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阅读生动、立体、活泼起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在多次的外出学习和听课中,很明显地感觉到城乡学生之间语文素养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纵然有很多因素,但我认为造成这种差距的首当其冲是两地学生在阅读积累方面的不同。

 

图片发自App

  “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这句话讲的是语文学习要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准备过程,课外阅读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过程,课堂的发言依赖于课外阅读,习作的质量更与之息息相关。因此,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           

      我在以往的课外阅读课中,传统的做法就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指导他们划出文中好词佳句,然后在阅读笔记中摘抄下来。我一开始认为这样能够让学生能自由的再知识的海洋中任意的翱翔,能够广泛的涉猎,达到为语文教学服务的目的。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和所读的内容的不同,这样的阅读在学生的大脑中没有留下思考和学习的痕迹,起到的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为此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课中,加大了对学生阅读、朗读、思考、写作的指导和综合运用,既让他们有自我阅读的机会,又让他们在阅读中感知、实践、收获。

   

图片发自App

首先就阅读而言,就是默默地读。语文的根本要务是让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人文情感的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静思默读是不可少的。学生只有静下心来默读文本,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作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为有效对话做好必要的铺垫。有的书只需摘读其中的精彩部分,有的书只需了解其梗概,有的书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有的书却是一种智慧的燃烧。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咀嚼消化。

      我在语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去感知主人公的可贵精神品质,结合《小草和大树》、《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这两篇课文,我在班级中组织开展阅读《简爱》、《鲁滨逊漂流记》这两本书,让学生在阅读课中,在读书中,首先让他们先个别泛读,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大致的了解,再指导学生对重点语段进行精读。精读是取其精华,精益求精读深读透,反复阅读领悟其内涵。

 

图片发自App

    其次就是读,即是高声朗读。我们经常说读书要做“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可见“三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眼、口、心的相互配合正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口到”决不仅仅是简单的发音活动,它是“眼到”、“心到”的集中体现,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对某些书“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这就是说高声朗读可以加深理解其立意,对于阅读课中阅读内容的精彩片段,面对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想,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不能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是通过巧妙地引导,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活读,读出情趣、读出滋味、读出感受,从而获得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阅读享受。为此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提出了一下三个要求:

1、读有要求,读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读前提要求,或带着问题,以问促读,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

2、读有指导。教师要经常指导朗读,或范读,或领读,或引读,不断提高读的质量,培养读的能力。

3、读的形式要多样。或指名读,或默读,或分角色读,或轻声自由读等,以提高学生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使文题更鲜活了,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也更清晰了。让学生有感情的去朗读、朗读、再朗读,甚至达到背诵的程度,这样既能积累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还能为同时还达到了提升学生语感的目的,可谓一举多得。岂不美哉!

     

图片发自App

思,即是深入思考。读当与思并行,只读不思,纯然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或者是在有感情地念经。因此必须把书声琅琅和静思默读结合起来,使读与悟、品与思并重。读书不思考就等于吃饭没消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梁,通向新的知识。读书必须和思考交替进行。读书只能给大脑提供知识的材料,如果要达到融会贯通应靠思考之力,知识才能变成自己的观点,在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课中,通过学习大家都体会到了浓浓的师生情,深深的爱国意。

        “爱国情怀”是贯穿全文的主要情感主线会,为更加的让学生体会肖邦的浓浓爱国情意,我牢牢地抓住了“爱国主义”这条情感线索展开。首先,我在多媒体中显示所搜集的有关肖邦的主要事迹资料,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进入课文意境。并播放送别的音乐,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肖邦和和老师、同学当时的感情必须设法拨动学生内心情感的弦。

        课堂上,学生被浓浓的情感所打动,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进行思考,那学生对肖邦的爱国之情理解的会更为的到位和深刻。如果不加任何思考的阅读,所读的东西就不能刻骨铭心,其大部分会消失殆尽。思考是对阅读的深加工。

     

图片发自App

写作,即是读写结合。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的作文教学,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感知并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学着通过作文这一手段,将知识得以运用。让自己的理解、组织和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并在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之下夯实基础。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古人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犹有神。鲁迅也曾这样说:只看一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是有很深刻道理的,很值得我们认真借鉴。结合阅读的知识可以有目的的练习写作。让自己的作文更生动,更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请你记住,无论哪一种爱好,如果它不能触动学生的思想和打动他的心,那就不会带来益处。我认为:课外阅读不仅担负着提高学生素质、提升语文文学涵养、塑造学生独立人格的重要使命,而且在开阔学生学习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提高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作用。学生在实践中不但巩固所学的知识,熟练了技能,同时也获得了情思、意志、态度的综合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使学生全面发展上起到了互补、互助的作用,相得益彰。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语文阅读生动、立体、活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