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建筑风格、美食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装扮以及宋代商业贸易的发展情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https://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7/1900/img0009.xml(故宫博物院官网《清明上河图》)
北宋城市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东都外城“东都外城,方圆四十余里。城壕曰护龙河,阔十余丈,壕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汴州城唐时就有,被称作旧京城,“旧京城方圆约二十里许,南壁其门有三:正南曰朱雀门,左曰保康门,右曰新门。东壁其门有三:从南汴河南岸角门子,河北岸曰旧宋门,次曰旧曹门。西壁其门有三:从南曰旧正门,次汴河北岸角门子,次曰梁门。北壁其门有三:从东曰旧封丘门,次曰景龙门(乃大内城角实箓宫前也),次曰金水门。”
北宋东都有一东水门,从东水门外七里有一座著名的桥——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艧,宛如飞虹……”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就绘制了这一宛如飞虹的虹桥。一艘巨船忘记放下桅杆,在走到虹桥时,眼看就要碰到桥身,船上的船夫,两岸的游人,桥上的行人,眼见危机即将发生,各个奋不顾身,岸上的人似乎在指挥,桥上的人不顾安危越过栏杆站在外延指挥,船上的船夫也努力将桅杆拉下。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清明节时分东京人们的一系列活动。汴河贯穿全图,从城墙翁楼开始。首先从外城开始,映入眼帘的是赵太丞家,赵太丞本是皇宫里任职的太医,退休后开办了一家医馆,为城中,城外的百姓看病抓药。
赵太丞家从西走就到了城门楼。城门楼是著名的宋时瓮城楼的建筑样式。瓮城是一种具有防御性设施的城楼。在城楼上设置一望火台,有专人军队把守。北宋还有一著名城楼,被称为繁城,之所以被称为繁城,是因为其城楼之上常有集市,十分繁华,故称其为繁城。
总的来说,北宋的东京城具有明显的都城特征。与唐朝的都城相似,东京城也是类似与井字形的城市布局。中间为御街,《东京梦华录》中这样记载“坊巷御街,自宣德楼一直南去,约阔二百余步,两边乃御廊。旧许士人买卖于期间,自政和间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两行。中心御道,不得人马行往,行人皆在廊下朱杈子之外。杈子里有砖石甃(zhou)砌御沟水两道,宣和间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间,春夏之间,望之如绣。”北宋时期的御街在前期是允许百姓交易,自政和年间政府便下令禁止在御街上进行买卖贸易。御街是从皇宫直向外进行的延伸的,是整个城的中轴线,也是皇帝出行所经之路,天子威严仅限于御街之上。
“御街约阔二百余步”,御街之上空旷平整,其设计也是有保护皇帝安全的考虑。古代有一记程单位叫做“一箭之地”。古时一步指,以左脚为例,从左脚迈出起算,到下一次左脚触地算一步,一步约有1.15米,两百余步约有近三百米,一只箭极端射程也就在150米之内,故御街在设计时就有考虑到皇帝的人身安全。
东京城在唐时就已经兴建,后经历了五代,五代时许多朝代都定都开封,在定都开封的同时也在营建开封城。后周时期就设置开封府,北宋灭亡后,开封虽然不是都城了,但是却一直作为地方首府一直发挥着它的作用。后世朝代都在原东京城的基础上营建城市,所以,开封城也是很有特点的。它的城一层摞一层,每个朝代都在前一个朝代的城的基础上建立新城,就这样,开封的城就竖向的重重叠叠,成为独一无二的城市建筑。
北宋的商业发达,在城中有许多商业街巷。顺御街往南出朱雀门,直到龙津桥。从州桥往南去,当街有卖水饭,熬肉,干脯等吃食。王楼前有卖獾儿,野狐,肉脯,鸡等肉食……从高头街往北走,从纱行到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箓门,直到旧酸枣门,商业密集,最为繁华热闹。
东京城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被提到,我们最熟悉的因该就是“汴梁”这一称呼。然而,在元朝以前,东京城不叫作汴梁,而是叫做汴京。作为京城,它始建于后周显德三年,北宋建立后,又多次兴建。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定都开封,改名东京,历时167年,极盛时人口达150万上下,是全国第一大都市。史料记载,东京城的外城始建于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周长50里165步,城墙高4丈,宽5丈9尺,有12个城门。内城(又称阙城)始建于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周长20里155步,共有10个城门,2个水门。东京城的大内,即皇城,建隆三年至乾德四年(962-966年),宋太祖对开封皇宫进行重建,先后建大庆、文德、紫宸、垂拱四大殿,崇文院(明堂)、六阁、景福和国史院、都堂等建筑。新皇城东西宽约1050米,南北长约1090米(合七里余)。城墙原为土筑,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改为砖砌。后虽又进行改建,而皇城布局未作重大变化。政和三年(1113年),宋徽宗新建延福宫,皇城范围增至九里十三步。政和七年(1117年),建艮岳。
