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绪溢博士在《课堂记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百宝盒》一文里提到课堂记录(教学行为数据和学生反馈的学习数据相结合成完整的课堂记录)是教学行为宝库,基于课堂记录教师能够更好地做好“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螺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附文章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8922bc6dc5b8
《轴对称图形》一课经王博士和团队伙伴的指导,教学设计较为成熟。11月22日,我与仓四小四年5班的学生们一起上了这节《轴对称图形》,11月25日,我在名师工作室研讨活动上与仓一小四年6班的学生们展示这一课,两节课均为借班上课,学生也都没有使用麻吉星魔法课堂的经验,但两节课在活动二“归纳画法”中却呈现了不同的效果。按照时间顺序,以下把11月22日课堂简称①,11月25日课堂简称②。
22日听课老师的观感“活动二对学生要求较高,没有一定的训练学生很难自主归纳,能上到什么层次就到哪,因为你想呈现关注学生能力的训练,从这个角度你能给老师们思考”。在该环节中我们看到课堂①“随机挑人”和“补充汇报”的两份作品里都包含了学生的思考,学生能用今天所学本领作图,但学生在归纳概括上并不能简洁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②则是一份“随机挑人”的学生作品,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思考,建立了清晰的数学逻辑,给我带来了惊喜。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两节课我做了哪些细节的调整?打开百宝盒,仔细复盘了两节《轴对称图形》的课堂记录,我对照差异,精准分析,反思我的教育教学。
看着百宝盒的课堂记录,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课堂画面,回忆起课堂的情景——
一、及时鼓励,积极体验
借班上课如何快速建立课堂安全感?对比课堂①,一来课堂②的课前谈话中我把课堂小组合作规则可视化,让学生快速明确活动规则;二来我借助“计分”功能,及时激励学生,帮助学生获得积极正向的“心流”体验,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课堂。课堂①有4次个人计分,课堂②有10次个人计分。
从课前谈话的数据图来看,课堂①和课堂②能根据线索1和线索2判断出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为圆的学生分别占比70%和67%,两个班学情大体相似,第一个“随机挑人”挑到的学生,我营造了幸运儿的氛围,并为她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给予“个人计分”3分,同时言语和动作给予她支持。
同样,在“你能找到几组对称点”的数据图中,课堂①和课堂②的数据略有差异以及课堂②及时进行“个人计分”。
课堂①中学生找到的对称点集中在3组和5组,个别学生找到6组、7组;课堂②中学生集中在3组,其余为4组、5组,我均在“直方图”最高的3组中“选项挑人”,该环节一方面是为了了解学生对对称点的认识,另一方面选择3组学生上台汇报,根据他找到的3组对称点不能确定小树的形状,从而明确找全关键点的价值。但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学生可能会想“老师挑到我的3组,又表示3组对称点不能确定小树的形状,是不是在否定我?”于是在课堂②中我及时“个人计分”,肯定他找到的3组是对称点并且能为我们后续的探讨提供了研究价值。
两节课堂上的“个人计分“差异就是这样产生的,课堂①中我有时记得,有时忘了,两节课“小组计分”均为0次,小组活动后的汇报本应该“小组计分”,但在课堂②的实际操作中,我用“个人计分“代替了“小组计分”,只关注到汇报成员,忘了鼓励小组合作,我没把计分规则做到位,下次可要更细心哦。
是的,小小的计分有着大大的能量,教学过程中我时常会忘了“计分”,对小朋友来说,"计分"很重要,这可是检验我们是否把学生放在心上,把学生放心上,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感"。
二、合作学习,搭稳支架
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十分重要,而来自于同伴的经验最为合适和有效,因为同伴给予的正是处于“最近发展区”的经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两节课中,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发现均能理解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但数学表达不够严谨,经过小组合作以及汇报交流,大部分学生能用红笔记录下不同的思考,展现小组合作的价值 。
对比课堂①中的搭建脚手架,课堂②中不仅要要搭建,还要搭稳脚手架。实际课堂中我增加了请学生数一数并标注出来,加强了学生认识所找到对称点的关系;学生补充关键点后,我按序标上了字母,请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单上补上关键点及字母;接着同桌交流关键点的位置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三个小小的细节加深了学生对“找全关键点”的认识,训练了学生“深思”的能力,学生能清晰地理解到找点画图更为简便,为后续的画法及总结提供了有效支撑。
三、经历过程,建立时间观
信息技术融合是更为高效的课堂,但因为师生间彼此不了解的原因可能会出现一些拖课现象,我的现阶段目标就是在送教中,努力做到不减少课的容量,不增加课堂时间,在40分钟里呈现美好的“生本课堂”。
我们一起展开时间轴,看一看两节课的时间安排——
课堂①总时间42分钟,倒计时11.8分钟,占比28.1%;课堂②总时间40分钟,倒计时12.8分钟,占比32%;其中课堂①在最后环节因不想影响下节课的学习,以老师匆匆小结结束,课堂略微不完整,课堂②则是在班级对话中结束课堂,时间不多不少正正好。
活动一中课堂①②的时间差距主要在于我落实了“计分”以及搭稳了脚手架。那倒计时多出的一分钟藏在哪呢?
在活动二中,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归纳画法中,我将该活动5:30增加到6:30,并继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活动二的确难度不小,那不如让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更充足一些,从同伴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支点和能量。
是的,根据学情调整的精确到秒的倒计时能够让我的学生们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建立时间观念。而身为教师的我在课堂①后去查看百宝盒的时间轴,调整安排我的课堂时间,我也在实践和反思中提升时间观念。
四、有效对话,思维建构
在自己的班级里,我导入了学生名单,能看到学生的作答情况,看见学生的思考,课后还能借助百宝盒数据进行个性化追踪。但因为借班上课,我采取了动态名单方式,看看课堂上的数据怎么帮助我来进行教学决策和反思——
正确选项为C,两次作答学生都集中在B选项中,两次我都在B选项中挑1个人,但其实教学决策背后的含义却不一样。课堂①我采取了同桌交流后二次作答的教学决策,更多人选B了,我想开展班级对话选项挑人(B-C-C),但因为下课铃声响起匆匆小结结束;课堂②中我B选项挑人,学生上台汇报中说着说着就发现应该是C,于是在学生对话中我们就自然结束了这节课。
数据能帮助我们精准把握学情,开展不同的教学决策,在有效对话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建构。
百宝盒里有百宝,这些宝贵的课堂记录帮助我更好的反思。无论是课堂①结束后的记录查看,还是现在的对照差异分析,百宝盒让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正如王博士在文章中引用的阿尔弗雷德·怀特海所说的:教育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既需要具备某种天赋,也需要对其本身进行研究。打开百宝盒,就打开课堂记录贮存的宝贵资产,帮助我们清晰的回顾课堂,反思教学决策,研究教育教学行为,助力自我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