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之六

        本章重点阐述了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从历史发展来看,对知识习得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里程碑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三个里程碑表明,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有一个认识发展的过程,我们在一步步逼近人类知识的真实。课程创新面临着重建知识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认真吸取当代认知研究的成果。

        多数认知科学家相信:学习者必须在脉络情境下与问题互动中才能对课题有清楚的理解。学习者必须积极地建构意义,通过对话及思考过程或与他人互动,来理解脉络情景中的活动与解决问题。

      基于新"知识观"的课程与创新,其"知识习得"有以下特性:第一,强调知识的经验基础。第二,强调知识的建构过程。第三,强调知识的协同本质。上面揭示知识习得的特性为课程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它强调了知识习得的三层含义:知识习得是学习者经验的合理化或实用化,不是记忆事实;知识习得不是被动灌输而是主动建构的;知识习得是学习者与他人互动与磋商而形成的共识。

        在知识习得的特性中,已经触及"学习"的时代问题了。一般认为,"学习"是通过经验,在行为、技能、能力、态度、性格、兴趣、知识、理解等方面产生持续变化的过程。学习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可概括为:学习即行为的变化;学习即意义的形成;学习即生存的感悟;学习即智慧的对话;学习即文化性实践。上述内容告诉我们学生直面的学习是复杂多样的,对于复杂高级思维的学习目标的实现就需要采取探究方法和建构主义方法了。

        课程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是要求得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化的知识灌输。教育的本质是人格的成长。学校的使命在于文化的重建,在于每一个学生都是作为自立的、活动的、合作的的学习者加以培育;在学校内外建构起由"知识"这一公共情结所结合成的文化共同体。

        当前必须认识到,课程创新的前提条件是"概念重䢖"。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实现与现实的接轨,与国际接轨,与实践接轨。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