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3(转载)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把孝文化从坟堆里扒出来,当宝贝到处宣扬,我理解不了,

“孝“”字最早建于商代,它的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本意是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伦理道德观念。百善孝为先,很多人把孝简单地理解为《二十四孝》就是什么都听父母的,给他们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用好的,为了奉养父母甚至可以把亲生儿子活埋,其实这些只是“孝”的最低等级。养 真正的孝除了养以外还包括敬,谏,全身 继志等一系列内容,比如说“敬”就有很多讲究,一年四季每天早晚都要关心询问父母安康与否,与父母长辈交谈的时候不能大声喧哗,不能恶语相向,而是要“下气怡声”如果父母得病了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不能梳洗头发,不能快速跳跃行走,不能弹琴,食肉不至变味,饮酒不至变貌,笑不至矧怒不至詈,子女外出和归来都要及时向父母禀告,所谓出必告返必面,如果父母健在那么子女不宜在外长久游历,即便出游也要常回家看看。这就是所谓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还有“谏“”就是如果父母做了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事情,子女不应该无原则的顺从父母,而是要劝谏纠正其错误。“全身”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继志”就是父母去世以后子女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要继承父母的遗志。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笑矣。

哎,怎么样听晕了吧?在中国古代做个子女可真的是不同意啊!先别急着晕,孝不仅仅是家事还有配套的呢,是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臣无勇非孝也,可见孝文化的实质是封建专制时代精神统治工具的一个组成部分,在21世纪的今天把“孝文化”从坟堆里刨出来当宝贝到处宣扬,我理解不了,我不是反对子女善待父母,我只是认为时代进步了“自由平等”是现代人应有的价值观,我们首先就不能再把子女的出生看做是父母的恩赐,认为子女天生背负着对父母的义务。生育子女应当是自愿自发的,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延续后代,或者是为了从子女身上获得回报。对子女的养育应该是基于慈爱而不是施恩心里。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应当是基于亲爱,而不是报偿心理。今天我们不能再以爱和孝顺的名义控制孩子,而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和自主选择。健康的亲子关系应该是:朋友 亲人 对此最好的诠释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著名诗篇《论孩子》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蔽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蔽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里也不能想见的。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箭矢。说的多好啊!请父母们记住;孩子因你而来,不是为你而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3-01-23(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