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教学随笔】教育者的眼——从一个告状说起

      周三,一下科学课,几个孩子就跑来告小A的状,说他又打人了。金老师也把我拉到一旁,关心地提醒道:“你要关注一下你们班几个孩子。我们出去看植物,几个小孩闹矛盾,我听到小B和小C两个小男孩到一旁说,小A打人,我们都不要理他。你还是要引导一下,不然这个孩子可能会被孤立。”

      听完金老师的话,我陷入了沉思。这些问题单拎出来看,好像指向都不妙。有打人问题,有孤立他人的倾向。但是我知道自己不能这样给孩子贴标签,因为我不是警察,不是法官,我是一个班主任,一个教育者。就像《教育的情调》一书中所说:教育学是一门复杂又细腻的学问。教育者的眼,看到的往往不是问题,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这件事的发生与孩子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对孩子而言意味着什么?我应该说些什么、怎么做才能让他从这件事中获得教育?我如何才能给这个孩子适合他年龄的成长空间?我该如何教育他,才能使他长成一个有责任感的成年人?

      千头万绪,还是先回到问题发生的情境,从了解做起吧。唤来小A,他的笑容已逐渐凝固,神情戒备,大底是猜到了我要说什么。

      我摸摸他的头,问他:“为什么要动手呢?”“我想跟他们玩啊,结果他们打回我,我生气了才打他们!”长长的睫毛下,泪水已如小珍珠般涌出。

      “你是怎么和他们玩的?动手,还是动口?”

      “动手了,但我是轻轻的”

      “轻重可不由你说的算,你觉得轻,别人觉得重,这不就闹矛盾了,总是动手,就不怕一个朋友都没有吗?”我问

      “不怕,哼,我不需要朋友!”小A涨红了小脸蛋,小拳头握得紧紧的,看样子生气小怪兽马上要跑出来了。

    哦,其实这事儿不是因为讨厌,而是因为喜欢啊。想做好朋友,才会闹在一起,但又不懂得如何表达这份喜欢,于是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尝试,结果碰钉子了!

      一年级孩子课间难免玩闹,特别是像小A这样比较活泼好动的男孩子,可能拍拍打打,就是他认为表达友好的方式。为什么别人和我想的不一样呢,为什么别人对轻重的感知和我不同呢?小A不能理解。这是换位思考能力欠缺,未掌握正确交友方式方法导致的行为偏差,并不是孩子的品行问题。

      小A自尊心很强,我不打算靠说教让他服气,也不认为必须让孩子感觉更糟糕才达到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使出了“惯用伎俩”——吉祥物娃娃来帮忙。

    说起吉祥物娃娃做教育,对于低年级娃娃而言可太奏效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泛灵论”的显著特点,孩子相信万物有灵,所以,以吉祥物娃娃的口吻来讲道理,孩子更易接受,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对小A说“你喜欢天天吗?看咱们班的天天,有一对毛茸茸柔软的翅膀,当它和你做朋友时,如果它拿小翅膀扇你,你还跟它玩吗”我一边说,还一边配合着夸张的动作演绎。

      小A听闻,神色立马阴转大晴天,破涕为笑:“扇我我会疼的,我就不想跟它玩了”

      “那是你觉得疼,天天可不觉得!它的翅膀那么柔软,扇人怎么会疼呢”

      “老师你刚刚说了呀,轻重是对方说了算,它扇我我就可能会很疼”

      “哦,是我忘了,对啊,动手不是个好的交朋友方式。那你希望天天怎么做呢”

      “它可以用翅膀抱抱我!或者跟我聊天!”

      “你说得太对啦,所以你会像天天一样,柔软地用语言和别人交朋友,不要让别人感觉到疼吗?”

        小A欢快地点点头!“糟糕啦”,我戏精上身地继续演着,“今天你是不是已经让你喜欢的小伙伴疼了?”

      小A有些不好意思,但又很主动地说“我这样做不太对,我待会跟他们道歉。”

        我肯定了小A善于自我反思,乐于改正错误的好品质。这时正好上课了,我便和小A约定好,如果下节课间不用我提醒就去和小伙伴道歉,我会送他一张天天表情包。一节课40分钟,孩子真的能记得吗,我也不确定。

      课间,我又到班上来,一见到我,小A就兴冲冲跑到我身旁,“老师,我刚刚一下课就跟他们每个人都说了对不起,他们也原谅我,我们还是好朋友!”

      他浑身洋溢着快乐,说完就要去找小伙伴玩,连我答应的奖励都差点忘记拿。我把天天表情包送给孩子,再一次表扬了他,也请他看着天天就常常想着要温柔待人,孩子便乐呵呵地跑走了。

      虽然短暂解决这次交友冲突,但我知道,我需要做的事情绝不止步于此。一个问题的背后,有个性的特点,也藏着共性的需求。小A属于胆汁质类型的孩子,热情、精力旺盛、易冲动和急躁,所以同龄孩子会遇到的问题,经常由他发起“冲锋的号角”。通过他今天遇到的困境,我意识到,随着班级的孩子日渐熟悉,该把交友技能培养系列课提上日程表了。社会交往是一项技能,其中包含尊重他人、学会赞美、接受差异、理解独特性、防止偏见、学会说不、学会沟通等许多方面的内容,我们不能指望孩子无师自通。

