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前,我有一位高考落榜了的同学,不愿意调配,又平平淡淡的回到了校园课堂,只为了来年再搏杀一回,六十这所他梦寐以求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工程是国家“一五计划”唯一重点建设大学,国家首批20所全国重点大学,首批211工程、985平台院校,56所研究生院之一,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国防七校、东北五校之一,是中国三海一核领域最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是被国家授予“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的唯一获奖院校。哈工程是一所国防军工类的院校,为我国的军事科技提供了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还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军事人才,总的来说,学校的实力也是不错的,一直以来都被称为“国防七子”之一。
身批无数光环,照耀着东北黑土地。哈工程与哈工大只有一字之差,容易被大家搞混淆,在这里我只略做区别,哈工大会在另一篇专门介绍。虽然校名差不多,但是这两所高校之间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哈尔滨一所实力雄厚的985高校,是东北地区理工科的第一强,学校的航天专业是最厉害的,能与西北工业大学分庭抗礼,比如神舟飞船的技术就是哈工大的杰作,除了这个技术之外学校的焊接结束和机器人也非常优秀。而哈工程原来并不叫这个名字,是哈军工分解后的遗产,除了这个名字之外,还叫过哈船舶,所以学校的船舶海航专业实力是非常强悍的,可谓全国第一,拿手活正是强国大杀器——航空母舰。除了航母还有核潜艇也是一大方向,如果说核物理的舵手是清华北大,那核潜艇的高光影响就该是上海交大和哈工程了。所以,总结下来,哈工程在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这4个领域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这所令无数海军迷神往的哈工程从十三年前就经常由我的那位同学传入耳中,一直到近年的航母建设它又再次被我潜心关注。翻看它的一页页历史,我想谁也会忍不住对他的前世今生肃然起敬。
1953年,新中国的“黄埔军校”,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世称“哈军工”)创建,开学典礼规模宏大,盛况空前,陈赓大将为首任院长兼政委,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封首长都为学院成立颁发训词。哈军工创校之初就按军兵种设立了空军系、炮兵系、海军系、装甲兵系、工程兵系五个系,后来又增设了防化兵系、原子系、导弹系、电子系等共计11个系100多个专业。
哈军工是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形势需要而迫切成立的,是中苏领导人在苏联会面期间,双方确定并组建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是1953年国家“一五期间”以举国之力建设的全国唯一重点建设大学,这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所哈。哈军工成立伊始就为绝密单位,对外番号“103部队”,并不公开对外招生,只在部队选拔和推荐。
到了1959年哈军工才开始以公开的身份正式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招生(此前周总理特批,哈军工可以从达到清华录取分数线的全国高中生中进行秘密政审后抽调选拔,可见国家领导人对哈军工的重视程度),同年哈军工被国家确定为首批2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叶剑英等50多位首长领导先后到学院视察和指导工作。
1960年,全校设64个专业,在编教职工总数为9165名,在院学员总数为11710名,其中基本班10000名,研究生班1710名(对比来看,当时清华也才设33个专业,3000余名教职工),学制八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期五年,为基本训练阶段,目标是把学员培养成具有工程师水平的干部;第二阶段为高级阶段,为期三年,目标是把学员培养成具有高级设计师或研究员水平的干部。
1960年,根据中央军委决定,按照“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原则,对以下常规院系进行了迁出并独立建院:炮兵工程系(现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现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系(现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防化兵工程系(现解放军防化兵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现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一部分、西北工业大学一部分)。
1960年到1962年,学院进行了分建和改建。学院炮兵工程系迁往武昌,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不久又迁往南京(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迁往西安,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工兵工程系迁往西安,后又迁回北京,成立工程兵工程学院;原子化学防护系迁往长春,成立防化学兵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的机场建筑和气象两个专业移交给空军气象学校;学校又陆续成立原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
1966年,文革爆发。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退出军队序列,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
1970年,文革期间,哈尔滨工程学院被林彪反革命集团正式肢解。这里重点来了,被肢解后的留守部分则以海军系全建制、原子系全建制、导弹系战术导弹分部为基础(形成了当今哈尔滨工程大学“三海一核”+“航天”的办学特色),空军系、电子系、计算机系等部分专业、教师以及文革中被扣上“政治上不合格”帽子未能南迁的干部教师共1500余人(占当时分拆总数的51%,注:国防科大当时分得1447人),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简称“哈船舶”)。
