是996,也有混日子的员工和默默排斥的心灵。你就是955,也会有全力以赴的员工。

加班加不出“中国创造”,唯有相互热爱、尊重、不相杀,才能赢得人与企业的良性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年,我曾经加过的班 | 996VS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