          经过思索设计,第二天的无极阅读课上,我开启了交友系列课程的第一课——知道朋友的重要性以及在交友过程中怎样的品质是受欢迎的,愿意主动发现朋友,珍惜朋友。

      这一课,我为孩子的准备了绘本《我有友情要出租》。在这个故事里,大猩猩想要一个朋友,所以在树叶上写了“我有友情要出租,一小时5元。”小女孩咪咪租下了大猩猩的友情,每天和大猩猩一起玩石头剪刀布,输了要被踩。刚开始,大猩猩不会玩,总是输,被踩的很疼。后来大猩猩学会了,第一次赢了,当它抬起脚,发现咪咪很害怕时,只是轻轻地踩下去。后来,大猩猩再也没有赢过,每次都故意在游戏中输掉,让咪咪踩它的脚。有一天,大猩猩决定不再收咪咪的钱,它带了小饼干给咪咪吃,可是咪咪却搬家了,再也不回来了。大猩猩很伤心,它又在树叶上招租了,但是这一次,它写的是:“我有友情免费出租”。

      课堂上,我和孩子们探讨了几个有梯度的问题。第一个问题,观察大猩猩的表情,试着用一个词来形容没有朋友的大猩猩和有朋友的大猩猩。孩子们给出的答案是“寂寞的”、“忧伤的”和“幸福的”、“快乐的”两组形容词。我总结道“朋友很重要,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第二个问题,大猩猩为什么要故意输掉游戏?孩子们说,因为它很喜欢咪咪,它想要朋友。我总结道:“朋友很珍贵。”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咪咪愿意一直花钱租友情,和大猩猩做朋友?你们觉得大猩猩哪里特别好?孩子们说:它很友善、很有爱、愿意输掉比赛,为朋友着想、包容......我把孩子们说的以关键词的形式写在黑板,并总结:“这些,就是成为一个被别人喜欢的朋友需要有的东西”

      第四个问题,为什么大猩猩不收钱了?有孩子站起来响亮的回答:“好朋友不是买来的!”是的,友情,是无价的,我总结道。

      为什么要提出这四个问题呢?那是因为,当小朋友之间交往加深,矛盾不可避免会出现,成年人之间交友都会吵架,何况一年级的孩子。因此,只有意识到朋友很重要,不是一个物品想不要就不要,孩子才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和朋友重归于好,最终养成相应社交和换位思考技能。像小A当时随口说出自己不需要朋友,显然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最后一个问题,是这个绘本最好玩的地方,我问孩子们,大猩猩身边真的只有咪咪一个朋友吗?我出示了语言框架“大猩猩,我发现______在________”,带领孩子们一起回到绘本。这一次,我们发现,大猩猩在和咪咪玩的时候,他们的身边出现过小老鼠、鳄鱼、鸵鸟、犀牛、兔子、豹子、狮子......如果大猩猩愿意主动去找朋友,其实,他的朋友可以有很多很多。

      这个问题,是为班上和大猩猩一样不太擅长交朋友的孩子而设的,我相信一定有个别的孩子因为种种原因在班里还没有好朋友,也暂时没被我发现,我希望通过这个绘本,去鼓励这部分孩子也要勇敢迈出寻找朋友的第一步。

      课堂的最后,我请班上孩子自由说说自己的朋友是谁,要求孩子们除了说跟自己玩得最好的那个,也要挖掘一下其它好朋友。孩子们一听就来劲儿了,纷纷站起来说,我跟XXX玩得最好,但我的好朋友不止她,还有谁谁谁也是我的好朋友,课堂瞬间就成了欢乐的海洋。小A也举手了,他用洪亮的嗓音大声说:“小B和小C是我超级超级好的朋友!”,我一听就乐了,小B和小C接着也举起了小手,他们都说小A是自己的好朋友。

      看着课上他们仨相视大笑,我知道,我不需要再去找小B和小C做更多的谈话,孩子已经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明白了彼此的重要

        但是,对于小B和小C的教育,也不止于此。和小A一样,他们只是一个代表,肯定还有很多孩子在矛盾发生时,在自己感觉与人交往不舒服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可能生气起来也会用叫大家不要跟某某玩的做法来解决问题。关于团结友爱、与人为善、正确交往,要进行的系列课还有许多嘞!《我不喜欢你这样对我》、《威力和朋友》、《我爱交朋友》、《敌人派》、《他和我想的不一样》等等绘本都在咱们班的无极阅读课表里排好队啦。

      与此同时,我也请孩子回家做一个视频分享的小活动,和爸爸妈妈介绍自己的好朋友,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朋友,并在群内共享。孩子的教育,一定需要家校双方携手助力。对于爸爸妈妈而言,学业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很多途径了解,但是人际交往却没有标准答案。因此,这个小作业一方面能帮助爸爸妈妈了解孩子的社交情况,了解孩子喜欢的朋友是怎么样的,另一方面,如果发现了问题,也能及时私信老师沟通。正好这一个月都会与孩子谈交友,这样,我也能更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

    一个小告状,带来了一个月的系列课,不是小题大作,而是教育学式的“看见”:始终保存、保全、尊重和保护每个孩子的独特体验,给孩子自己成长的空间。

      我们永远无法预知所做的努力是否会绝对起效,但只要常常带着敏感、机智和爱进入孩子的世界,用同理心感受,用积极心理学关照、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在”,我想,我们总会和孩子一起找到那条于他而言对的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10.23【教学随笔】教育者的眼——从一个告状说起)