我们来看看哈军工解体后,那些明星派系最后都流向了哪里。海军工程系划归六机部(舰船部),拟迁武汉,后留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机缘巧合之下,被分出了的原子工程系最终还是留在了哈尔滨与海军系共同组建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军工解体后分出的其它高校中均没有核专业,只有哈工程才有)。另一批国防中坚空军工程系迁往西安与西北工业大学合并,还有一部分力量分流到了哈工业就算现在的哈工大。而大部分导弹工程系,所有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内迁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就是现在的国防科技大学。
接下来哈工程的发展步入正轨,1978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被国家教委确定为88所重点大学之一。
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1994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1996年1月,学校通过了“211工程”预审,同年8月通过了“211工程”立项审核,成为通过国家“211工程”立项审核的“首批27所211” 高校之一。
2002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
2011年,学校进入教育部985平台,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并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海军四方共建。
……
再来说说哈工程出过哪些军事领域的名人
韩云梯,1935年生,1952年毕业于常州二中,同年17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海军部队的一名水兵。后调到海军青岛基地当了文化教员。1957年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转入新成立的原子工程系并担任班长。他是中国第一个原子弹操作手。
恽良,现任天鹅号地动翼船总设计师,40年来致力于我国气垫和开发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最早的从事气垫船的研制和开拓者之一。
庄逢甘(1925年生,2010已故),江苏省常州人,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者之一、中国航天空气动力学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徐玉如 (1942年生,已故),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院士。智能水下机器人专家。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的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是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船总劳动模范和全国国防科技工业先进工作者。
杨士莪,1931年8月9日出生于天津市,机械与运载工程专家,中国水声科技的主要开拓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研究所所长。
以上五位算是值得我们敬仰的老一辈,而现今的国防各领域中仍然活跃着一大批来自哈工程的学子。国产航母副总设计师孙光甦,来自哈工程,承担首艘航母多项装备科研任务的顾奚,是来自哈工程,辽宁舰系统主任设计师王治国,来自哈工程。除了这些闪光的耳熟能详的名字,在“辽宁号”“山东号”“福建号”航母建设工程中,还有无数哈工程人在义无反顾地为海防建设加砖添瓦,奋力拼搏。
“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去哈军工纪念馆多走走,多看看,哈军程精神会给你启示和力量。”今年的2022级迎新会上,哈工大校长、校党委副书记姚郁讲述了成校办学69载以来的辉煌历史与成就,哈工程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哈军工传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新中国发展输送人才,解决技术难题,不断砥砺前行。他表示,“希望同学们感悟、传承、发扬哈军工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更多贡献。”在这里,我祝愿这些莘莘学子们能与哈工程一路扬帆踏浪披荆斩棘,为祖国的明日强大保驾护航。
附—哈工程名人录(能力有限只收集了一小部分,以供大家参考)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正国级)
全国政协副主席廖晖(副国级)
国务院副秘书长崔占福(正部级)
国家气象局局长邹竞蒙(正部级)
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正部级)
湖北省委书记蒋祝平(正部级)
辽宁省委书记毛远新(正部级)
湖南省省长张云川(正部级)
迟万春上将,总装备部政委(正部级)
彭小枫上将,二炮政委(正部级)
唐天标上将,总政治副主任(正部级)
黄献中上将,沈阳军区政委(正部级)
李安东上将,总装备部副部长(正部级)
陈达植中将,总装备部副部长(正部级)
杨 桓中将,二炮副司令(正部级)
罗东进中将,二炮副政委(正部级)
金矛中将,海军副司令(正部级)
谢光中将,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正部级)
沈椿年中将,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正部级)
张建启中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司令(正部级)
粟戎生中将,北京军区副司令(正部级)
郭桂蓉中将,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正部级)
臧穗中将,兰州军区空军政委(正部级)
中国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
中国中信集团董事长王军(正部级)
中国保利集团董事长贺平(正部级)
中国联通集团总经理/法人李慧芬(副部级)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总经理黄平涛(副部级)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总经理吴强(副部级)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夏国洪(副部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