自北宋灭亡后,历经动乱,东京城遭受严重破坏,特别是元世祖时为防止汉族人民反抗,将开封内外城全部折毁。还由于黄河的屡次决口泛滥,泥沙淤积,逐渐淹没地下。20世纪80年代经过7年的勘探和试掘,在今开封城地下8米初步探明北宋东京城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由内向外依次为皇城、内城、外城,其外城的轮廓、形制和范围,以及一些城门的位置,同宋人的记载大致吻合。内城是当时最繁华之处,是衙署、寺观和商业集中的地方。其城墙残宽8至15米,南城墙位于现存明、清城南墙北约300米处,北墙位于龙亭北约500米处。皇城淤没于潘、杨湖一带,周长近2500米,与史载“大内据阙城之西北,周回五里”基本吻合。在皇城的前半部中轴线上,发现东西宽约80米、南北最大进60多米,残留6米左右的宋宫正殿——大庆殿的建筑台基,其位置、规模、深度及出土遗物,均与文献记载相符。皇宫遗址位于龙亭下面,它与内城朱雀门、外城南薰门呈一南北直线,即当时的御街,同今纵贯开封市区的中轴线——中山路基本相对应。
北宋东京城的繁荣,除居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重要地位外,境内水道交通的方便也是主要的因素之一。当时时京畿一带水网纵横,舟楫云集,穿过东京城的河流有蔡河、汴河、五丈河、金水河,架在这些河道上的桥梁即有32座。特别是与黄河沟通的汴河,它“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石),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争,内外仰给”。这些河流先后为黄河泥沙淤废。发掘后发现汴河河道遗址在今开封内后河街地下,御街通过汴河的州桥,桥面在地下4.3米处。大量的考古勘探发掘表明,北宋东京城由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重城垣构成了其层层套叠的国际大都会的宏大气势。
外城,又称新城、罗城,是东京军事防御的第一道屏障。外城是在后周时期周世宗柴荣所修筑的东京城的基础上增筑而来的,史载周长50里165步,“其高际天,坚壮雄伟”。由于历代的兵灾水患,昔日巍峨壮观的外城已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并全部淤埋于地下2~8米深。经过多年的考古勘探发掘,外城的形制、北宋东京城平面实测图轮廓、范围及主要城门的位置已基本清楚。经实测,整个外城遗址呈一南北稍长、东西略短的长方形,其东墙约位于文庄至铁牛村南北一线、南墙约位于开封制药厂至郭屯村东西一线、西墙约位于南郑门村至开封林场南北一线、北墙约位于大北岗村至南官庄村东西一线,四墙与今开封城基本平行,全长29120米。北宋时期,外城共有城门14座、水门7座,目前已探出的有南薰门(位于开封第16中学院内)、南郑门(位于开封西郊南郑门村北)、万胜门(位于开封西郊土城村附近)等10余座,多为直门两重或屈曲开门的瓮城门。尤其是西墙上的正门新郑门遗址,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内城,又称里城、旧城,是在唐汴州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来的,而汴州城是在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由当时驻守在开封的汴宋节度使李勉所修筑的,时周长20里155步,有城门7座。内城的位置、形制、和部分门址也已基本探明。整个内城略呈正方形,其南墙位于今开封城南墙北约300米一线,北墙位于龙亭大殿北约500米的东西一线,东、西墙叠压在今开封城东、西墙的下面,四墙总长约11550米,与文献记载的唐汴州城的周长基本吻合,其面积较现存的开封明清城墙略小。北宋内城城门已增至10座,经考,其东、西墙上的部分城门就叠压在今开封城东、西墙上的城门如宋门、曹门、大梁门等的下面。
皇城,又称皇宫、宫城、大内和禁中等,是北宋时期皇帝的议事殿阁和寝宫所在地。经过考古勘探发掘,现已摸清了宋皇城的大致范围和形制,其大致位于今开封龙亭大殿前的潘、杨湖一带。经实测,皇城呈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的长方形,四墙总长2500米左右。皇城共辟有六门,其中宣德门是皇宫正门,高大雄壮,威严壮丽,因是高大门楼,故亦称宣德楼。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封文物考古队在今开封新街口附近探出了一处早期门址,后经90年代勘探验证,该门址就是宣德门遗址。
————————————————
这个是去年暑假和同学们一起去开封考察的结果,认为有一些成果,但是我们毕竟能力有限,希望大家能够指正批评,我们会虚心接受的。
这个报告大概有三万多字,今天先上传第一部分,关于城市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